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由來已久,從西周《詩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遠古吟唱,唐朝「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氣派,再到宋朝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紆細感性……
時至今日,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依然有《中國詩詞大會》、《鄰家詩話》這樣的弘揚傳統文化的詩詞節目。
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中,我們更是看到了是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流利吟詠著古人的思想結晶,氣度不凡,正所謂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讓孩子背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央視名嘴朱廣權的回答可以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你背了那麼多詩詞以後就會發現,你曾經和莊子一起坐大鵬之背,扶搖九天;
和司馬遷看過江山無常,繁華落盡人世間;
和曹操橫過槊,和李白醉過酒,和陶淵明採過菊,和白居易折過柳,這樣的文字,才真正是不朽。」
有句話說得好:得語文者得天下,得古詩文者得語文。
在最新的「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所佔篇幅以火箭速度大幅提升。小學古詩文比重劇增了87%,初中的古詩文更是會佔據全部課文的一半以上。
所以從小讓孩子學古詩,不僅僅是可以讓孩子博古通今、見多識廣,在日常生活中的談吐也更有氣質。而且也可以讓孩子的語文成績扶搖直上。
在學業中,孩子能夠快速理解詩詞中的意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獲得優異成績;
在生活中,孩子在看到美景的時候也可以隨口吟誦「水光漣漪晴方好」,感受靜謐環境時也能張口就說「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6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進行親子共讀,感受古詩文的魅力;6歲以上,就可以開始自主閱讀,體會古詩文中的意境美和文字美。
當然,很多人會質疑,是不是不應該給6歲前的孩子過重學習壓力?
其實,當然對古詩詞感興趣的時候,那麼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就像是平時看故事書、繪本一樣。
更何況,孩子在背古詩的過程中還能促進大腦發育。
因為古詩詞本身就是具有韻律的,所以在朗讀背誦的過程就像是音樂對刺激大腦一樣,古詩詞的韻律一樣在促進著大腦的發育。
錢學森3歲背誦無數唐詩宋詞,郭沫若3歲便常常口誦詩文、徐悲鴻6歲能熟讀《論語》,「詩詞女神」葉嘉瑩的父母更是在葉嘉瑩3、4歲的時候就扭教她背誦古詩。
幼兒時期背古詩,重在感知。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的記憶黃金期,此時閱讀和背誦的東西會真正刻在腦子裡,所以到現在《詠鵝》、《楓橋夜泊》、《清明》等詩詞到現在我們依舊可以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而且在幼兒時期,孩子一旦養成了愛閱讀,愛古詩的習慣,這個好習慣將跟隨孩子終生。
經過研究表明:大凡是文理兼修、學習輕鬆的中學生,都是在小學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課外書籍有著濃厚興趣的人。
人誤地一季,地誤人一年。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下手越早,得益越早——將來越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