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政策緩解日韓少子化壓力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和韓國育齡婦女進入了職場。但高強度工作和職場中的競爭壓力,讓相當一部分職業女性不願、不敢生育子女,這成為日、韓兩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和少子化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相關問題,日、韓兩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制訂了一系列家庭支持政策,在緩解育齡婦女家庭與工作間矛盾、減輕家庭生育撫養負擔、提高生育水平、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日韓兩國生育水平持續走低

人類的生存和延續,與代際間的不斷更迭有著直接的聯繫。而維持這種更迭的必要條件,就是在人口再生產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個特定的生育水平。這個特定的生育水平就是生育更替水平。我們可以用淨再生產率或總和生育率來衡量生育更替水平。

當用淨再生產率衡量時,淨再生產率數值為1,即可以實現生育更替。因為這表明,當上一代婦女生育的女孩,存活到接替其母親的生育職能、成為新一代的母親時,其在人數規模上和上一代母親完全相等,即母女兩代在其人數規模上,完全達到可以更替的水平。當用總和生育率去衡量時,需要考慮在新一代長大成人達到生育年齡之前,她們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會死亡,而這種可能性又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一般而言,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小孩(包括男孩和女孩),亦即總和生育率為2.1時,可以認為是達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近年來,日本的總和生育率一直低於2.1,這導致該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少子化問題。目前,0—14歲人口僅佔日本總人口的13.2%,低於「超少子化」的衡量指標。自2003年以來,日本人口總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據測算,與目前相比,到2060年日本人口總數將減少1/3,勞動適齡人口將減少40%以上。從新生兒數量來看,2019年日本出生人數已經降至史上最低且首次不足90萬人,而預計在2040年和2060年將分別降至75.6萬人和63.2萬人。

韓國的情況與日本相似。在21世紀初,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於2.1。統計數據顯示,韓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總和生育率從1955—1960年間的平均45.7‰和4.05分別下降到了2005年的9.0‰和1.08。

日、韓兩國的低生育水平問題主要與三方面因素有關:第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健全,人們會越來越注重自身的發展機會及生活質量,更多地選擇少生、甚至不生孩子;第二,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職業發展成為她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結婚生子不再是唯一選擇;第三,生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的快速增加,也是促使人們選擇少生或不生孩子的重要原因。

 通過家庭支持政策應對挑戰

當前人們越來越需要家庭支持政策體系的幫助,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生活質量,並降低生育成本。但家庭支持政策體系的弱化是許多現代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了緩解低生育水平帶來的壓力,日、韓兩國政府加大了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形成了包括但不限於家庭生育服務、兒童照料、育齡家庭補貼及其相關配套措施的家庭支持政策體系。

首先,制訂規章制度,通過政策措施進行幹預。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開始制訂少子化問題應對策略,主要包括完善育兒長期休假制度、增加幼兒園數量、加強對嬰兒和孕婦的保健服務等。為了使這些政策落到實處,日本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都設立了專門機構。此外,還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兒童發展的政策規劃:1994年的「天使計劃」要求進一步完善保育服務制度;2001年的「待機兒童零作戰計劃」和2004的「兒童、育兒支援計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通過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對育兒、就業、家庭等方面的援助做出了明確規定;2015年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提出了解決低生育水平問題的具體措施。

韓國在20世紀90年代通過《嬰幼兒保育法案》,將0—3歲嬰幼兒納入了學前教育體系之中,使嬰幼兒保育事業由單純的「保育」發展為「保」「教」結合。其2007年的《家庭友好社會環境建設促進法》要求教育機構和政府、企業、社區合作,共同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和社會環境,設立崗位託兒制度、家庭寄養中心及其他提供全天性和臨時性兒童照料服務的項目、機構。韓國政府還設立了性別平等與家庭事務部、女性家庭部、老齡化及未來社會委員會等行政部門和機構,處理相關問題並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通過津補貼制度,提供資金支持。日本在2010年取消了兒童津貼制度中有關家庭收入的限制,規定0—15歲青少年每月可領取1.3萬日元津貼;2012年實行的兒童津貼制度不僅放寬了對兒童年齡的限制,而且提高了津貼額度。日本還為每位孕婦提供30萬日元的育兒補助金。韓國則規定所有0—5歲嬰幼兒均可享有每月20萬韓元的幼兒園保育費或家庭養育津貼,還專門設有針對低收入家庭的照料津貼以及隔代家庭補貼等。

最後,提供保育服務和設施,延長育兒假期。在託幼服務方面,日本政府先後出臺了「天使計劃」和「新天使計劃」,不斷完善育嬰室、嬰幼兒生活支援和寄養設施、保育所、兒童課後服務和短期照料支持服務設施等。為了實現「將等待入託兒童降為零」的目標,鼓勵增設公立和私立保育機構,同時著力推廣休息日保育、臨時保育、夜間保育等。為了鼓勵民眾為育兒提供代際支持,日本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出「老人給孫子孫女交學費可以減稅」政策和「帶孫子假」,由政府向照顧孫子和孫女的老人提供津貼。在假期方面,日本育齡婦女享有90天帶薪產假和12個月育兒假,其丈夫享有5天陪產假,且夫妻雙方在育兒假期間均可獲得工資40%的補貼。

為促進女性就業與再就業,韓國從1991年開始組織「婦女就職活動」,在各級政府部門設立「僱用促進中心」「婦女就業援助設施」,每年舉辦6期「職業中斷女性」再就業培訓班;並藉助2010年的《職業中斷女性再就業促進法》鼓勵企業專門針對「職業中斷女性」進行職業培訓,開展就業培訓項目。

 注意三個關鍵問題

通過觀察、分析日、韓兩國在低生育水平方面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關鍵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實施家庭支持政策以應對低生育水平問題的時機選擇非常關鍵,它直接決定著家庭支持政策的效果。及時有效地實施家庭支持政策非常重要,需要在合適的時機,根據生育服務需求和人口變動情況,合理配置婦幼保健、兒童照料、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資源,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託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第二,需要完備組織機構和政策法律體系。家庭支持政策的實施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以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第三,需要加強對有關政策的資金保障,並實現資金保障的多樣化。充足的經費保障可以為家庭支持政策的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適時拓展家庭支持政策的內容,並提供多樣化的經費保障,加大對育齡婦女、育齡家庭和嬰幼兒的特別援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與生育政策配套銜接的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完善研究」(19YJA840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21日第2015期 作者:湯兆雲

精彩推薦: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

詞學史研究的空間視角

數位化轉型中政府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王偉:日本應對少子化政策體系及政策重點
    「少子化社會對策會議」自2003年 9月設立以來,共舉行過14次會議,先後出臺了《關於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重點措施的具體實施計劃——支持兒童和育兒計劃》(2004年12月)、《關於新少子化對策》(2006年6月)、《「支持兒童和家庭的日本」重點戰略》(2007年12月)、《研究兒童、育兒新體制會議》(2010年1月)、《關於兒童、育兒新體制的基本制度》(2012年3月)等重要文件,推動了日本應對少子化政策的具體實施
  • 「少子化」倒逼人口政策加快調整步伐
    但是,當我們還在猶豫生不生二胎的時候,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中國已經進入「少子化」時代,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轉型以及養老和消費,都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相較對養孩子成本的考量以及未來職業的規劃等「小我」的人生規劃,因「少子化」所帶來的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值得相關部門認真對待,及時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 王偉:日本應對少子化政策效果及經驗教訓
    王偉認為,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入少子化時代,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日本為應對少子化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日本少子化程度依然嚴重,遏止少子化的目標遠沒有實現。對日本少子化進程和日本的政策應對做細緻的分析,有利於我們加深對少子化問題乃至人口問題的認識,並可總結日本少子化進程及日本政策應對中的經驗教訓,以資參考借鑑。
  • 若無養育配套政策 「AI婚活」服務解不了日本少子化問題
    而官方設想的「結婚下一步直接就是生孩子」,這種宛若昭和舊思維的邏輯,又怎樣能對少子化的問題對症下藥?21世紀的「婚活時代」,還能有什麼解決問題的現代手段?這一系列疑問,不僅困惑著廣大日本民眾,也同樣彰顯出了日本低結婚率、低生育率的本質原因:有沒有對象不是重點,重點是結婚生子本身,就讓人感到「壓力山大」。
  • 日本多重政策破解「少子化」難題
    日本政府原本將2016年至2020年設定為集中解決「少子化」問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旨在通過充實育兒政策、改革夫妻雙方工作方式等途徑解決此棘手問題。可是,如今從這組統計數字來看,其成果不盡理想。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二是福利體制僵硬和發展空間受限使日本社會成為「低欲望社會」,人們結婚生子的欲望較低。據統計,日本適齡男女約有20%因費用過高而放棄結婚。12月9日,日本節目中相親的女性對'普通男人'的定義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熱議。
  • 應對「少子化」再出新招!日本計劃撥款20億日元支持AI相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應對「少子化」再出新招!日本計劃撥款20億日元支持AI相親日本首相菅義偉對於解決少子化問題表現出堅定的決心。日本政府正在推進一項人工智慧(AI)婚介項目,幫助人們尋找愛情,希望藉此提高日本不斷下降的出生率。
  • 應對「少子化」,日本放大招了:計劃撥款20億日元支持AI相親
    日本首相菅義偉對於解決少子化問題表現出堅定的決心。自9月上任後,日本首相菅義偉對於解決日本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表現出堅定的決心。他在10月的首次施政演說中,特別強調要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在11月6日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也重申,要直面日本出生率下降的問題。菅義偉亦計劃在2022年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醫保,任命參議員三原順子為副厚生勞動相,負責推進相關工作。
  • 緩解家庭經濟壓力,古人做法值得借鑑!
    當收入受到衝擊時,印度農民一般選擇貸款作為解決方案,貸款的來源既有正式渠道也有非正式渠道,而貸款不僅是為了滿足自身投資需求,也是為了緩解消費壓力。正如古巴比倫王國時期,農民有時會大舉借款以購買種子、設備和其他必需品,之後卻深陷債務泥潭。惡劣天氣導致的莊稼欠收造成了財務災難,更有甚者,有農民因不堪債務負擔自殺,釀成家庭悲劇。
  • 新內閣加錢 日本能否拯救少子化
    4萬元補貼作為主打政策之一,日本新內閣在解決少子化問題上行動迅速。當地時間9月20日,日本政府表示,作為少子化對策的一環,將從2021年開始向新婚夫婦發放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萬元)的補貼,以幫助他們支付房租和搬家費用,對象為居住在實施「新婚新生活支援項目」的市區町村、新提交結婚申請的夫婦。
  • 如何應對中國人口少子化挑戰?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規模為1523萬人,較2017年減少200萬人,這與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所期待達到的生育水平尚有不小差距。我國出生人口規模的下滑意味著即使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但人口少子化發展態勢依然明顯。作為人口「元問題」,人口少子化幾乎是全部人口問題的根源。
  • 新井一二三專欄:日本少子化下的升學壓力
    新井一二三專欄:日本少子化下的升學壓力 新井一二三 2017-03-25 17:02 來源:澎湃新聞
  • 關稅政策包緩解外貿企業資金壓力 讓企業輕裝上陣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關稅政策包讓企業輕裝上陣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資金周轉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有關部門推出一攬子關稅政策包,緩解外貿企業資金壓力,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得益於關稅優惠政策,公司的生產逐步恢復,不僅如此,我們還發揮自身優勢,對疫情防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經理陳弘表示,「海關幫我們聯繫了報關企業和保險公司,很快就免費出了保單,不僅節約了200多萬元擔保資金,防疫物資進口也是『秒』速通關」。
  • 2020年,為何日韓留學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在升學方面,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教育部擴招研究生規模達18.9萬,讓兩三年後將產生百萬的碩士大軍參與就業競爭。碩士都這麼難了,那些本科,高職高專生們的就業問題成為巨大的考驗!如果不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學歷,讓自己接受優質的教育,如何在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於是,家長們把目光紛紛投向了出國深造。
  • 「失去的30年」:日本少子化之困
    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初受困於「少子化」,前首相安倍晉三曾不止一次形容「少子化」是日本「國難」,推出一系列應對政策,但未能逆轉在下坡路上疾馳的出生率。現首相菅義偉已將解決少子化問題列為新內閣的主打政策之一,計劃明年為部分新婚夫婦發放多達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9萬元)的補貼,希望2022年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醫保,並承諾徹底解決兒童入託難問題。
  • 社科院鄭秉文:少子化和老齡化同時出現 建議放開三孩
    人口政策方面,要不要「放開三孩」?民生保障還存在哪些短板?近日,紅星新聞記者圍繞上述問題和「十四五」規劃出臺,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鄭秉文表示,「十四五」規劃中將應對人口老齡化從「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足見這一時期的人口老齡化壓力比「十三五」要大得多。他建議,「十四五」期間,應先放開三孩,以後適時逐漸全面放開生育。
  • OECD國家雙薪型家庭政策
    OECD國家以鼓勵生育、協調父母孩童照料為目標的雙薪型家庭政策,主要做法如下。以父母育兒假為例,法國在職婦女可享受津貼為原收入100%的16周產假,還可領取「自由選擇工作時間補充津貼」。這些充分、靈活的假期安排,給予了在職父母尤其是在職母親以時間彈性,緩解了父母在兒童照料上的時間壓力。譬如,美國施行了全國性家庭照料者支持項目,為在職父母提供各類育兒協助渠道、諮詢服務及喘息照料服務。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熱議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時,國家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在那個年代的父母們,為了生育二三個孩,不惜接受處罰。   從2011年開始,計劃生育政策逐步放鬆,2015年國家提出,全部放開「二孩」生育政策。根據近幾年出生人口數量來看,雖然是放開了二孩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卻沒有上升,而且是在持續下降。
  •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 促生育新招頻出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經濟壓力大,由於臺灣經濟不景氣,薪資福利水平低,許多年輕人不敢生小孩;另一方面是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很多在科技、金融等行業上班的白領為了追求生活的自由和品質,生育意願普遍不高,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現象比比皆是,目前臺灣年輕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已延至30歲以後。」臺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薛承泰說。
  • 少子化衝擊下 臺灣高校出路何方
    由於臺灣近年少子化加上人口老化嚴重,臺灣2020年首度出現「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情形。島內人口老齡化不僅牽涉諸多議題,更影響島內勞動力市場和產業發展。而受到最直接衝擊的,莫過於島內的高校。 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持續多年,根據島內教育機構的最新數據,島內有十二所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瀕臨「淹水線」,校數創近三年來最高。
  • 日本——超少子化社會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日本——超少子化社會   據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日本每戶家庭的平均人口只有2.69人;去年人口出生率再降至千分之一點三四,成為名副其實的「超少子社會」。    少子化是對社會的無言抗議    《超少子化———給日本社會帶來的危機》一書作者鈴木理惠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少子化其實是對社會一種無言的抗議。這一席話說出了廣大女性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