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吞金獸」初來乍到,讓很多新手爸媽慌了!餵奶時笑嘻嘻、哼唧唧,甚至睡著……小寶寶不會說話,真是急壞了爸媽。擔心餵不飽影響發育,又怕餵多了負擔太大……若非經過修煉,這般常見的「嬰語」也實屬無解!
那麼,如何判斷小寶寶是否吃飽了呢?觀察以下4個信號,輕而易舉正確接收!
信號1:吃奶時「輕觸」無反應
寶寶吃奶時會發出有節律的吸吮聲,吞咽聲明顯,持續10-20分鐘。如果吃奶聲音變小、頻率變慢,含著乳頭玩或是睡著了,家長可以輕觸寶寶嘴巴,接著吸吮說明沒吃飽,只是累了困了,要幫助寶寶吃飽後再睡;如果碰觸無反應且乳頭輕鬆抽出,則說明吃飽了。
信號2:吃奶後狀態良好
寶寶吃飽後的精神狀態會很好,表現出開心愉悅或者睡得很沉。如果寶寶一直猛吸且伴有焦躁,或者餵奶後仍然哭鬧,則要考慮奶不夠喝,可嘗試添加奶粉或調整奶量。
信號3:大小便次數和顏色正常
出生5-7天後,寶寶小便次數每天6-7次,能浸透3-4張尿片,說明母乳量基本充足;也可通過大便判斷,寶寶出生後24-48小時排出墨綠色胎便,每天大便次數2-8次,胎便轉黃需要3-15天,如果大便次數少,量少,胎便轉黃延遲,則提示母乳量可能不足。此外如果經常吃不飽,寶寶的便便可能是綠色,這是飢餓狀態下腸胃蠕動過快導致的,家長要重視起來。
信號4:體重逐漸增長
寶寶出生後的前5天,由於胎便排出、胃容量太小,體重會出現暫時性下降;出生後7-10天恢復正常,之後體重逐漸增加。1個月時,體重約比出生時增長1.5公斤;3個月時,體重約是出生時的2倍;1歲時,體重約是出生時的3倍。
【專家提示】
想要孩子茁壯成長,保證「吃飽」固然重要,但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要警惕日益高發的「隱性飢餓」。通俗來講,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導致孩子攝入過多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看起來白白胖胖的,實則體內營養不平衡,尤其是缺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維生素A、維生素D、鐵、鋅、鈣),從而導致兒童「隱性飢餓」的發生。
伴隨寶寶月齡增加,輔食添加要注意營養均衡,保證奶製品、蛋白質以及含鐵鋅的肉類食物。而對於飲食中的「珍稀物種」——維生素A和維生素D,一定要在寶寶出生後就及時補充,每天一粒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能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需要。為什麼維生素AD要格外重視呢?嬰幼兒時期的營養水平不僅關係到生長發育,還對成年後的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尤其維生素AD能夠促進骨骼發育、提升抵抗力、預防近視、促進智力發育和預防缺鐵性貧血,但是維生素AD在食物中含量少、轉化率低,通過食物獲取的量遠遠不夠,這也造成我國嬰幼兒普遍缺乏維生素AD,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給寶寶額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