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哪怕在萬千的人群中,我都可以第一時間認出你,我地寶貝。」這是屬於母親的「特異功能」,這種特技在翻看幼兒園的照片時,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樂樂媽自從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之後,就恨不得24小時翻看班級群,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一切狀態:孩子是不是吃得好、睡得香?孩子有沒有被人欺負,在學校跟大家相處得愉快嗎?老師喜歡自己家的孩子嗎?
於是,她在班級群裡面尋找樂樂的身影,想要從中得到答案。但翻看了幾十張照片,卻發現自己孩子的照片很難找到,幾乎沒有。
樂樂媽很想直接拷問老師,又擔心自己的衝動會讓老師不悅,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
但是如果不管不問的話,她又特別不安,不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究竟過得怎麼樣。最終,她想到了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在班級群互動的時候,問老師:「老師老師,我們家寶貝在學校乖不乖?我好像沒找到他。」
於是,老師很熱情地拍了一張寶貝的活動照,還是不同角色的多方位展示,不得不說這個寶媽情商很高,做法很機智。
那現實生活中,寶媽如何與老師進行友好溝通,從而全方位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呢?
①不強調阿諛奉承,但一定要尊重與理解
最近被朋友圈瘋傳的「我就是退出家長群了」,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鳴與共情。
當代父母更多的是從眾性「誇誇群主」,一般對老師無條件的讚美,生怕語言與行動上慢一拍,成為「不配合老師」的家長,而惹惱老師,怕老師會將不滿發洩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但大家都疲於對老師的「獻媚」與「服從」,這其實很不可取的,對誰都沒好處。
建議:不阿諛奉承,但尊重與理解老師。
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區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對辛苦付出的老師,家長應該給予真實的尊重與理解。對於老師認真提供幼兒園消息,相關親子活動事項時,父母應第一時間回復「收到」。
要知道,這很可能是老師從早上10:00,第一時間發出的消息,就一直在等待全體家長回復「收到」,哪怕到晚上9點,都不敢輕易地打電話給家長,去詢問家長是否看到消息
。因為,這可能是一種打擾,但不打擾的話,工作沒有完成,老師心裡很難安心。
所以,凡事最好的狀態是「中庸」,對於老師的工作,不可一味的阿諛奉承,更不可一味的置之不理,最好的狀態是:保持尊重與理解。
你的理解與尊重,老師也可以感受得到,她會更加熱心地投身於自己的工作,更有動力好好的教育孩子們,那麼你的孩子在其中,自然也是受益者了。
②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先感謝,再正確提出自己的意見。
還有一種家長是屬於「內斂型」的,從不敢輕易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感謝老師的時候,怕別人說在溜須拍馬,想提建議的時候又自卑而柔弱,所以乾脆「沉默」。
但是,家長要知道,完整的表達情緒也是成人的必修課,作為父母的話,這一課就更加重要。
家長要明白,老師不完美,她也是一個普通人,如果老師提出了難以做到的事情時,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但要注意技巧。
家長要先感謝、肯定老師的付出與認真,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老師更容易接受,達到的效果也更好。
這種溝通方式,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雙方都是有益的,會達到一種雙贏的局面,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大有幫助的。
③家長遇事要理性而平和,合理的權利也要維護好。
如果遇到孩子被欺負,或其他緊急事件時,家長切不可衝動行事,對老師及相關人員採取暴力、極端的行為。因為,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將問題急劇惡化。
這個時候,父母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理性,理清事實,與老師平等交流,保持溫和:
第一,孩子被欺負了,第一時間與老師取得聯繫,調查清楚事情的原委。
第二,民主友好的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要求,想得到怎麼樣的解決,對方要如何地道歉,把希望得到的答案告訴老師。
第三,也是最重要,要得到老師處理的反饋信息。道歉不是說說就可以,家長要及時跟進,以保證自己孩子得到了公平的道歉。
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理性而平和,堅定而有力的處理好孩子的特殊事情,這不僅可以讓老師感受到父母溫和,也是可以看到父母的決心。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有很多知識要學習,哪怕是與老師的溝通,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課,而這些所有事情的解決,其實都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