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很多寶爸寶媽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都希望能夠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見證孩子的每一次成長。但由於需要維繫家庭的日常支出,大部分家長都需要上班賺錢,忙於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當孩子上幼兒園了之後,家長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老師去多多了解孩子在校園裡的狀態。
小楊的兒子今年剛上幼兒園,小楊也從一個全職媽媽化身職場女性。剛開始上幼兒園的兒子不適應離開媽媽,在幼兒園總是哭鬧。重新回歸職場的小楊也十分不習慣兒子不在身邊的日子,時不時地讓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發自己兒子當天的相關信息。
這天,老師在微信群發了一張小朋友們吃午飯時的照片。小楊看到只是一張照片,並不能滿足自己迫切想知道兒子情緒變化的心情。於是小楊在微信群裡建議老師以後可以多發一些視頻,照片太局限家長們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了。
沒多久,另一位家長就懟了小楊:「老師每天照顧這麼多小朋友已經夠忙了,你要求這麼多,乾脆放家裡養著算了。」
小楊看到消息,十分生氣地懟了回去:「這關你什麼事?」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在微信群裡吵了起來。最後還是老師出頭才平息了這場罵戰。
在這件事中,儘管小楊是出於想更多地關心了解孩子,但是沒能夠多多理解老師的工作難度而提出比較自私的要求,最後在群裡和其他家長吵起來的行為極有可能帶來的代價是:自己兒子在小朋友裡被孤立,老師對兒子保持必要教導責任的前提下不敢過多接觸。
家長們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都是十分重視的。而已經上學的孩子,家長是需要通過與老師溝通接觸才能更客觀地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狀態表現的。因此,如何與老師保持良性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照顧好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是老師的工作責任,但是家長們不應該出於這樣原因而理直氣壯地要求老師為自己的孩子做這做那。家長應該在尊重的前提下與老師好好地溝通,這樣也更容易達成自己的訴求。
很多家長會因為愛子心切容易犯錯,總是讓老師格外注意自己的孩子。但是,一個班裡這麼多個小朋友,老師精力有限,如果家長總是為自己的孩子向老師提出特殊要求,這一方面難免有些自私,另一方面也沒有體諒老師在照看孩子上的不易。
家長和老師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健康成長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老師和家長是合作夥伴的關係。孩子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學校有什麼事情,家長和老師都應該進行及時地溝通,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實現雙贏的局面。
像小楊在微信群裡和另一名家長的互懟,其實屬於一個無效的溝通,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反而激發矛盾的深化。其實不管在教育孩子還是平時與他人溝通上,我們都需要共情能力,設身處地地為為他人著想,別人在感受到你的理解以後,自然更樂於與你有效溝通。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家長要求老師拍孩子視頻過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