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約有20-30萬肉眼可見先天畸形兒出生,加上出生後數月和數年才顯現出來的缺陷,先天殘疾兒童總數高達80-120萬,約佔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幾乎是每30秒就有一個缺陷兒出生。近20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受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率還可能會持續增加。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是每一對父母的共同願望,但在眾多的新生嬰兒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出生缺陷,患有導致呆傻、甚或死亡的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出生缺陷對患兒本身、對家庭、對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出生缺陷也叫先天異常,先天畸形。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嬰兒出生前,在媽媽肚子裡發育紊亂引起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精神、行為等方面的異常。形態結構異常表現為先天畸形,如無腦兒、脊柱裂、兔唇、四肢異常等;生理功能和代謝缺陷常常導致先天性智力低下,以及聾啞、致盲等異常。二是指嬰兒出生後表現為肉眼可看見,或者輔助技術診斷的器質性、功能性的異常,如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青光眼等。但不包括出生時損傷造成的異常。
出生缺陷的發生原因比較複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遺傳因素,是指由於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導致的出生缺陷,可分成單基因缺陷、染色體異常、多基因缺陷。二是環境因素,包括營養、疾病、感染、用藥和接觸有害物質等。如胚胎時期(懷孕的前3個月)受各種感染或接觸放射線、化學物質、藥物,以及懷孕期間母親生病,或長時間在高溫高熱環境工作等。據資料報導,單純由遺傳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僅佔10%—25%,在很多情況下,缺陷兒的發生是由環境因素引發的,或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了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國家開展了孕前-產前-產後的「三級預防」政策,其中新生兒篩查作為三級篩查的最後一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多數患有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的嬰兒往往在篩查前缺乏其特異性表現,一般要到出生後數月或數年才顯現出疾病固有的臨床症狀,並日趨加重。一旦出現疾病的臨床症狀,即使治療,智力低下也難以恢復,孩子已經造成智力和身體的終生殘疾,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面臨風險。相反若能在出生不久發現疾病,確診治療,絕大多數患兒的身心將得到正常的發育,其智力亦可達到正常人的水平。
雖然這些遺傳病很少見,而且也不存在這些疾病的家族史,但有些疾病可能父母只是攜帶者不會發病,如果父母同時是攜帶者,子女就有很大的概率會得病。所以一貫健康的家庭也很有可能出現遺傳缺陷的子女。
儘管孩子出生後看起來很健康,參加新生兒疾病篩查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生兒疾病篩查是給寶寶健康人生的第一道「安檢」是對嚴重危害新生兒健康的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進行的專項檢查,提供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母嬰保健技術,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的重要三級預防措施之一。通過這種篩查可以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遺傳代謝病,並進行及時的治療,使其健康成長。
新生兒疾病篩查主要是檢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TSH)、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17α-羥基孕酮)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這四項。
一般出生後在出生的醫院就可以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所以只要配合醫院採血就可以,結果醫院會告知怎麼查詢。採血應當在嬰兒出生72小時後並充分哺乳後進行,否則,在未哺乳、無蛋白負荷的情況下容易出現PKU篩查的假陰性。此外,在嬰兒出生72小時後採血,可避開生理性TSH上升時期,減少了CH篩查的假陽性機會,並可防止TSH上升延遲的患兒產生假陰性。新生兒疾病篩查正常採血時間為72小時後,七天之內,並充分哺乳。對於各種原因比如早產兒、低體重兒、正在疾病治療的新生兒,不能在72小時之後採血的,可根據情況推遲採血,原則應當接產單位對上述嬰兒進行跟蹤採血,提高篩查的覆蓋率,但時間最遲不宜超過出生後20天。
來源:天津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