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紀錄片:00後的教育問題引家長深思

2020-12-11 中國網教育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相當重要的經歷。這群孩子在十年中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們父母所面臨的掙扎與選擇,相信都能引起為人父母者的共鳴,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和思考。

父母包辦太多 孩子自主性欠缺

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集的錫坤,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一個活潑的孩子悄然在發生改變。

小時候的錫坤是個典型的淘氣包,會把老師擺放很整齊的玩具弄亂,會把玩具球和小朋友們的鞋子,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裡。不過十年的時間,也讓錫坤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再那樣調皮闖禍,也不再如兒時般無所畏懼,他總是表現出需要母親的幫助,但是又會在母親幫助他、囑咐他的時候,表現得有些沉默和不耐煩。

而作為錫坤的媽媽,這十年,她為錫坤的付出,誰能說她不是好媽媽呢?她只是太過焦慮,太過操心,每天為孩子的各種細節擔心,不停地想要孩子和自己到達某些完美的狀態,卻不知這樣的焦慮也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慢慢消耗孩子生活中的心力,讓孩子在獨立思考和獨立承擔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無力。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呢?

筆者聯繫了回瀾初中的楊老師。楊老師說,自己帶的首批00後都已經畢業,目前自己正在帶的初二年級,都是2004年左右出生的孩子。在楊老師看來,00後的孩子非常有創造力。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使得他們的視野特別寬廣,「想了解什麼知識,基本上都能從網上找到。」但是,楊老師也說了,00後的孩子在生活、學習、自理能力上較差,主要是家長平時包辦太多。比如說,已經初二了,他們的捲紙永遠整理不好,讓帶的捲紙總是帶不全,每天上課應帶的書也總忘,作業也記不全,需要老師通過微信群來留作業、囑咐各種事項。

「兒子從小是他奶奶帶大的,不捨得打不捨得罵,基本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現在住校,每周大包小包拎著一周換下來的衣服回來『孝敬』我們。每次周末回來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如果拿著手機或者電腦玩遊戲的話,吃飯都很難叫出來。」劉蓓在萬壽橋社區工作,對於兒子的教育一直很是頭疼,但總是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

二胎家庭煩惱多多照顧孩子的感受

《零零後》第二集中的主人公是個叫做萌萌的小女孩,十年後,已經13歲的萌萌成了家裡提到就頭痛的「問題少女」。父親說她是青春期叛逆,不理父母不跟父母溝通,母親提起萌萌小時候黏人的樣子,會忍不住眼裡泛起淚花。究其原因,不過是家裡多了個妹妹。

在妹妹小柚子沒出生前,萌萌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女,享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但隨著妹妹的出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小柚子牽扯了父母太多的精力,也給父母帶來了更多的歡樂。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的是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且對她出現的一些問題加以批評和指責。爸爸媽媽把她的行為理解成青春期叛逆,而萌萌需要的是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與關愛。

匯宇花園的周女士也是感同身受:「我跟濤濤的爸爸之前都經歷過一段失敗的婚姻,父母分開以後,濤濤就跟著爸爸。本來我們相處也比較融洽,但是自從去年生下妹妹以後,濤濤就一直不太開心。濤濤第一次離家出走,在網吧上了兩天網,最後因為沒錢回家了。今年10月,濤濤又一次離家出走,在同學家住了幾天,後來因為同學的父母聯繫了老師,我也勸他爸不要動手,但是最後還是沒勸住被他爸接回家痛打了一頓。」

筆者也找到濤濤,「我感覺自己就是多餘的,他們才是一家人。」之後濤濤就不願意多聊什麼了,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為此筆者聯繫了蕭山第一人民醫院的心理門診室醫生朱春瑩,她表示:「對老大而言,家庭結構的改變,面臨父母的關注和愛都被突然分走,老大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煩躁、易怒和焦慮的情緒。這個時候就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可以經常對老大說爸爸媽媽跟以前一樣愛你,也要學會理解老大的排斥情緒、接受孩子的脾氣,還可以準備一些關於二胎的圖畫書,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與溝通,老大的排斥感也會大大降低。當然這個家庭還有點特殊性,可能父母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調節家裡的氛圍。」

跟朋友一樣相處 與孩子共同成長

恒生電子高管姚挺,高學歷、高收入,注重生活品質,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自然也不會只盯著學習成績。

姚挺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五年級,學習壓力已經比較大,但姚挺保證他每周至少踢足球和遊泳各一次。「兒子特別喜歡足球,有時一周踢一次不夠,還會再加一次課時,偶爾再打打籃球,」姚挺說道。

「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體育,對孩子身體健康很重視,現在社會壓力大,孩子學習任務重,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健康身體的基礎上。同時孩子在運動過程中也可以釋放壓力。」

姚挺表示:「會讓孩子一直堅持運動。體育與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學習的過程也需要勞逸結合,身體健康畢竟是基礎。」提起是否有時間時,姚挺表示:「只要安排合理,每天都可以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運動,如果加班的話,周末也會補回來。長時間的陪伴,姚挺笑著表示跟兒子的關係非常好,兄弟一樣,球場上就像戰友。」

家長伍先生從事教師行業超過10年,他對00後一代的教育有著深刻理解:「社會向前走,孩子的理解能力肯定優於上一代,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伍先生坦承,與00後一代溝通確實有難度,「不是孩子有問題,是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多,自然更有主見了。」提起孩子,伍先生也是滿滿的自豪:「我們尊重孩子的愛好,孩子非常自律,我們也沒怎麼管他,基本不用我們操什麼心吧。」

(原題為:《零零後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
    據澎湃新聞10月27日報導,央視紀錄片《零零後》近期播出,這是一部探討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的紀錄片。攝製組從2006年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一直持續了十年。
  • 紀錄片《小人國》裡的孩子們長大了,十年後成了《零零後》
    家長們的反響超越了導演張同道的預期,促使他在錫坤(片中人物)進入小學的2011年繼續拍攝,2012年完成12集《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2016年,錫坤小學畢業,即將進入初中,而天天等大孩子也將進入高中,團隊第三次拿起攝影機,完成了5集紀錄片《零零後》,該片記錄了孩子們從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生理變化與精神成長。張同道說,《零零後》正是濃縮十年的一幅人生中景。
  • 紀錄片《零零後》跟拍12年:見證成長的秘密
    歷時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電影——《零零後》,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時間和教育,如何給兩個特別的00後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
  • 觀紀錄片《零零後》感想
    (僅個人觀點)我是9月12日看的這部紀錄片的紀錄片一看完我就馬上在微博中寫下我的觀影感也就是以下的內容看了《零零後》這部紀錄片說實話挺有感觸的這部紀錄片中有兩位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用了插敘的手法介紹了他們的半生池亦洋在幼兒園的時候是「問題學生」他在和大李老師和小夥伴玩足球時手碰到了球,也許這是一契機。
  • 《零零後》是一部少見的真實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平凡樸實
    《零零後》是一部少見的真實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導演張同道用平凡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池亦洋和柔柔兩位主人公從幼兒園起到中學階段12年的成長點滴。一部好的影片,有兩點最吸引人:1.視覺上的運鏡、拍攝、表演非常精彩,剪輯效果頗為震撼。2.內核上的講述發自肺腑,感人至深,引人思考。
  • 《零零後》:跟拍12年,這是一部關於養育下一代最扎心的紀錄片
    不久前,一部跟蹤拍攝12年,記錄了兩個零零後孩子成長經歷的紀錄片電影上映了,片名就叫《零零後》。這部紀錄片的前身,是2017年的5集同名紀錄片《零零後》,是一部關於二胎、青春期、應試教育以及出國留學等教育話題的紀錄片。
  • 父母包辦太多 孩子自主性欠缺:00後該如何教育?
    零零後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紀錄片《零零後》引發年輕家長深思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相當重要的經歷。
  • 央視《零零後》揭示中國教育資源鴻溝 噠噠英語用「無圍牆在線學校...
    最近,央視《零零後》紀錄片火了,這部連續十年跟蹤中國00後孩子成長曆程的紀錄片,揭示了千禧年後出生的新生代孩子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忙著出國,學英語,學編程。有人說,片子應該叫「中國中產階級家庭的零零後」。片中北京這些中產階級的零零後孩子提前享受英語等各類教育的優越性,讓許多中國普通家庭意識到了教育差距,特別是在英語學習的差異上,紀錄片裡一個小學快畢業的孩子已經自主決定申請出國留學,英語水平已經超越同齡人一大截。
  •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這就是系列紀錄片《零零後》。2000後出生的孩子,我們統稱他們為00後,導演記錄了同一個幼兒園裡的10多位孩子,跟拍持續了10年,看看這一路上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沒有給孩子做好充分思想準備的父母生下了二胎,而面對突然出生的妹妹,萌萌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甚至不願意再跟父母交流,看著爸爸媽媽在意妹妹的樣子,她感到傷心難過,而在面對教育問題、生活中的問題時,父母卻選擇了逃避式的方式。
  • 紀錄片《零零後》:想要教育好孩子,先從接受他們是平庸的人開始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張同道因拍攝的紀錄片《零零後》呈現在了電視銀幕上獲得了大量的好評,從而漸漸被大多數觀眾們所熟悉。南方都市報記者為此專門採訪過張同道老師,其中提了一個問題讓我印象十分的深刻,記者問道,「你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嗎?」張同道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接受呢,我自己就是一個平凡的人。」
  • 紀錄片《00後》長達十年跟拍 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原標題:10年跟拍《00後》,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這個故事的跨度長達10年,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群00後。   孩子們曾經在同一所幼兒園中玩耍,然後,從共同的起點出發,家長和孩子們一起作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進入公立小學,行走在學習成績與素質培養的鋼絲繩上;有的進入私立學校,壓力相對小,又保留隨時回歸的可能;有的進入家庭學校,希望為個性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有的乾脆全家移民,直接接受國外教育……   總導演張同道說:「在00後的成長過程中,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是一個核心問題。
  • 《零零後》的溫暖與感動
    成長紀錄片電影《零零後》能讓我們看到別人的成長故事,重溫那些感動的時刻。 談到成長紀錄片,英國導演麥克·艾普特拍攝的《人生七年》是繞不開的話題。《人生七年》最初是格拉納達電視臺《世界在行動》欄目的一個專題報導,當時的總編蒂姆·哈維想做一檔反映英國階級分化的新聞片,研究英國社會階級固化的規律。
  • 《零零後》:記錄長達十年的中國式成長曆程
    90後終於躲過了風浪,隨之而來的是00後接過了年齡鄙視鏈的接力棒。成為了很多「大人們」調侃的對象。而央視早在10年前,就開始籌備這部關於00後成長的紀錄片。《零零後》2017央視爸爸出品的紀錄片,向來都有著品質的保證。
  • 記錄兩個00後孩子的12年:金錢不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千禧年後出生的一代,被稱為00後。如今,這一代年齡最長的一批已考上大學,或步入社會。9月3日上映的紀錄片《零零後》中的兩位主角,池亦洋和王思柔也走過人生的重要關卡,未來正向他們敞開。在《零零後》之前,跟蹤觀察類的中國紀錄片較為罕見,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零零後》是第一部。它不只關於這一代人如何成長,也關心兒童教育。這些年,不斷出現與家庭教育相關的熱播劇集,側面印證它已成為00後父母的普遍焦慮,在面對更多選擇的時候,他們反而更加迷茫。
  • 耗時12年跟拍的00後,如今怎樣?
    ,「零零後」從身體到內心的歷練與蛻變,被影迷親切地稱為「中國版《人生七年》」。 電影不僅記錄了全球化的背景下「零零後」的成長之旅,更從一個側面繪製出當代中國教育的圖景。
  • 歷經12年跟蹤拍攝,電影《零零後》定檔9月3日
    電影《零零後》歷時12年拍攝,罕見呈現了2001年出生的兩個孩子,長達12年的垂直成長影像,有細節、有故事、有環境,清晰刻畫出時間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給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教育是一場孩子、家長與老師之間歷時長久的心理戰爭,影片關於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等教育話題的探索,將連接起每個年輕父母的神經。
  • 電影《零零後》定檔9月3日 跟蹤拍攝歷經12年
    原標題:電影《零零後》定檔9月3日跟蹤拍攝歷經12年  電影《零零後》,將於9月3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電影《零零後》歷時12年拍攝,呈現了2001年出生的兩個孩子,長達12年的垂直成長影像,刻畫出時間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給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
  • 00後也有自己的電影了!導演跟蹤拍攝12年,學渣學霸都可以看
    9月3日,張同道執導的電影《零零後》即將上映。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導演跟蹤拍攝了12年,記錄了兩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成長經歷。張同道的代表作品很多,《小人國》,《成長的秘密》,《零零後》,都是記錄同一群幼兒園00後孩子的成長故事。
  • 用12年聚焦孩子成長日記 電影《零零後》定檔9月3日
    《零零後》,宣布定檔9月3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文/金羊網記者 何晶片方供圖8月23日,著名紀錄片專家張同道導演的電影《零零後》,宣布定檔9月3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影片歷時12年拍攝,呈現了2001年出生的兩個孩子的成長影像,清晰刻畫出時間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讓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心發生蛻變和成長。導演張同道是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著名紀錄片學者和製作人,曾製作紀錄電影《小人國》,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貝家花園往事》《零零後》《文學的故鄉》等,曾獲國內外大獎20餘項。
  • 12年跟蹤拍攝 國廣東方出品電影《零零後》9月3日上映
    電影《零零後》歷時12年拍攝,罕見呈現了2001年出生的兩個孩子,長達12年的垂直成長影像,有細節、有故事、有環境,清晰刻畫出時間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給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教育是一場孩子、家長與老師之間歷時長久的心理戰爭,影片關於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等教育話題的探索,將連接起每個年輕父母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