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海峽兩岸關係風雲變幻,距離金門僅5.2海裡的福建晉江金井鎮圍頭村卻歡聲笑語。
8月25日,第六屆海峽兩岸(晉江金井·圍頭)七夕返親節在此舉行,來自兩岸的聯姻家庭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實現「雲上鵲橋」,講述海峽兩岸割不斷的愛情、親情和鄉愁。晚上7點,在漂亮的月亮灣沙灘,兩岸聯姻家庭共放水燈,為兩岸和平祈福,場面動人。
第六屆海峽兩岸七夕返親節開幕式現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這次活動創意和執行由福建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海峽衛視完成。「兩岸的民間交流不會中斷,今年我們突破疫情帶來的客觀條件限制,實現了兩岸多地連線直播。」海峽衛視一位現場導演對澎湃新聞稱,該活動此前已成功舉辦五屆,通常會邀請兩岸聯姻家庭、媒體和臺灣政界人士參與。今年,活動特別邀請新黨主席吳成典通過視頻給對岸鄉親致辭。
第六屆海峽兩岸七夕返親節開幕式現場的兩岸連線。一個小漁村,為何有如此大的關注度?「別看圍頭村不大,它卻是兩岸關係的『晴雨表』,見證海峽兩岸從冤家到親家、炮臺變舞臺、炮火變煙火的歷程。」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黨支部書記洪水平對澎湃新聞說。
圍頭村的「小三通」
圍頭村是中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被譽為「海峽第一村」。
站在圍頭村的月亮灣沙灘,碧波蕩漾,不遠處是一條淺褐色的岸礁綿延在海平面,那就是大金門島,兩地相距不過5.2海裡。
這狹促的海域,曾是炮火連天的戰場。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實施大規模覆蓋式的猛烈炮擊,史稱「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八二三炮戰」)。
當日下午,圍頭村黨支部和民兵將全村老少疏散至各個村莊,留下320名青壯年民兵,他們組織戰鬥隊、運輸隊、擔架隊、救護隊和後勤隊,在炮火中無所畏懼,配合駐守部隊並肩作戰。
「根據戰後統計,圍頭村3平方公裡土地上,落彈達5萬餘發,村中300多座民房,五分之三受到不同程度破壞。」洪水平說。
全體村民英勇參戰也讓圍頭村聲名鵲起,被譽為「英雄的圍頭」。
根據圍頭村村委會統計,全村先後9人進京接受表彰和參加全國民兵大會,67人榮獲二等功、三等功,144人受各級通報表彰。
1960年4月,年僅18歲的民兵洪建財受邀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兵代表大會,他首次登上天安門城樓,並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我當時心情很激動。」洪建財說,毛主席和他握手成為永生難忘的記憶。
他是圍頭村傳奇人物,16歲就參加民兵,在炮戰中職責是「運送炮彈」。他年輕力壯,每次扛兩發炮彈,還當過裝彈手,被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的蕭勁光稱為「戰地小老虎」。之後,洪建財在村裡擔任30多年的民兵營長。
上世紀70年代末,兩岸趨於平息,圍頭村人陸續回鄉,或農或漁,準備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洪建財也一樣,平常站崗放哨,放下槍就下海打魚。
自古以來,圍頭村民與金門就有剪不斷的血緣和親緣關係,兩岸尚未完全解禁之際,民間已有私下往來。
洪建財說,圍頭村和金門打魚是在同一個漁場,兩地漁民難免會碰面,彼此用閩南話招呼,時間一長也成為好友,經常圍坐在一條船甲板上喝酒聊天,爭先恐後拿出好東西,金門漁民多以罐頭、洋菸、金門高粱和小包裝食品為主,圍頭村漁民相形見絀,當年通常僅有花生米、小魚乾和粗茶,最高檔的是「大前門」牌香菸。
有時在海上喝酒聊天,偶爾還有炮彈從頭頂嗖嗖飛過,他們對此已處變不驚。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臺灣同胞書》後,炮擊金門停止。
改革開放後,圍頭村悄然生變,它從軍事禁區變成兩岸民間小額貿易的「前哨站」。圍頭村和金門的漁民從甲板一起喝酒聊天,饋贈日用品,發展為以物易物、小額買賣,形成圍頭村版的「小三通」。
「金門人常問:聽說大陸香菇很便宜,帶幾斤來吧,我說臺灣飲料也不錯啊,帶幾箱來吧,早期交易就是這樣。」洪建財說。
直播現場,洪建財分享交流故事。針對兩岸漁民間的小額貿易行為,當地政府保持開放和積極態度。「最多時一個月花2萬元電話費」
1992年,圍頭村被批准為福建省首個「海上民間對臺貿易試點」,允許臺灣、金門漁船靠圍頭的碼頭交易,從金門過來的船,只要持有船戶證、漁民證和個人身份證即可靠岸。
由此圍頭村成為對臺小額貿易的重要據點。根據當地政府的資料顯示,高峰期每天停在圍頭碼頭的臺灣漁船達60多艘,人員有300多人。
圍頭村不少村民都通過對臺小額貿易掙到「第一桶金」,洪建財是村裡第一個註冊公司的人,他把公司地址設在家裡。
「金門人很多過來做生意,還有部分人慕名而來。」洪建財稱,不少臺灣人都認為大陸很窮,圍頭村開放了,因此想過來看看。
在往來的臺灣人裡,有位叫陳應超的金門青年和女兒洪雙飛日久生情。此前洪建財並不知曉,直至對方拜託朋友向他提親時才恍然大悟。
「我的壓力特別大,從來都沒想過這件事。」洪建財回憶說,他曾是上過金門國民黨軍隊「黑名單」的人,現在卻要把女兒嫁到金門,這一切猶如戲劇。
為此,他連續好幾晚都難以入眠。
「如果女兒真嫁到金門了,兩岸發生什麼狀況,圍頭村和金門不是又咫尺天涯了嗎?」洪建財說,他也明白兒女私情是「緣分」,作為父母也無力阻擋。
看見女兒洪雙飛決心已定,洪建財和太太最終同意了這門親事,他家女兒要出嫁金門的消息引發全村熱議,村民們不相信,紛紛前來求證。
金門陳家喜出望外,親友們組團到圍頭村提親。別看金門近在咫尺,卻猶如遠在天邊。
1992年,海峽兩岸尚未直航,根據臺灣當局確定的航線,陳家提親團只能先從金門坐飛機到臺北過夜,次日坐飛機到香港,從香港坐飛機到廈門,再從廈門坐車到圍頭村。
「早年從金門到圍頭村,交通費和食宿費加一起,每人要花一萬元。」洪建財說。
金門青年陳應超的父親此行大陸也「如履薄冰」,他生怕在大陸被視為「間諜」,甚至認為大陸貧窮落後,到達圍頭村才發現生活環境不遜色於金門。
洪建財已是當地富人,他建起獨棟樓房,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
「眼見為實,不少金門人來參觀就能感受到大陸的改變。」洪建財說,女兒洪雙飛赴金門定居,從直線距離來說甚至於比從他家到鎮上還要近,從金門坐船過來只需45分鐘,坐快艇,20分鐘就到了,但打個電話卻不容易。
「我們打電話到金門算全球漫遊,話費很貴,每分鐘要20多元,每月下來電話費要兩三千元,最多時達到兩萬元。」洪建財說,為節省話費,他改用對講機,隨時能與金門通話。那些年,每到春節,當地電視臺都會到他家,拍攝對講機通話的鏡頭。後來用手機聯繫,女兒洪雙飛在金門用大陸手機卡給家裡打電話,很便宜,連長途電話都不算,現在微信視頻聊天更方便。
在洪雙飛的引領下,在臺灣的「圍頭新娘」漸漸多了起來。截至目前,圍頭村與臺灣結成148對跨越海峽的姻緣,其中圍頭嫁往臺灣有138人,臺灣嫁往圍頭村的「圍頭媳婦」10人。
洪水平稱,圍頭村被譽為「兩岸通婚第一村」,這裡對出嫁到臺灣地區的姑娘有個統一的稱呼——「圍頭新娘」,她們分別居住於臺北、桃園、高雄、臺南、板橋、嘉義、花蓮、雲林、臺中、新竹、彰化、宜蘭、苗慄、澎湖和金門。
村民洪麗玉兩個女兒都嫁到臺灣,大女兒洪金鳳嫁到高雄,二女兒洪明亮嫁到金門。「大女兒經常回來,小女兒在金門開民宿,太忙,沒時間回來。」洪麗玉對澎湃新聞說。
2002年,大女兒洪金鳳嫁到高雄,夫家開工廠,家境富足,生活幸福。
「我到高雄已經18年了,孩子明年就要考大學了,在高雄經濟和生活條件都不錯,所以也很滿意。」洪金鳳對澎湃新聞稱,讓她略微感觸的是,18年前剛嫁往高雄時,家鄉的經濟社會環境還與臺灣有一定差異,近年來圍頭村面貌發生巨變。
「現在兩邊的生活都差不多。」洪金鳳說。
面對兩個女兒都遠嫁臺灣,洪麗玉稍微有點「後悔」,「如今大陸經濟條件也很好了,如果換成現在,我可能不會把女兒嫁到臺灣那麼遠的地方了。」
「兩岸本是一家人」
今天的圍頭灣,戰爭的硝煙已然褪去,圍頭和金門從通貨到通婚再到通水,實現了民間基層的「新三通」,彼此關係更加密切。
曾經戰場如今變成戰地公園,蜿蜒曲折的地道在昏黃燈光的映襯下訴說著往日故事,身為海防前線也被開發成為3A級旅遊景區。
「以前是海防前線,不敢輕易建設,只能舍小家,顧國家,改革開放後,圍頭村才敢一步一步地建設。」洪水平說。
2007年,圍頭村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曾榮立過三等功的民兵營長洪水平當選為村主任,他確立了打造「海峽第一村」的目標。
洪水平很有生意頭腦,早年曾和金門一位朋友聯手成立「海峽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從臺灣引進養殖技術和經營理念,再把優異水產品通過小額貿易賣到臺灣,成為村裡最先富起來的人。
「地緣帶來商緣,商緣就帶來姻緣。」洪水平說,圍頭村是一座具有商貿傳統的村莊,古渡碼頭最早作為帆船貨運碼頭,上個世紀20年代起已有汽船、輪船往返於廈門和泉州,那時圍頭村不少海外華僑已實現財富自由,衣錦還鄉,如今村裡不少老別墅都是華僑和富豪修建。
重現圍頭村的歷史輝煌,一直都是當地村幹部和村民們的共同夢想。
2008年起,圍頭村兩委運用長達6500米的海岸線,打造風景秀麗的沙灘和海灣;並將當年「炮擊金門」戰役留下的碉堡、戰壕、炮位、防炮洞等革命軍事遺址,以及富有歷史典故的祠堂、古厝、番仔樓、老街,還有永平司城、主帥公宮、媽祖廟等十來處文物古蹟,作為發展旅遊和振興鄉村的抓手。
多年來,村兩委還斥資清理垃圾和汙水,把滋生蚊蟲的旱廁被改成潔淨的公廁,架設在半空的電線埋設到地下,整頓綠化沙灘,修建永平廣場和「八二三」戰地公園,為老人小孩修建安居樓、敬老院和幼稚園。
經過對環境的治理,圍頭村變得更加漂亮了,吸引無數遊客前往度假。
「我們要給『圍頭新娘』一個漂亮的娘家,很多臺灣村裡長到這裡參觀,說話都會更加客氣。」洪水平說。
近年來,也有一些臺灣姑娘成為「圍頭媳婦」。2009年,圍頭小夥吳聰明迎娶了高雄新娘莊麗玲,此後平均每年都有臺灣新娘落戶圍頭村。
伴隨大陸經濟的崛起,「圍頭新娘」也開始返鄉發展,吳妮娜和丈夫在臺北居住幾年後,兩人決定回到祖國大陸發展,目前已在石獅定居和創業。
近年來,「圍頭新娘」吳妮娜和臺北丈夫返鄉發展,目前已定居石獅。「圍頭村既是兩岸關係經濟和社會變化的縮影,無論政治環境如何變化,民眾之間從未中斷交流和往來。」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傅寧軍對澎湃新聞稱,他曾長期駐紮在圍頭村,寫作出版長篇報告文學《眼淚與歡笑》,反映了圍頭村的變遷。為讓「圍頭新娘」分享家鄉進步的喜悅,並藉此聯絡更多臺灣同胞的感情,打造圍頭在海峽兩岸的名氣,洪水平向村兩委提議舉辦「七夕返親節」,作為聯絡兩岸親情、鄉情的鵲橋。
2010年8月16日,第一屆海峽兩岸(圍頭)七夕返親節在圍頭村永平廣場舉行,首屆返親節引發兩岸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社會各界積極反響,也獲得兩岸政界高層人士的支持和認可。
在編輯首屆返親節活動的《兩岸一家親》畫冊時,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林文漪、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共同擔任此刊總顧問,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臺灣知名人士為畫冊題字。
2010年至今,圍頭村先後成功舉辦六屆七夕返親節,主辦規格不斷升級和提格,目前由福建省婦聯、泉州市婦聯、晉江市人民政府主辦。
「我們意識到它作為民間交流的價值,完全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期待,超越了所有的意識形態。」海峽衛視一位負責人對澎湃新聞稱,從第五屆返親節起,該機構介入策劃和執行,用媒體視角和力量放大它的意義和價值。
2018年8月17日,第五屆七夕返親節開幕。時任新黨主席鬱慕明首次來到圍頭村,他在致辭中說:「60年前的8月,『金門炮戰』爆發,圍頭變成戰爭前線;60年後的8月,晉江向金門供水。兩地從『炮火』到『煙火』,從『冤家』變『親家』,基本原因在於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