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文 / 劉金濤
編輯/ 郭陽
西班牙奪冠,籃球世界盃落幕
95-75,西班牙隊擊敗阿根廷,8戰全勝,如願奪得了本次籃球世界盃的冠軍,沒有讓阿根廷探戈到底。
沒有碰到苦主美國的西班牙,也就此迎來了隊史第2次世界盃(包括世錦賽)冠軍,上一次他們奪冠是在2006年,而西班牙的兩冠也追平巴西,在奪冠次數排行榜並列排在第4位,落後於美國(5次)、南斯拉夫(5次)和蘇聯(3次)。
足球世界常說「決賽無名局」,而在這場一邊領先全場、一邊一直追趕的決賽過後,這場世界籃球的盛宴,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賽後,盧比奧拿到了本場最佳,躋身最終的最佳陣容,也把賽會最佳球員的獎盃裝進了口袋。
而從頭至尾高興舞蹈的阿根廷球迷,則帶來了另外一種關於籃球、關於體育的熱愛。這不因勝負而改變,不因局勢而更改。
事實上,在吉諾比利國家隊的告別戰上,我們同樣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舞蹈,當時是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阿根廷輸給美國將近30分,但球迷依然把最動人的歌聲與舞蹈,送給了他們黃金一代的英雄。
如今阿根廷年輕一代,也繼續著這樣的傳承。即便斯科拉在明年奧運會之後離開國家隊,他也可以昂首離開,因為他知道,年輕選手已經接過了他們的槍,這支阿根廷隊一樣值得全世界球迷的尊敬。
伴隨著西班牙隊的奪冠,作為FIBA改革後新周期的首屆籃球世界盃,也終於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從姚明到8個城市的工作人員,從每一個球迷球迷到記者、到體育從業者、到現場的表演人員、再到國家隊全部成員,或許都有不同的感受,或許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對於中國籃球而言,這註定是會載入中國籃球史話的重要一課。
但無論怎樣,作為中國籃球在奧運會後迎接的最大的盛會,籃球世界盃無疑給我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管球員表現如何、成績怎樣,籃球世界盃帶來的影響,以及中國男籃的進步,都需要冷靜看待。
只有正視自己,正視世界,才是我們進步的開始。
國家隊的失敗,不能歸結成中國籃球的失敗
毫不客氣地說,沒有完成奧運會門票的任務,這支中國男籃從上到下都難言成功。
實際上自姚明上任籃協主席後便一直視國家隊為重任,從「雙國家隊」到男籃亞錦賽、亞運會以及斯杯的練兵,再到聘用兩位主教練,以及雙國家隊合併後高達17場的熱身賽,最後選擇「三塔」+「五後衛」的陣容,可以說國家隊的準備自始至終都非常謹慎。
這支球隊的目標便是拿下象牙海岸與委內瑞拉,從而小組直接出線,但是對陣波蘭那一場比賽直接改變了這兩年多來的計劃。
實際上我們回過頭來看,贏下波蘭並不是計劃之中,輸了也無傷大雅,但賽後輿論淹沒了努力奮鬥的球員,悲觀與憤怒像病毒一樣蔓延,導致兵心大亂,士氣一蹶不振,原本該硬拼拿下的第三場比賽裡,球員喪失了鬥志。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堅持「一支球隊只能有一個聲音」的姚明,最終還是出現在了李楠的身後,甚至引發了足球記者的不同聲音。
球迷的憤怒是必然的,要求觀眾在電視機前理解賽場上球員的壓力、在訓練中的痛苦與煩悶是不現實的。這無疑也給國家隊帶來了警醒,球員該有強大的心理素質,球隊建設要全面,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失敗,尤其是賽場外的幹擾遠比預想的可怕。
不過,國家隊的失敗,更多的是在球隊層面,而非整個中國籃球的失敗。
自2016年姚明開始牽頭18家CBA俱樂部,積極推動管辦分離,再到上任中國籃協主席,進而推動人才培養選拔以及小籃球的發展,中國籃球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分水嶺,這些原本不曾有過的改變是進步的象徵,在氪體一字一句的記錄中也見證者中國籃球的改革與生長,這同樣是國家隊失敗所不能掩蓋的。
很多人說,中國男籃的每個時代都有領軍人,如今在易建聯之後突然看不到了。但縱觀男籃歷史,並非每個時間段都能找到那個核心,曾有太多天賦異稟的球員毀於傷病,有過不自信和質疑,但也有原本不被看好的球員扛起大旗。在那些還沒有被大量關注的地方,仍有青訓的力量在生長,我們大可不必總帶著悲觀情緒前行。
商業獲成功,但FIBA的改革任重道遠
「我們要讓籃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成為世界最受喜愛的體育運動。」前國際籃聯秘書長、國際奧委會委員派屈克-鮑曼在生前最後一次來到中國時這樣說道。
FIBA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推動籃球運動的發展,而是要讓籃球世界盃成為與足球世界盃相匹敵的同等級世界大賽,而放在中國的目的,就是在全球最大的籃球人口國,打造一個超級體育盛會。
商業層面,FIBA確實收穫了相比以往更加成功的果實,生態圈也有過綜合盤點。雖然遠未達到足球世界盃的高度,但已經可以說是走在通往光明的路上,而連續兩屆比賽放在亞洲,也是對亞洲地區籃球熱度和市場的提振,畢竟相比較歐美國家,世界大賽的舉辦是振興體育的重要方式。
中國給出了不錯的收視表現。在觀賽方面,CCTV-5前半程4+平均收視率達到了0.84%,而四場中國隊比賽更是吸引了1.6億觀眾收看,單場直播收視率奪得2019年收視冠軍,而騰訊單場最高播放量也達到NBA總決賽量級。
不過,從賽前的期待來看,FIBA也並未完全達到目。譬如說,中國籃球粉絲崇尚的是NBA這樣的美式籃球,而對FIBA規則下的籃球世界知之甚少,且很多中國球迷對CBA的關注度都不夠,看點多數集中在國家隊、美國隊和NBA球員上,這導致了後半程中國、美國出局之後關注度的下滑。
中國雖然有億級籃球迷,但由於世界籃球規則與文化的割裂,形成了NBA與FIBA這兩種風格的籃球文化,再加上歐洲籃球頂級聯賽在國內直播、集錦和關注度匱乏的狀況,國內球迷對世界籃球的認知尚且不足,再加上價格高昂的門票和大麥不斷打擊中仍然若隱若現的黃牛——籃球世界盃,想談愛你不容易。
此外,FIBA在中國本土的推廣也難言成功,很多吸引球迷的儀式鮮有人知,除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上的自發討論之外,FIBA沒有找到太好的方法,讓賽事走進千家萬戶的方法,媒體邀請與證件發放都不到位,很多環節也稍顯毛糙。
客觀而言,相較足球世界盃時全民參與、全民討論的社會現象,籃球世界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比較有著豐厚的產業形態的足球世界盃,國際足聯不需太賣力便可坐收漁利。但籃球世界盃並非如此,回顧自2014年到現在,充足的準備時間、中國有關部分的充分配合下,原本FIBA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可以做的更完善。
而如果一定要給一個評價,我們想說「如果把中國作為FIBA的試驗田,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
籃球世界盃,給產業留下了什麼?
當億萬老百姓在打球的時候,會不會時常想起2019年在家門口的這屆大賽?
想起中國隊的那些失敗,想起騰訊、央視解說們的或沉痛或精彩的說辭,想起姚主席的「我」一聲擔當,想起那一個個為籃球世界盃定製的商業廣告,想起那些精彩的瞬間,那場功虧一簣的比賽……
賽場,無疑是繞不開的話題。
細數男籃的五後衛,實際上他們代表著CBA裡投射、控場、突襲、防守、組織的最高水準。但現代籃球要求五個人「一專多能」,而中國男籃在鋒線受傷薄弱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找到外線的答案。
5場比賽裡,中國男籃五大後衛總共151次出手命中52球,其中三分球73次出手命中18球,綜合投籃命中率為34.4%,綜合三分球命中率為24.7%,而球隊的基本功極差,罰球命中率也僅僅只有64.8%,在32支球隊中排名倒數第二。
也因此,通過失敗我們也更看清楚了中國男籃前進的方向。
即便最終大概率倒在落選賽,最終無緣奧運會,其實也並不是世界末日,中國男籃以前不是沒輸過,中國球迷也不是沒等過,時間會抹平這些傷痕,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
「體育運動的美妙之處在於,可以不斷總結經驗,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中國男籃本屆世界盃的表現,給了籃協很明確的信息,姚明是引導和貫徹改革的正確人選。」國際籃聯秘書長安德烈亞斯-扎格克裡斯(Andreas Zagklis)這樣表示。
雖然給姚明的時間不長,但我們依然需要頂層有更快更好的動作。在如今體制培養佔主導的情況下,頂層的發展仍是核心。
多年前,球迷熟悉的王治郅、姚明和兩連MVP的丁彥雨航,他們之所以要去NBA的一大原因,便是希望自己能夠進步,在他們之前還有很多人,這便是中國籃球所需要的精神。
CBA中的很多球員並非不想進步,而是還沒到叩響NBA大門的地步。因此未來的核心,還是我們的聯賽,還是如何讓CBA聯賽整體進步。畢竟,只有中國的球員更強、更快、更準的時候,國家隊實力才能提升,球隊才有成績。
54名NBA球員參加本屆籃球世界盃,這是創歷史記錄的一個數字,但在這之中卻並沒有中國球員的身影,這同樣是世界籃球的趨勢,頂層球隊早已不該把目光放在「又培養了多少CBA球員」,男籃在人才培養方面對標的,應是NBA、歐籃以及澳洲NBL等更高水平的聯賽。
值得一提的是,在決賽中,世界盃形象大使科比與中體協主席,一起對了耐克中國高中籃球聯賽進行了官宣,新賽季耐克與中體協合併了原有的中國初高中籃球聯賽高中組,這意味著從下賽季起,震動京城的耐高又要重回全國時代。
對於中國校園體育來說,商業巨頭的加入,意味著變革,意味著流量,意味著更多機會。而從姚明推行的小籃球,到民間籃球培訓,從耐高到CUBA、再到無數失敗之後遭到非議的籃球綜藝,其實都提供了中國籃球的人口土壤。
想要梳理好頂層建築,打理好職業體系,籃球金字塔基地的打造,或許才是基礎所在。
在中國這樣一片籃球熱土上,數以億計的籃球人口烘託下,或許並不存在「一戰倒退10年」的悲觀論斷,尤其是對於體育這樣一個反映國家綜合實力的行業來說,從金字塔頂端到塔基,中國籃球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隨著盛宴落幕,我們在初秋的寒意裡依依不捨地告別這個「籃球的夏天」。站在2019向前看,距離中國籃球的下一次開花結果,需要更多時間、更多耐心、還需要更加積極的環境,以及一個向世界宣告回歸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