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鎮江市伯先中學 王姍
卷首語:
王君老師曾說:「把文本處理成誦讀型文本,要求教師有『捨得』的勇氣和魅力,刪繁去冗,才能在純粹的目標中,讓課堂返璞歸真。」王姍老師的《阿里山紀行》正是以「誦讀」為主要教學手段,並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設計了「賞如畫風光」、「品如詩語言」、「悟景中情韻」三個環節,通過以畫讀文、配樂朗讀、智慧創讀等多種形式讀清了文章遊蹤、品析了如詩語言、讀透了景中神韻。在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中,學生入情入境,其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賞評價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尤其是結尾之處,點出「有一種美是由苦澀和磨難雕刻而成的,希望大家能關注生活中的美,去思考美景背後所蘊含的不平凡」更是體現了「誦讀」的打通功效:打通了語文與生活,把學生的思考從文本牽向了生活,走向了生命成長,讓人回味,促人深思。歡迎走進本期青春課堂——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一.課題: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阿里山紀行》。
二.教材簡解:
《阿里山紀行》是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江山多嬌」專題中的遊記散文,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描繪了阿里山如詩如畫的風光。無論是頗具古韻的森林火車、涼氣透骨的山嵐雲霧、蔥鬱如染的曲徑幽路,還是拔地參天的神木,都讓人感到如在畫中遊。作者重點描繪了阿里山的神木,由外在特徵到內在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神木所象徵的在苦難中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讚美之情。
三.目標預設:
1.指導學生理清作者的遊蹤,概括作者所描繪的阿里山風景及特點。
2.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賞讀活動,體會富有情韻的語言特色。
3.指導學生理解並體會神木所蘊含的深刻意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採用讀賞結合的方式賞析文章的畫面美、語言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挖掘阿里山神木所蘊含的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五.設計理念:
在體驗式閱讀理念下建立平等對話式的教學關係,突出學生閱讀主體地位,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本賞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樂趣和思想啟迪。具體表現在:教師主要以「朗讀」為線,通過「賞如畫風光」、「品如詩語言」、「悟景中情韻」三個環節,指導學生在與文本反覆對話中發現美、欣賞美,逐步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賞評價能力。
六.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從「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總寫句導入,讓學生圍繞作者遊蹤梳理文章的內容。然後從三個環節進行文本賞讀:「賞如畫風光」,主要指導學生進行信息的歸納和提煉,並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畫面美;「品如詩語言」主要通過教師點撥示範、學生自由品析兩種形式開展語言賞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想像中實現文字與畫面的轉化,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悟景中情韻」主要在文本賞讀的基礎上進行文本探究,指導學生從神木外在特徵的感知到內在精神的挖掘,探究文章的情韻。最後在配樂朗讀中升華情感,收束課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遊記散文《阿里山紀行》。阿里山是臺灣著名的旅遊風景區。當代作家吳功正在遊覽了臺灣阿里山迷人風光之後,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山中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二)賞如畫風光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按順序說一說作者妙手丹青,描繪了阿里山哪些景物?
明確:森林小火車 山嵐雲霧 姊妹潭 原始森林 曲徑幽路 神木
2.下面我們就跟著作者的遊蹤慢慢欣賞。請大家根據大屏幕中的這幾幅畫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富有感情地讀一讀。
PPT呈現畫面:森林小火車 姊妹譚 原始森林 曲徑幽路
學生根據畫面,配樂朗讀文中相關的描寫句,教師進行朗讀點評,適當鼓勵。
圖一:小火車車頭和車廂均著紅色,在蔥鬱如染的亂山叢中顯得分外醒目,還頗有古式小火車的模樣和情調:也是那樣的牽引機,也是那樣的咣當咣當聲,它使我們覺得時空倒退,引發了我們的思古幽情。
圖二:姊妹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圖三: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
圖四: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小結:阿里山的風光真是美如畫。阿里山的美,美在引發思古幽情的森林小火車;美在美在清澈透亮的姊妹譚;美在靜謐淨潔的原始森林;美在姿態各異的參天樹木;美在蔥鬱濡染的曲徑幽路,美在八面威風的阿里山神木。
(三)品如詩語言
作者又如何用語言文字為畫筆,生動描畫出阿里山的迷人風光呢?我摘錄了文章的幾個美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品一品。
1.展開想像賞美詞
(1)山下還是陽光燦爛,山上漸漸地雲霧濃稠。山嵐雲氣漫入車窗又溢出車廂而去。
(2)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問:這兩個句子中,你認為哪些字詞能夠讓你想像出畫面來,好像自己也正在遊覽阿里山一樣?
明確:
漫:我們能想像出打開車窗時,雲霧從四面八方湧進車窗的樣子。
溢:形容山嵐雲氣太濃稠了,湧進車窗又太滿而從又漫出窗外的景象。
這兩個字都是與水有關,我們讀者也好像能夠體驗到雲霧瀰漫在空氣中帶給我們溼溼的、涼涼的感覺。朗讀時大家可以帶著想像通過重音來表現作者當時的喜悅之情。
2.用心品讀賞修辭
(1)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
(2)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
問題:這兩句比喻排比句,朗讀時音調和語速該如何變化?
明確:
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生動具體地寫出了樹木姿態各異的特點,作者置身林中不斷地發現樹木不同形狀時的喜悅,音調一句比一句高,語速也一句比一句快。
「如蟬、如蠅、如蚊」三個比喻,更加強調了原始森林的靜謐,聲音逐漸變弱,若有若無的特點。如同那詩句「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以動襯靜,突出了阿里山原始森林的靜謐,音調一句比一句低,語速一句比一句慢。
點撥:比喻排比句,既可以從不同角度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又體現出句式的整齊之美,朗讀時通過語氣和語調的變化來表現情感。
3.動情比讀賞句式
(1)我改寫了文章的一句話,大家讀原句,我讀改寫句,比一比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
原句: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改句:它們排列整肅,好像孫武沙場秋點兵,又像秦始皇的千軍萬馬。
點撥:整句和對偶句,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氣勢磅礴。
(2)作者為什麼看到阿里山樹木會想到孫武軍陣和秦皇兵馬?
明確:這樣描寫更能增添阿里山的歷史滄桑感。
點撥:正是這些美的語言才能將一幅幅美圖描繪得令人心馳神往。所以,散文遊記我們要生動描繪,才能引人入勝。
小結:文章如詩的語言真美,美在精煉詞語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想像力;美在巧用比喻排比句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美在用整句和短句增添語言的韻律之美。而這些美的語言,又滲透了作者對阿里山由衷的喜愛和讚美。
4.自由賞讀:
請同學們精讀4-9段,可以從字詞、修辭、句式等角度賞析美的語言,在文中做批註,然後大家交流。
明確:
(1)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鑲嵌」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又描繪出山林的倒影和水潭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給人美的感受。用「水墨畫」做比喻,更加生動形象。
(2)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分別寫出了青苔的茂密、柔軟、滋潤的特點。運用疊詞讀起來具有音韻美。
(3)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運用比喻的修辭,把青苔比作「綠地毯」,寫出青苔綠的濃密。「地表上」、「臺階上」、「樹幹上」寫出青苔滿眼都是,生命力旺盛,同時也可見作者的喜愛之情。運用短句,讀起來語調輕快,具有音韻美。
(4)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引用詩句,準確地寫出森林裡雲霧濃稠的特點,並增添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5)神木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
連用四個成語,突出強調了阿里山神木是阿里山的標誌和靈魂。句式整齊,讀起來鏗鏘有力,音調一句比一句高亢。
5.美句連讀
我們把美詞美句連成美文,再帶著想像和喜愛美美地讀一讀吧!
(屏顯)
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你看!那姊妹潭清澈透亮,猶如山間一面明鏡,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你看!那原始森林靜謐淨潔,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森林又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你看!那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了,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阿里山的水清、樹密、陰厚,我愛阿里山如畫的風光!
(四)悟景中情韻
1.讀到這裡,我們也在阿里山如畫的風景中陶醉了,這些景色雖美,但作者卻說「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都比不上阿里山的神木,「神木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這樣的評價真的恰當嗎?
(1)請一生朗讀第8段,大家認真聽,用幾個字概括神木的外在特點。
歸納:香、高、粗、老
(2)然而,這樣的神木好像並不美,那麼神木究竟神奇在何處呢?
一生讀第9段
歸納: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精神。
2.這難道僅僅是神木的精神嗎?神木在戰後曾被大肆砍伐歷經磨難卻依然勇敢無懼,無可匹敵,你由此聯想到什麼呢?(資料連結)
屏顯: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佔領。但是,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於殖民統治,在日本統治期間,臺灣人民進行了長達20年的抗日武裝鬥爭。
問題:
(1)你認為阿里山神木僅僅只是樹嗎?
明確:阿里山神木象徵了臺灣人民在苦難面前頑強不屈的精神。臺灣不管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我們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神木又象徵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2)阿里山,因為神木的存在更增添了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文中還有個事物也體現出了歷史文化之感,就是古式森林小火車。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不用更先進的交通工具代替森林小火車呢?
明確:體現了臺灣人民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點撥:由此可見,阿里山對於臺灣人民而言,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臺灣歷史苦難的見證。阿里山之美,不僅僅美在如畫的風光,更美在阿里山所承載的悠久的歷史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同時,我們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來阿里山不僅僅是為了欣賞美景,更帶著對歷史文化深深的敬意。
(3)讓我們也帶著敬意大聲朗讀8、9段。(配樂:《珍珠港》)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作者一起欣賞了阿里山如畫的風光,品味了文章如詩的語言,感受到神木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同學們,有一種美是由苦難雕琢而成的,希望大家能關注生活中的美,並用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去描繪美的畫面,去思考美景背後所蘊含的不平凡。
作者簡介:
王姍,江蘇省鎮江市伯先中學教師。筆名菱溪:溪水畔一菱花,語文界一小卒。以語文為夢想的翅膀,以課堂為生命的地壇。願化為一米陽光,輕輕落進孩子的心裡,默默此生,足矣。
策劃:青春課堂編輯部@語文溼地
編輯:陸豔 嚴文君 王傑
卷首:嚴文君
美編:嚴文君 王傑
終審:周忠玉
製作:馮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