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琳琳)在1月10日-1月12日為期三日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的分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徐長明表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遠未到達由市場力量來驅動其快速發展的階段,新能源汽車要想在2025年實現滲透率達到25%的目標,未來幾年仍需要有足夠力度的補貼替代政策。
徐長明利用分享的數據解釋稱,2014年新能源汽車在獲得強大的政策支持後,開始連續五年連續增長,2019年7月補貼退坡之後開始連續下滑。補貼政策變化導致車企單車補貼減少,月銷量下滑。
徐長明認為,從數據來看,新能源汽車連續五年增長,政策起了絕對的推動作用,市場力量還比較小。而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補貼、牌照路權的優惠和特定領域裡的直接配置推廣。
徐長明強調從拆解數據來看,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是由政策起決定作用。
另外,從銷量表現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包括商用車和乘用車,乘用車包括運營購買、限購城市私人購買、非限購城市私人購買。預計商用車2025年能夠達到30萬輛左右的水平,年均增長要達到13.5%;新能源汽車運營車輛到2025年預計要達到60萬輛左右,限購城市私人購買的新能源乘用車,2025年預計能達到35萬輛左右。
「如果按照2025年3千萬輛汽車的總需求,25%的滲透率,一年新能源汽車就是750萬輛,其中商用車30萬輛,運營的60萬輛,限購城市私人購買35萬,減掉之後非限購城市私人需求在625萬輛。」徐長明表示,「從此來看,年均增長要接近70%,才有可能達到25%的滲透率」。
徐長明表示,「從拆解數據來看,只靠市場因素很難達到,仍需要足夠力度的補貼替代政策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新京報記者 王琳琳 圖片來源 論壇官方
編輯 李文娣
關鍵詞 新能源汽車 銷量 政策 電動百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