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父親一句「鄉親們缺醫少藥」,她毅然放棄城裡的優厚待遇,義無反顧回鄉報效桑梓;紮根護理基層一線,她大力弘揚南丁格爾精神,用愛心點亮心燈,為廣大病患送去溫暖和關愛;從院內到院外,她從白衣天使化身「愛心媽媽」,與同事們一起結對幫扶困難家庭,將母愛的光輝灑向寒門學子……她名叫王月紅,一位在大別山裡紮根奉獻23年的白衣天使。
今年42歲的王月紅,1992年參加工作,現任嶽西縣中醫院護理部主任。從走上護理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以「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為宗旨,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為己任,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書寫著無悔的青春,先後獲得安慶市百名優秀護士、安慶市優秀護理管理者、嶽西縣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嶽西縣中醫院先進個人及優秀管理者等榮譽稱號。
照亮山鄉的「提燈」天使
巍巍大別山,千裡綿延。大山深處的嶽西,是全省唯一的純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作為一名從大山走出的優秀農家女孩,王月紅1992年從銅陵衛校畢業,迎來了在銅陵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業的難得機遇。「當時的帶教彭老師已經向院部推薦了勤懇的我,父親的一封書信改變了我的選擇。他對我說鄉親們缺醫少藥,讓我回嶽西工作。父親當了近三十年的村支書,他一心想著山裡的老百姓,我聽從了他安排……」回憶當初的選擇,王月紅記憶猶新。
帶著青春的懵懂,她走進嶽西縣五河鎮衛生院,開始她為護理事業奉獻的路程。儘管早有心理準備,可她還是被城鄉醫院的巨大鴻溝驚呆了。銅陵市第一人民醫院高樓林立,科室齊全,人員齊整。而眼前的衛生院就一座破舊的四合院,樓下是診室,樓上是宿舍。全院護士就2名,一人管手術,一人管病房和門診。上班不久,王月紅就迎來重大考驗。一位做皮試的患者突然出現過敏性休克。當時值班醫生正在另一處病房處理病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她的腦子瞬間短路。該怎麼辦?她猛掐自己的胳膊,讓自己迅速冷靜下來,並立即按照規範要求對患者進行搶救。王月紅成功了!經過一系列搶救,患者甦醒了,她也被汗水浸溼了衣衫。就這樣,在一次次考驗和檢驗中,她適應了鄉村護士的角色,業務水平也快速提升。
1995年冬,王月紅以業務骨幹的身份,從鄉下調入縣中醫院工作。1996年,因工作出色的她又被選拔擔任內科護士長。
從鄉下進城,職務得到提升,這並不意味著工作的輕鬆。2004年,嶽西縣茅山鄉發生一特大意外事件,4名群眾和3名小學生被困瀝青池中,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縣裡組織力量開展大營救,醫護工作者首當其衝。王月紅接到電話時已是深夜。她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救助現場。現場處理非常棘手,展現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個「黑人」,剛戴的手套瞬間就被柏油「撕破」,救助工作根本無處下手。時間就是生命,晚一分鐘,患者皮膚吸收的柏油就越多,對生命的威脅就越大。這時,唯一的方法就是徒手用柏油清洗劑一遍又一遍清洗患者的頭部、身體、會陰部、指甲縫。作為現場護理工作的負責人,她一邊「幹活」,一邊指導其他護士對其餘的患者進行清洗。時不時的,她手上皮膚被柏油弄破,十指連心,只能忍著疼痛抓緊工作。就這樣,連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她和姐妹們終於將這十幾個「黑人」變成了「白人」了。在當時患者嚴重脫水的狀態下,所有患者的輸液都需要在手指或腳趾上進行,憑藉多年來練就的紮實基本功,她們成功打通了輸液通道……當所有的患者被送往病房時,她和她的姐妹們已經十幾個小時沒吃沒喝,一個個都精疲力盡,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在這場特大事故中,因為處理及時,沒有一例人員傷亡,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王月紅組織的現場救助也被作為急救範例,被央視等媒體進行深入報導。
優質護理團隊的「領頭雁」
2006年,王月紅開始擔任嶽西縣中醫院護理部主任,開始主抓全院護理工作。幹過一線護士、護士長的她,深知優質護理對病患的重要性。作為護理工作的領頭人,王月紅以身作則,狠抓護理質量及服務意識教育,在嶽西縣中醫院打造出一支創新、團結、嚴謹、求實的優秀護理團隊。
以身作則,是她做好護理工作的「法寶」之一。當上護士長後,事必躬親,經常下病房手把手教年輕的護士,以實際行動給年輕的護士樹立榜樣。2010年11月的一天下午,天氣特別冷,一例肝炎後肝硬化的患者,門脈硬化破裂大量嘔血。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變化,值班的護士茫然間不知所措。她毫不猶豫來到患者身邊,迅速幫助他止血,她用手將患者口腔裡的血塊摳出來,預防窒息。直到血止了,病情穩定了。這時,一位年長的護士說:「主任,你的手破了,這樣會感染的呀!」此時,她才想起她的手上因為凍瘡有多處破潰。在當時的情況下,她一心想著要儘快止血,壓根就沒想那麼多。 擔任護理部主任後,王月紅依然每天深入病房,督促護士要把危重患者的生活護理做好,指導年輕的護士給患者泡腳,擦浴、修剪難以修剪的灰指甲,清潔患者大小便。
如何將優質護理服務灌輸給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王月紅創新工作手段,積極落實「夯實基礎護理、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服務理念。她結合自己多年在護理一線的心得體會,制定了《優質護理服務質量考核標準》;編錄醫院護理工作的《嶽西縣中醫院77種臨床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標準》、《中醫13個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中醫10個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及臨床常用穴位定位》,帶頭嚴格執行《中醫醫院護理工作指南》,完善和優化各種護理工作流程,讓臨床護士每一件工作,每一個行為都有據可依、有標準可參照。
2011年,她排除各種阻力,在安慶市中醫醫院中率先開展優質護理示範病區。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3月份順利通過市級專家檢查評估驗收。同年,醫院內一科獲得省中醫局頒發的先進集體稱號;醫院一名護士獲得省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隨後,她又乘勢而上,在全院全面鋪開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她說,在開展優質護理工作中,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收穫了老百姓的青睞和信任。
作為大山深處的貧困縣,嶽西農村經濟條件差,全縣40萬人有近10萬人口常年在外務工,生病住院患者基本是無人照看的老人和小孩,王月紅和她的團隊以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徹底解決了這些患者無人陪護的難題。嶽西縣中醫院開展「優質護理示範病區」以來,內科收治五保老人最多,這些老人入院後,一切的護理都是由護士來承擔。她和她的同事們沒有怨言,有的只是無怨無悔的付出。長時間的相處,有些老人在康復出院時,拉著護士的手久久不願鬆開。2012年,城關鎮的一位陳姓老人,生病後住在內科,其在美國工作的兒子回來探親,看到自己的母親在醫院得到這麼好的看護,非常感慨,說道:沒想到,在中國,在嶽西這國家級貧困縣,還有這麼好的護理服務!
在王月紅護理的患者中,有一位叫姓儲女性患者,因常年外出務工,夫妻離異,春節探親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危險期過後,為了訓練膀胱括約肌功能,控制小便失禁,護士們均束手無策,她選擇了自己來護理病人。每天,都是她搬上搬下,患者本就長得粗壯,每一次她都累得筋疲力盡。住院期間,患者家境貧寒,又無人照料,對生活非常絕望,她就擔起了護士和姐姐的雙重角色,上班時間的護理、照顧和心理疏導,下班後找肇事師傅溝通、幫其跑保險賠償,解決其後顧之憂。樹立起其生活的信念。如今,出院後的儲姓患者只能做些手工活,她說:「姐姐怕冷,只要我活者,每年都會為主任姐姐做雙棉鞋,因為沒有姐姐,就沒有我的存在。」
寒門學子的「愛心媽媽」
近日,王月紅在做好護理部各項工作的同時,開始為王靜星籌集上大學的費用。隨著2015年高考成績的揭曉,來自嶽西縣菖蒲鎮撞鐘村的小夥子王靜星高考成績達到本科線。再過兩個月,他就將開始在大學校園的新生活。「感謝月紅媽媽10年來對我的關心和照顧,我會好好努力,學好本領,將來也做一個像月紅媽媽那樣有愛心的人。」王靜星感激地說。
王靜星是王月紅10年前結對幫扶的一名特困家庭兒童。2005年,王月紅和同事們一道到單位扶貧結對村菖蒲鎮撞鐘村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在村部會議室裡,王月紅第一次見到了讀小學四年級的小靜星——一個靦腆的小男孩。從村幹部口裡,她了解了小靜星家庭的境況:父親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母親天生智障,年邁的奶奶是家裡唯一精明的人。有緣分就註定會相見。王月紅當時就想著要幫助這個小男孩,她和同事們一起商量後,臨時決定和村裡10多名孩子結成幫扶對子,做孩子們的「愛心媽媽」。就這樣她和同事們自發形成嶽西縣中醫院第一個「愛心媽媽」團隊。近年來,在王月紅示範帶動下,她身邊的同事越來越多地加入到愛心助貧的活動中,愛心團隊也越來越大。
10年來,王月紅努力盡一個媽媽的職責。她每學期都幫助孩子交學費併購買學習用品,添置衣物送到孩子家裡。逢到節假日,她把小靜星接到自己身邊,讓他享受到和自己孩子一樣的呵護和母愛。10年裡,每年暑假王靜星都會來城裡媽媽家住上十天半月。每逢這些日子,王媽媽都會忙碌個不停。紅燒魚、大龍蝦、糖醋排骨……她窮儘自己的廚藝,換著花樣給孩子改善夥食。十字街大型超市、映山紅大觀園、大別山烈士陵園……只要有時間,她都要帶孩子去轉轉,散散心,嘮嘮家常。
從醫院內到醫院外,王月紅和同事們攜手前行,共同做大愛的同心圓。在她認為,一名醫護工作者踐行南丁格爾精神,不能只局限於高牆之內。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一直是嶽西最大的國情。對那些亟需援手的困難家庭,王月紅總是不斷伸出援手。2014年,她在結對貧困兒童之餘,又增加扶貧河圖鎮嵐川村安齊紅和餘方國兩戶困難村民,多次上門為他們送錢、糧和油,鼓勵他們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在山區血源非常緊張的狀況下,她深知血液對每個需要輸血患者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血源,許多患者都會面臨著生命無法選擇,數年來她堅持每年義務獻血,迄今為止累計獻血5000毫升。
閒暇之餘,王月紅喜歡讀一些美文。她最喜歡冰心的詩句——「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這段純美的文字,對這位高舉大愛心燈的白衣使者,似乎是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