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寫下第一篇作品,
11歲出版首部30萬字文集,
15歲成為湖南作協最年輕會員,
18歲當選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25歲從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
你能想像到的中國文學界裡的榮譽,瀏陽「95後」青年作家林卓宇,基本上都拿遍了。
01 牛津大學獎學金,百裡挑一
近日,他通過學術考核與面試的激烈競爭,從牛津大學所有人文領域的碩士與博士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牛津大學2020年度厄特根學者的消息更是刷爆網絡。
據牛津大學官網介紹,厄特根獎學金旨在為來自全球各地的頂級人文專業學生提供在牛津攻讀學位期間的全額學習與生活資助,錄取率僅為1.5%。
02 「天賦」與「堅持」並重
1995年出生的林卓宇,從小就表現出了突出的文學天賦——還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他整理了兒時的部分作品,編纂成一部多達30萬字的文集《心海潮音》。
自2007年以來,他已出版15部著作,是冰心兒童文學獎、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並於2014年成為最年輕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目前,林卓宇一共出版了15本書。
談及創作與學術的關係,林卓宇不認為二者對立,雖然本科和碩士的繁忙學業使他已擱置中文創作多年,目前他已著手構思自己的下一本書,並希望能在近兩年內完成首部長篇小說。
03 父母與他一起成長
林卓宇父母都從事過教育工作,十分注重給林卓宇文學的薰陶。每天晚上睡前,小卓宇的媽媽給他反覆講述故事書中的故事,並指導他學會觀察書中的插圖。
等小卓宇漸漸熟悉了故事內容之後,又由他自己將故事複述出來,一天一夜不斷堅持,從未間斷。在這種耳濡目染的培養下,使得林卓宇對文字愈發的感興趣,也從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林卓宇是怎樣一路「開掛」成長起來的?又是如何在興趣和學習之間做好平衡呢?
「我可能從沒有把興趣和學習當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寫作本身就是學習。」林卓宇說,只是當前「學習」二字的意義幾乎被應試佔領了,所以大家對學習的認知也被這種語言所狹隘化。
那麼,林卓宇的成長經歷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來看看他怎麼說!
「我父母某種意義上跟我一起成長,有摩擦和分歧就嘗試溝通。差不多在我16歲後,他們基本都不幹涉我作出的選擇。」他說。
「我不認為有一個普遍的教育法則,因為我們終究要成為不同的人。」
回顧自己的成長,林卓宇說,父母能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孩子,並讓孩子也成為一個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別人的人,「一個人如果被偏見左右,只會變得既無知又無趣。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不少父母這樣形容家裡的親子關係。林卓宇認為,教育可能恰好在人無意識的時候發生,可以是隨意聽到的對話,也可以是發呆時目睹的畫面,這種教育比刻意和說教更有用。
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知識本源於生活,是生活中的總結,也反過來用於生活,而學習只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讓孩子多多接觸生活,進入生活,體會其中豐富又生動的內容。讓成人與成才的相互交融,才是重點。
這也是教育的規律,你不可能複製林卓宇這樣優秀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按照這個規律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歡迎分享文章給更多朋友,關注「長沙小初高」頭條號,獲取更多升學學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