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劉敏如:中西醫都不完美 有些爭論太絕對

2020-12-15 四川新聞網

  11月4日,國醫大師劉敏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談醫術談人生。

  11月4日,成都中醫藥大學,鮮花迎接國醫大師劉敏如教授。

  華西都市報記者周家夷李秀江攝影劉陳平

  1/60

  中國有60名國醫大師

  1/2

  四川有兩人獲得「國醫大師」稱號

  唯一

  劉敏如是首位獲得這一稱號的女性

  10月30日,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劉敏如等30人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她是四川省繼郭子光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醫大師,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國醫大師。

  4日下午,記者在成都中醫藥大學見到了劉敏如。她穿著一件深棕色的長外套,裡面穿著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時穿的緞面唐裝,頭髮微卷,臉上雖有皺紋但透露出健康的紅潤,如今已經81歲高齡的劉敏如看起來精神矍鑠,說起話來聲音洪亮,顯得格外開朗健談。

  醫緣

  81歲高齡不服老

  總說:等我老了以後……

  10月30日下午,她穿著旗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上領獎的照片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讚嘆:「這哪兒是81歲的老孃孃呀,看起來就只有50多歲!」聽到這樣的稱讚,劉敏如哈哈大笑起來。

  其實,這樣的評價,她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劉老的女兒今年已經50多歲了,她們兩個站在一起,往往會被路人誤以為是兩姊妹。平時在家裡,劉老經常在兒女面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等我老了以後……」這時,年過五旬的女兒就會「打擊」母親:你都80高壽了,還不算老呀!這時,劉老就會反駁說,你看看我這身板,多硬朗。

  劉老的身體好,得到了全家的公認。「否則我女兒不會讓我全國甚至世界到處飛。」如今的劉老,特別繁忙。當上了「國醫大師」以後會更加繁忙,但她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身體吃不消。如今已步入冬天,不少地方溫度只有幾攝氏度,很多年輕人都穿上了棉襖,多數老人都躲在家裡保暖不輕易外出,可劉老沒有一點「避寒」的意識。「我現在都還沒穿棉襖,裡邊就是一件很薄的毛衣,加一件外套。」

  學醫「吃住全免」 我就去報了名

  1933年出生的劉敏如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她曾經分別在成都市實驗小學、華美初中(現石室聯中)、華英高中(現十一中)讀書,「從小想當發明家、科學家,滿腦子都是理科的科學。」劉敏如說,那時的她對中醫甚至西醫都沒有太多的認識,更別說想當傳承國粹的中醫大師了。

  然而,一次機遇改變了她的想法,也改變了她的一生。臨近高中畢業,華西大學(現華西醫科大學)醫學院開始招生,希望快速培養一批醫學人才,吃住全免的待遇在那個時代是很有吸引力的,劉敏如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報了名,從此她便走上了求學從醫之路,劉敏如笑稱,自己的從醫之路是一次「偶然」。

  1956年,為了響應「青年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劉敏如順利考進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系學習,這也是她開始接觸中醫的轉折點。「當時的成都中醫學院條件並不完善。」劉敏如說,因為有了之前的學醫經歷和醫學基礎,她學習起來並不費力,成績還十分優秀。

  「腦子靈光,玩得好學習也好。」劉敏如說,很多同學這樣評價自己,而她也很贊同這樣的評價,「我就是想耍就耍,想睡就睡。」

  劉敏如在同學中屬於比較活潑的類型,比起其他同學,她似乎更加「我行我素」。體育課時,劉敏如會偷偷躲在宿舍睡覺,「有時候還是很調皮的。」但她並不是貪玩不學習的「搗蛋鬼」,她也有自己的信念,「既然來學,就一定要學好。」

  在經過了8年的醫學教育後,1962年,劉敏如從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因為成績優秀經過導師的推薦她留校任教,此後一直從事中醫教育。

  早在2002年,劉敏如通過香港人才輸入計劃進入香港東華三院—香港大學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工作,目前,她仍工作在臨床一線。榮獲國醫大師的稱號之後,劉敏如顯得很低調,「我並不是天才。」

  醫術

  對話劉敏如

  生病上網找「藥方」,要不得

  華西都市報:有些人生病了,經常在網上找些藥方,而不是去看醫生。

  劉敏如:生病了不到醫院看醫生,而是在網上找藥方,這樣的做法並不少見。不少養生類節目,一些醫生也經常給觀眾宣傳一些所謂的藥方,甚至鼓吹,只要有某種症狀,吃某某藥就可以徹底治好。實際上,這樣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通用的藥方根本不能夠治好患者的病症。如果有病就去網上找藥方,時間長了,甚至會「中毒」。比如,遇到痛經了,可以吃點艾葉水或紅糖水,但這只能算是保健的方法,作為暫時性緩解的功效,根本不能算是治療方法。所以,生病了,還是第一時間到醫院治療。

  中醫是系統科學 不是經驗之談

  華西都市報:很多人認為中醫更多的是一種經驗,中醫學更多的是一種「師帶徒」的方式,您怎麼看?

  劉敏如:如今有些人對中醫存在偏見,認為中醫實際上只是一種經驗主義。中醫有著幾千年歷史,在古代,經歷過「師帶徒」階段。如今的中醫,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門系統的學科,它是一門獨立的特殊的醫學,是中華原創的醫學。在民國時期,就專門開辦中醫學校,中醫進入學校培訓,從那時開始就已經是主流的模式了。如今的中醫已是系統化科學研究。

  在當今社會,古代的「師帶徒」方式就像一個小作坊,師傅帶徒弟,每個師傅不一樣,帶出來的徒弟也差別很大,這種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

  現代化了的中醫仍然是中醫,而不是西化的中醫,也不等於中西醫結合;現代化了的中藥是符合中醫理論的新中藥,而非西化中藥,也不等於植物藥。更不可廢醫存藥,須「以醫帶藥」。

  中西醫互補

  「號脈驗孕」是可能性判斷

  華西都市報:近些年來,對中醫的爭論不少,比如號脈驗孕,比如中醫只適合調養身體等等,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爭論?

  劉敏如:這種爭論完全沒有必要,每個學科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本身的缺點。「號脈驗孕」之間的中西之爭,實際上都是把問題看得太絕對了。

  自古以來,中醫診斷方法是「望聞問切」結合,這也是中醫診斷的精髓。把脈可以知道身體的強弱、心臟有沒有問題,以及寒熱虛實等,中醫把脈驗孕,實際上是根據多種症狀做出的可能性判斷。實際上,即使是B超,也只能保證準確率在40%以上。

  把脈能夠完全辨別出婦女是否懷孕,這種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一些古裝劇上經常看到老太醫凝神把脈後稱「娘娘有喜了」,其實這樣傳遞的信息是錯誤的。但在實際中,很多所謂的虛假神醫經常鼓吹,中醫診脈就能診斷出是否懷孕,而且還能分辨出男女,有的還宣稱把脈能把肝功的指標都能看出來,這就是亂吹的。

  西醫是有科學的體系,治療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療效是肯定的。中醫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有利於人類健康,應該兩者都充分利用起來,而不是互相絕對化地爭論。

  提醒女性:不要為了體型 只吃蔬菜

  華西都市報:您是婦科方面的專家,能夠給女性生理調理方面提一些具體的建議嗎?

  劉敏如:比如不少女性都有手腳冰冷的感覺,這說明體內熱量不足。有些女生對體型比較在意,經常晚上不吃飯或者只吃蔬菜,而蛋白、脂肪、糖分等物質的攝入很少,而這些都是熱量的主要來源,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問題。

  華西都市報:您穿著旗袍在北京領獎的照片引起了很多讀者讚嘆,很多人說您80多歲了,看起來卻只有50多歲。

  劉敏如:我的養生方式,總結起來就六個字:自在、自律、自為。比如自在,其實我比較懶,因為要自在。舉個例子,平時在家裡,如果不想洗碗,就直接不洗了。在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會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睡一會兒,無論誰也攔不住我。

  另一個是要自律,比如按時吃飯、睡覺,要有相對穩定的生物鐘。自為,則是要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讓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長期閒著無事可幹。說起3個要求有些矛盾,但只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就很好了。最後一個是飲食上,要不挑食。比如我就不挑吃,喜歡吃就多吃些,但不會只吃喜歡的。

  醫德

  雖已81歲高齡,但是劉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診,每天平均接診10位病人。給病人問診、開方子,她都會反覆斟酌,仔細考慮後才下筆。這已經是她多年養成的行醫習慣。中午的時候,她會小睡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有病人等候,她也會縮短睡眠時間,開始下午的問診。劉敏如說:「因為下午也要看病,中午睡覺主要是為了養足精神。」

  當年郭子光一句話讓我提心弔膽好幾天

  在一個故事中,劉敏如提到了郭子光——獲得第一屆國醫大師稱號的醫生。他也是劉敏如的大學同學。

  當時,劉敏如20多歲,是一名普通的醫學生,因為朋友關係,劉敏如為一個90多歲常年咳痰的老人看病,他的家屬找到劉敏如時老人已經病危。診斷之後,劉敏如給老人開了一服中藥,「其實我當時還是學生。」

  開完藥方,劉敏如將藥方給同學郭子光看,「老師都不敢開的湯藥,你敢開?」郭子光的一番話讓劉敏如心裡一沉,因為她當時剛學方劑學沒多久,這服藥的配方又很複雜,確實有風險。

  之後,劉敏如又返回老人家中,仔細斟酌之後在藥裡加了一味白沙參。之後的幾天,劉敏如從老人家門前經過時都要向院內多看幾眼,生怕老人因為自己的藥方發生意外。

  沒想到,半個月後老人的女兒找到劉敏如並告訴她老人吃了藥吐了半痰盂的濃痰,病情一下就減輕了,家人按照藥方又給老人抓了半個月的藥,現在他已經能去茶館喝茶了。之後,這個老人又活了7年。

  也正是這次事情,讓劉敏如感到學醫的使命:醫者的使命是幫助別人脫離痛苦,因此必須慎之又慎。

  學生:老師自律而自在

  在學生陸華看來,老師對吃的東西一點都不忌口,「很多人覺得老年人不應該吃肉或者少吃肉,擔心膽固醇高,但老師卻經常吃肉,還常常吃肥肉。」「我不挑吃,喜歡吃就多吃些,但不會只吃喜歡的。」這似乎成為劉敏如飯桌上的箴言,每次和學生吃飯,學生都專門為她點一些適合老人家吃的菜,都被「批評」:不要特別照顧我,你們吃啥我就吃啥。

  劉敏如追求生活自在,享受隨意,同時她又是一個很有自律的人。經常有病人到家裡求醫,遇到飯點了,她會堅決吃完飯再給病人看。「雖然追求自在,但也要自律。」

  身為中醫大師,劉敏如的愛好卻有些特別。「琴、棋、書、畫,雖然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樣都特別喜歡。」劉敏如說起自己的愛好,話題一下子就來了。「鋼琴我會彈,也經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餘時間還經常畫畫。」在她看來,這些愛好也是養生的一大秘訣,她把這稱之為「自為」,只有保持好愉悅的心情,人才會長壽。

  女兒:她有堅定的目標和信念

  「她非常追求完美,內心是有堅定的目標和信念的。」劉敏如的女兒馮大慶說,母親能夠獲得國醫大師的榮譽,與她在工作上認真負責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一路走來,我們看得到她的付出,獲得這個獎項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在女兒眼中,劉敏如是個嚴厲又慈祥的母親。小時候,馮大慶把養的蠶裝在盒中夾在腋窩下玩,結果在採桑葉時一伸胳膊,盒子掉入水中被大水衝走,為此,劉敏如狠狠教育了女兒一番,「一是因為我不動腦,把蠶丟了,二是因為蠶也是生命,她覺得可惜。」雖然有時很嚴厲,但劉敏如也會在睡前跟兒女擠在被窩裡,給他們講睡前故事。

  「希望她能繼續完成她的事業,也希望她能調節好自己的身體。」馮大慶說,今年上半年父親去世後,她一直動員母親到北京和自己一起生活,但這個計劃被推遲了,「因為工作一直沒有完結,她一直放不下,只有等她真正退休之後再來。」

  原標題:國醫大師劉敏如:中西醫都不完美 有些爭論太絕對

相關焦點

  • 國醫大師劉敏如:對中醫有無盡的愛
    張慶文回憶,「每年的假期我們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劉敏如讓學生們上圖書館,查閱從古到今的婦科古籍、文獻、資料,整理成文獻專輯。「這對我們學習婦科非常有幫助。劉老師治學嚴謹,要求我們一定要查明白原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又一次熟悉了在課堂上所學內容的具體出處,加深了印象。」張慶文說。
  • 宮頸囊腫先別慌,看看中西醫都怎麼說
    我們來看看中西醫都是怎麼說的: 中醫眼裡的宮頸囊腫: 中醫認為,宮頸囊腫主要是氣血不足、溼熱鬱結所致,一般藥物難以奏效。長期的中醫臨床實踐積累了許多獨特的方劑和秘方,建議使用有效的中藥,如赤芍、紅花、桃仁、黃芪、鮮羅勒、石楠葉、仙茅、仙靈皮、肉蓯蓉、敗醬等,菟絲子、露露通、薏苡仁、紫藤、地黃、三稜等配合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
  • 李佃貴國醫大師工作室落戶清河縣中心醫院
    關注河北中醫藥 中醫大事早知道 一個實用與格調兼修的公眾號 近日,李佃貴國醫大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清河縣中心醫院進行,國醫大師、博士生導師、原河北省中醫院院長李佃貴
  • 14名中醫精英拜師國醫大師
    □記者陳海峰實習生劉夢珂文圖    本報商丘訊4月26日上午,商丘市維景國際酒店內,商丘市中醫院14名中醫精英拜6位國醫大師、專家為師;當日,院士、國醫大師張大寧被聘為商丘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商丘分中心落戶商丘市中醫院。
  • 國醫的「科學化」之路:近代中醫的轉型與再造
    中醫學在近代的轉型可謂跌跌撞撞、篳路藍縷,絕不僅是「中西匯通」、放開心胸接納近代科學等寥寥數語所能簡略帶過的。「國醫」一詞大致生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國醫」一詞所包含的討論面向很廣:中醫學自身的改革;民國醫史的發展;在科學化、西醫化的歷程中,中醫進行了哪些改變。另外,醫學不但是學理上的爭論,更是國家、社會與群體必須重視的大事。
  • 口述歷史|國醫大師劉志明
    國醫大師 劉志明人物小傳劉志明,192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國醫大師,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醫藥專家。首屆首都國醫名師,全國首批五百位名老中醫之一,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老師,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資深研究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採訪精選國醫大師口述史湘潭進京 建院元老我叫劉志明,1925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潭。
  • 上海國醫大師掛號費漲至千元!浙江國醫大師費用10年未變網友炸了
    近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發出一則通知,該院上海市名中醫劉嘉湘教授榮膺「國醫大師」稱號,自2017年9月起,特需門診掛號費調整為1000元。1000元的掛號費到底貴不貴?值不值?網友們討論得相當熱烈。
  • 國醫大師禤國維:不離開患者方可「守正」
    南都邀請中醫藥名家大師闡釋他們眼中的中醫藥「守正創新」之道,以助力新時代廣東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實現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的跨越。第一期專訪了當代中醫皮膚病學大家,被稱為「皮膚聖手」的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第二屆「國醫大師」、當代中醫皮膚病學專家禤國維。南都記者 張志韜 攝禤國維,廣東三水人,第二屆「國醫大師」。
  • 為國醫大師開方的小郎中
    八零後中醫王學謙為國醫大師周學文教授診脈感謝您對學謙的信任…」在遼寧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醫大師周學文家中,八零後青年中醫師王學謙與80歲高齡的國醫大師周學文先生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周學文教授爽朗的笑了,緊緊握著王學謙的手,深情的說:「你這個小大夫給我這個老大夫成功治療的案例,可以充分證明在中國,我們的基層青年中醫是值得信任、大有作為的。如今,中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你們青年醫生肩挑重任,充滿希望,定能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呀!」
  • 國醫大師唐祖宣京城收高徒(附我國90名國醫大師完整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6月1日訊(記者 朱國旺)5月31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京舉行。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院長劉文華成為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的又一弟子。唐祖宣教授是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國醫大師中少有的「40」後。
  • 脫髮來得太「禿」然!國醫大師禤國維:兩個生發湯,補肝腎養顏值
    雖說頭髮變得飄逸,但是也掩蓋不了脫髮的本質。當代年輕人日益稀少的頭髮和日益加劇的熬夜以及壓力和不良生活習慣成正比。總之,家裡到處都是頭髮,偏偏不想長在頭上~那麼,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頭髮呢?今天就讓國醫大師為我們詳細講解。
  • 「國醫大師」王琦:大醫精神 精勤不倦
    近日,高郵籍「國醫大師」王琦在人民日報社舉辦的第三屆「國之名醫盛典」上榮獲「國之大醫·特别致敬」榮譽稱號進一步表明了由他創立的中醫體質學在國家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的貢獻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王琦國醫大師館內,王琦為患者把脈診療開藥方,慕名趕來的患者排成了「長龍」,其中有不少患者是前來複診的。醫者仁心仁術。「國醫大師」王琦的心裡始終裝著患者,盡其所能治癒患者,減輕患者的痛苦是他最大的心願與快樂。
  • 「坐著不動」也是養生!3位國醫大師推薦,延年益壽能防病!西醫也說...
    國醫大師這麼「坐」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靜坐養生的傳統。靜坐冥想不僅可以改善機能狀態,還有助於抗壓,消解不適等諸多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腦部的功能狀態,對於老年群體尤其適合。翻看國醫大師的養生心得,就有3位都推崇「靜坐養生」!
  • 不與愚者爭論
    大師說:「不與愚者爭論。」「說實話,大師,我不覺得這樣就能讓人快樂」。大師說:「你說的是對的」。......大師的高明之處在於,保持了始終如一的清醒,沒有把自己陷入當下情景。既然不與愚者爭論,我如果再跟你爭論到底快不快樂豈不是前後矛盾?自己尚且難以把握,如何為他人指點迷津?
  • 92位國醫大師分布合集!
    青醫說獨家分析全國中醫類高校地圖國醫大師合集為你答疑解惑,保駕護航!這期研研來給大家看點不一樣的——各大院校的國醫大師合集~除了中醫藥院校之外,別的院校也是有國醫大師的,實力同樣強硬!所以大家報名的時候可以不必太過於執著中醫類院校,別的院校也是可以噠~國醫大師合集
  • 國醫大師雷忠義教授與他的「孩子」
    近日,由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第三屆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授予雷忠義教授等30位同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30位第三屆「國醫大師」獲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親自表彰,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傅興國
  • 國醫大師熊繼柏工作室落戶常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19日訊(記者 魯融冰 通訊員吳秀英 張涵致)11月17日,國醫大師熊繼柏工作室揭牌暨收徒拜師儀式在常德舉行,標誌著該市首個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正式落戶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來自該院的5名醫務人員正式拜熊繼柏為師,研修中醫。
  • 傳承國醫精粹,國醫大師李佃貴傳承工作室落戶泰鬥中醫院
    2016年,李佃貴被評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17年獲評國醫大師稱號,是唯一一位「雙師」獲得者。談及為何加入武漢泰鬥中醫院,李佃貴教授表示:「我一輩子酷愛中醫,痴迷臨床,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最好的研究項目不在實驗室,而是在診室,但現在社會發展了,通過網際網路大家也能看病了,極大提高了看病效率。」
  • "國醫大師"劉嘉湘:扭轉"攻殺"為主的治癌方向
    原標題:劉嘉湘:「扶正法」開創中醫藥治癌新思路  潛心學習研究中醫60餘載、診治腫瘤患者50餘萬例,上海中醫大附屬龍華醫院教授劉嘉湘以「中醫扶正法治癌」的卓越學術成就,榮膺第三屆「國醫大師」。喜訊傳來,劉老說,「中醫藥學是個偉大寶庫,目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
  • .| 醫者仁心濟蒼生,師者正道踐初心 ——《國醫大師柴嵩巖婦科...
    12月4日,《國醫大師柴嵩巖婦科臨床經驗系列叢書》新書發布會暨「國醫大師柴嵩巖中醫婦科學術思想及技術經驗知識體系」推廣應用培訓班在京舉行。 發布會由我院黨委書記董傑昌主持,他提到叢書十冊100餘萬字,涵蓋國醫大師柴嵩巖中醫婦科學術思想理論、臨床用藥經驗、舌診脈診經驗,及國醫大師柴嵩巖辨證治療多囊卵巢症候群、卵巢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