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寫下第一篇作品
18歲當選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25歲從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
瀏陽這名「95後」作家林卓宇
當選牛津大學厄特根學者 !
瀏陽「95後」作家
當選牛津大學厄特根學者
今年10月,瀏陽「95後」作家林卓宇將赴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攻讀比較文學與批判翻譯學碩士學位。
作為該專業僅有的12名新生之一,林卓宇更是通過學術考核與面試的激烈競爭,從牛津大學所有人文領域的碩士與博士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牛津大學2020年度15名厄特根學者(Ertegun Scholar)之一,獲得全額獎學金。
據牛津大學官網介紹,厄特根獎學金為牛津大學的主要獎學金之一,不設國籍限制,旨在為來自全球各地的頂級人文專業學生提供在牛津攻讀學位期間的全額學習與生活資助,錄取率僅為1.5%。每名厄特根學者在就讀期間均享有厄特根公館為其獨立設定的學習空間,此為其他牛津獎學金得主所不具備的待遇。
此前,林卓宇還當選為2019年度的劍橋大學信託學者(Cambridge TrustScholar),獲得劍橋大學頒發的全額獎學金。
已出版15部作品
最年輕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除了青年學者,作家是林卓宇更為人們熟知的身份。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作家之一,自2007年以來,他已出版15部著作,是冰心兒童文學獎、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並於2014年成為最年輕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談及創作與學術的關係,林卓宇不認為二者對立,雖然本科和碩士的繁忙學業使他已擱置中文創作多年,目前他已著手構思自己的下一本書,並希望能在近兩年內完成首部長篇小說。
林卓宇是怎樣一路「開掛」成長起來的?
如何在興趣和學習之間做好平衡?
他的成長經歷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
來看看他怎麼說!
「我可能從沒有把興趣和學習當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寫作本身就是學習。」林卓宇說,只是當前「學習」二字的意義幾乎被應試佔領了,所以大家對學習的認知也被這種語言所狹隘化。
「我父母某種意義上跟我一起成長,有摩擦和分歧就嘗試溝通。差不多在我16歲後,他們基本都不幹涉我作出的選擇。」他說。
「我不認為有一個普遍的教育法則,因為我們終究要成為不同的人。這不是相對主義的說辭,選擇興趣還是選擇應試,抑或達成平衡,這都要因人而異。」林卓宇認為,教育方式的選擇不光跟個人的天賦和興趣有關,有時和自己能掌握的資源和成長環境都聯繫在一起。
回顧自己的成長,林卓宇說,父母能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孩子,並讓孩子也成為一個不把自己的偏見強加給別人的人。「一個人如果被偏見左右,只會變得既無知又無趣。」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不少父母這樣形容家裡的親子關係。林卓宇認為,教育可能恰好在人無意識的時候發生,可以是隨意聽到的對話,也可以是發呆時目睹的畫面,這種教育比刻意和說教更有用。
為這個優秀的
長沙伢子點讚!
綜合中國新聞網、瀏陽日報整理
● 最新最全!長沙20條(地鐵+軌交)最新消息出爐!
● 長沙天健城小區樓板裂成「蜘蛛網」 開發商修補4次仍有問題
● 突發!珠海一酒店附近發生爆炸,已救出多名傷者
● 猜猜萬茜、何炅在演誰呢?《大地頌歌》劇照來了!
● 長沙這些歷史文化街區 你打卡過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