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軟體工程學術碩士招生簡章
(學術型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代碼:11417
招生目錄:軟體工程,代碼:083500
招生院所: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代碼:204
報名流程:考生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址:http://yz.chsi.com.cn)
考試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 英語一
③302 數學二(《高等數學》+《線性代數》)
④803 軟體基礎
其中①②③全國統考科目,④自行命題科目
正式報名時間:2018年10月10日-10月31日,每天9:00-22:00
北京聯合大學軟體工程碩士點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的學術型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該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新目錄下新增的一級學科,所屬學科門類為工學。
學科以「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級)」為主要依託單位,同時機器人學院、智慧城市學院為輔依託單位,以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教育部「網際網路創新示範基地」、國家旅遊局「國家智慧旅遊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旅遊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市高等學校創新平臺數位化技術創新基地、李德毅「院士科研工作站」等為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平臺。具備良好的實驗室條件,可用於研究生教學與培養的實驗室總面積2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50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17臺(件)。
近5來,學科承擔科研課題50項,在研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縱向和橫向30餘項,科研經費充足,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超過400篇,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部;獲省部級以上獎5項。
在重點實驗室設置了院士科研工作站,李德毅院士為首席專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戴瓊海院士等帶動導師隊伍在智能汽車、智慧機器人和無人機視覺等領域研究和應用行業的重大影響力。校內整合和支撐了機器人學院、智慧城市學院、城市軌道交通和物流學院等,校外分別與北汽、北控、殘聯、市公園管理中心、百度、首旅、首博、國家旅遊局等合作,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取得了突出效果,成果正在進一步推廣應用。
用載體匯聚多學科交叉融合,以科學任務帶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研發並建立了無人駕駛汽車、特種智慧機器人等載體。在載體上匯聚了多個學科方向: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數據智能計算和智能控制與應用,有效解決了理論和實踐、學術研究與應用的脫節問題。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第四輪評估於2016年在95個一級學科範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評估結果按照「精準計算、分檔呈現」的原則,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
軟體工程學科評估結果:B-,全國位次:30%-40%。
1、攻讀軟體工程碩士學位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按年度收費,每學年7000元。
2、對研究生的入學獎勵政策:
一志願報考且初試成績考分在本學科排名前20%、本校應屆畢業生(一志願報考本校)的考生、推免學生,給予獎勵1 萬元;
對於其他普通院校學生獎勵:8000元/人,100%覆蓋;
軟體工程學科獎勵(入學報銷複試費100元);
3、對在校的研究生的獎勵政策:
國家獎學金:2萬元;
國家助學金:7000元/年/人,100%覆蓋;
學業獎學金:一等獎(1.2萬)、二等獎(1萬元)、三等獎(6000元)覆蓋率100%;
校級獎學金:一等獎(2000元)、二等獎(1500元)、三等獎(1000元);
校長特別獎:10000元/項;
三助津貼:學校提供助教、助管和助研崗位;軟體工程學科提供助教(300/門)、助管(300/月)、導師助研(一年級300-500/月,二年級平均800以上/月);
研究生科研成果獎勵,學術論文4000-8000元/篇,發明專利和軟體作者權1000-4000元/項,競賽獲獎2000-4000元/項,深造博士2000元/人,詳見《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科研成果獎勵暫行辦法》;
研究生創新項目,2000-8000元/項;
企業獎學金:由企業提供的各種獎學金。
學科可以接收推免生(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歡迎有保研資格的考生申請。
軟體工程學科近年畢業以繼續深造和就業為主,100%就業(平均年薪12w以上),其中,超過1/5繼續攻讀博士,超過1/3獲得北京戶口:
推博、考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
就業、實習單位:
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北汽集團、國家電網、中國鐵路信息技術中心、北京首鋼自動化、中國殘聯、中科院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心、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北京遠東儀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北京市測試研究所、北京市計算中心、北京北鬥星通、北汽摩、雲南電網總公司等。
知名高薪企業:奇虎360、新浪微博、當當網、思愛普(SAP)、百度、36kr、北京智行者科技、銀理安金融、北京掌中金融、北京標融科技、西安博通、博奧生物、行圓汽車、維我軟體、榮大科技、北京理光軟體研究所、有利網、橙鑫數據等。
QQ群:119029430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 97 號實驗樓 1109
電話:010-64900941
郵箱:iti@buu.edu.cn
聯繫人:徐老師
學科網站:http://isekeylab.buu.edu.cn
北京聯合大學官網:http://www.buu.edu.cn
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部:http://graduate.buu.edu.cn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清華大學、總參61所、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保千裡集團、北汽福田研究院、北京雲跡科技有限公司、英偉達公司、百度、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光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北鬥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BM、微軟亞洲研究院。
方向一:認知計算與智能交互
本方向以解決現實世界中複雜和不確定性問題為導向,以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機器人為載體,讓智能軟體系統能夠像人類大腦一樣學習、思考和交互,並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在無人駕駛領域率先提出「駕駛腦」思想及其物化實現技術。從人的視聽覺感知切入研究腦認知,模擬人腦神經網絡中的記憶認知、計算認知和交互認知,對安全駕駛的自學習和駕駛技能積累能力,把駕駛協調性技術和相關的小腦自動化結合,解決城市實際複雜道路的安全駕駛問題的特色。駕駛腦理論與技術不僅適用於汽車的智能化,還可涵蓋所有的輪式運載工具,拖拉機、坦克、輪式服務機器人等,凡需要物化駕駛在開放航道條件下對不確定性駕駛環境的認知,自主完成各類駕駛行為,都有廣泛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以學科師資隊伍16人,其中,教授6人,特聘教授李德毅院士為首席專家,培養研究生,37人。以無人駕駛汽車為研究載體和未來先進機器人和自動汽車產業需求為導向,形成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控制、應用數學、特殊教育(認知心理學)等多個學科背景、交叉融合、結構合理的梯隊。
方向二:知識工程與數據處理
研究基於機器學習、視覺計算、數據挖掘等人工智慧技術對多源、多模態海量信息進行處理,建立處理複雜系統信息的理論、算法和知識表示方法和技術,主要面對的是不確定性系統和不確定性現象的處理問題。在交通運輸管理領域,將人工智慧和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用於交通運輸管理,開展駕駛數據處理和道路交通智能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在旅遊信息化領域,開展旅遊領域的智能計算與信息處理,提出智慧旅遊大數據全息表示方法,建設「智慧旅遊大數據全息數據中心」。在特殊教育領域,開展信息無障礙輔助技術研究,建立面向視障的漢語盲文語料庫和聽障的手語語料庫數據中心,以學科匯聚隊伍14人,其中教授5人,特聘教授1人,培養研究生26人,本方向在複雜系統建模、系統分析、系統決策、系統控制、系統優化和系統設計等領域有較好的理論基礎。
方向三:智能決策與控制軟體
以無人駕駛智能車領域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在真實及虛擬交通場景中自然駕駛大數據的獲取,分析駕駛行為機理,理解駕駛員在複雜環境下的行為過程;分析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環境下駕駛員橫向控制方法,特色研究是無人駕駛車輛的協同安全性和舒適性目標的車輛橫向和縱向運動控制技術。以上研究已廣泛應用與近30輛各類型號無人駕駛智能車的智能控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學科匯聚科研隊伍15人,其中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培養研究生23人。注重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結合、全程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注重國際視野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手段。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北京市科協等單位在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控制技術方面建立合作平臺,互相之間有力支撐。
方向四:智慧機器人系統設計
智慧機器人系統設計方向通過交叉、協作式的科學研究,採取科學任務帶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能力導向、科研訓練、應用創新的遞進式教學過程,定位於「服務區域、輻射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先進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智能製造應用領域,培養具有智慧機器人軟體系統設計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以學科匯聚隊伍12人,其中教授4人;特聘教授2人,培養研究生22人。打造國內首批機器人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一方面通過與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緊密合作,推動智能車研究發展。另一方面,與北京汽車集團、江蘇保千裡視像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多家業內知名國內外企業籤署校企合作協議,在總體戰略框架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構建並逐步完善「產學研用」長效合作平臺。
鮑泓,博士,教授,博導,北京聯合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軟體工程學科帶頭人,計算機應用技術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負責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改革項目負責人。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常務理事/網絡應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駕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從事智能駕駛、認知計算、網絡與分布式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等方向的研究,主持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北京市人才計劃創新團隊等多項課題,近五年發表SCI/EI檢索論文20餘篇,發明專利10餘項等。作為總指揮或領隊參加2014--2017年「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2017—2018年世界智能大會的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等在線和離線比賽,獲單項一等到三等獎勵10項。承擔軟體工程專業導論、數字圖像處理、文獻綜述等課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多項北京市級教學成果獎。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少將,軟體工程學科特聘教授。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現任總參第61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指揮和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李德毅院士長期致力於指揮自動化系統工程和人工智慧研究,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 項、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李德毅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獲得1985年IEE總部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最佳學術成果獎;1999年攻克世界難題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問題,獲得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傑出論文獎。他將物理學方法用於認知科學的研究,創立了認知物理學理論。2005年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國家何梁何利基金獎。
戴瓊海,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導、寬帶網數字媒體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視頻處理及寬帶通信。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持國家重點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九五」、 「十五」課題多項。國家部委一等獎一項、填補國內空白一項、中國發明專利24項。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名稱: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陳錦雄教授,博士,《IEEE科學與工程計算》(IEEE Computing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總編。2010年被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新竹交大北美校友協會評為「交通大學傑出校友」。2011年獲「四川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2011-2015),兼西南交大海外院長(電氣學院)。 獲得中南大學、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復旦大學、電子科大等大學顧問教授或客座教授榮譽。軟體工程學科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識別、智能信息處理,獲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和2012年度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二等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餘人。軟體工程學科特聘教授。
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新加坡數字媒體研究院執行院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IEEE會士和ACM傑出科學家,軟體工程學科特聘教授。
張雲泉(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並行算法與並行軟體,並行計算模型,性能優化和性能評測,軟體工程學科特聘教授。
劉宏哲,教授,博士,碩導,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計算機用戶學會網絡應用分會副秘書長,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多個國內外期刊審稿人,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從事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研究、媒體語義計算等方向研究,主持或參加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被SCI和EI期刊檢索20餘篇,單篇論文他引次數超過120次,合計超過400次,專著2部,專利和軟著10餘項。帶隊參加「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視覺信息環境認知基礎能力離線測試賽,「車道線檢測」和「交通標識牌檢測」均獲第一名。
何寧,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帶頭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多個基金委的涵評專家,北京市科委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評審專家,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等。近年來,在數字圖像處理領域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10餘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Google學術搜索資料庫中,論文被引用超過200餘次,出版學術著作1部,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其中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楊鵬,教授,博士,博導,長城學者,北京聯合大學校長助理兼科技處長,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學資源經濟與管理博士生指導教師、博士後梯隊指導教師。從事教育技術應用研究,多媒體教育技術研究,教育信息化系統建設,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應用等研究,在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是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工程訓練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袁家政,教授,博士,博導,北京開放大學科研處處長,北京市旅遊信息化研究基地秘書長、北京成像技術高精尖中心特聘教授,公安部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委農業信息重大項目顧問專家等。主要研究方向圖形圖像處理、視覺計算與定位技術、特殊教育機器人、數字文化旅遊技術等,在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項目。
方建軍,教授,博士,碩導,北京聯合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院長,長城學者、學術創新團隊帶頭人,交通工程專業帶頭人,北京市嵌入式系統行業協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交通技術及應用。主持在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2項。
張益農,教授,碩導,北京聯合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副院長。主持並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教授課程有自動控制原理、過程控制、工業過程控制與自動化儀表等。主要研究方向:複雜工業過程建模與控制。
杜煜,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副院長,中國計算機用戶學會網絡應用分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帶頭人、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基金項目資助,北京市屬市管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人才強教深化項目數位化技術研究學術創新團隊的成員。
劉元盛,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輪式機器人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高教學會電子線路研究會理事,北京電子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司法鑑定專家(智慧財產權)。2013年起,任北京聯合大學專用智能車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智能汽車駕駛中的多種傳感器數據融合及智能控制技術。近5年發表各類高水平期刊論文10餘篇,以第一發明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項,軟體著作權5項,指導碩士研究生10名。近年來獲得「北京市創新團隊」、「北京市拔尖人才培育計劃」 等多項資助,主持北京市科委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課題及多項企業橫向課題。
玄祖興,博士,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基礎部副主任。主要從事亞純函數值分布、動力系統、人工智慧、智能駕駛等方向的研究。先後發表SCI期刊檢索論文20餘篇,主持5項科研項目(國家級、省部級各1項),2015年入選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作為骨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智能車駕駛腦認知技術、平臺與轉化研究)。獲「北京聯合大學2016年度、2017年度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17年獲「北京市高校第十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最佳演示獎、最佳教案獎」。指導學生獲「第十二屆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三等獎」(2016年)、「第十三屆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三等獎」(2017年)、「泰迪杯」數據挖掘挑戰賽全國二等獎(2017年,兩項)。
黎巎,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智慧旅遊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際期刊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編委,國際信息技術與旅遊業聯盟(IFITT)Enter會議學術委員,英國伯恩茅斯大學 eTourism Lab國際成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服務專業委員,Tourism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旅遊學刊等國內外著名旅遊學術期刊審稿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Agent的客流仿真、旅遊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旅遊信息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等多個國家、省部級項目。發表SSCI、EI、CSSCI以及CSCD等論文多篇。
張軍,副教授,博士,碩導,北京聯合大學智能車團隊骨幹教師。指導學生參加中國機器人大賽,多次獲得一等獎。主要研究領域:無人車雷射雷達Slam技術、無人駕駛智能決策技術等。近年來主持包括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項目、企業橫向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作為骨幹成員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多個智能駕駛相關項目,授權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多項。
馬楠,博士,副教授,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交互專委會副秘書長、智能服務專委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分布式計算與系統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李德毅院士智能車團隊人機互動組負責人,研究方向為知識發現與智能系統、人機互動。主持並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5項,發表高水平論文30餘篇;被SCI/EI/ISTP檢索近20餘篇。先後赴英國ARU(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訪問學習、澳大利亞Sydney University雙語教學培訓。參與教研項目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工程教育成果三等獎。指導學生獲得華北五省暨港澳臺計算機應用大賽獲得一等獎,全國網際網路移動終端大賽一等獎、中國機器人大賽二等獎、華北五省機器人大賽一等獎。
饒志強,博士,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畢節學院兼職教授、三峽大學、武漢輕工業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2013年6月北京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博士後研究出站,註冊自動化系統師,高級訪問學者,電子學會高級會員,2012年6月掛任貴州省畢節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壹年),多篇論文SCI、EI收錄,主編教材5部,主持並參與項目多項,獲省科技進步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2項。
劉豔霞,博士,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用於磁傳感器複雜誤差補償的深度模型訓練與在線修正方法研究」、北京市教委面上項目「車輛導航中磁羅盤誤差標定與補償研究」等。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
姚登峰,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男,湖北天門人。2002年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201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語言認知與計算。主持或參與了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SCI、EI引用20餘篇。所承擔的課程先後被評為教育部-IBM精品課程、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精品教材。本人被納入「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
圖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央領導郭金龍、萬鋼參觀我校無人駕駛電動汽車
圖 李學偉校長、李德毅院士、鮑泓副校長、楊鵬處長等論證學科研究方向
圖 李德毅院士和烏克蘭總統參觀智能車團隊
圖 李德毅院士講座
圖 戴瓊海院士講座
圖 美國王炬教授交流
圖 學科研究生學術展示研討會
圖 師生參加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
圖 參加2017年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其中「前方車輛測距監測」獲得全國第二名,「車道保持監測」獲得全國第三名、「前方車輛檢測」獲得全國第五名、「交通信號燈檢測」獲得全國第六名!
圖 學科團隊獲得世界機器人大會無人駕駛挑戰賽
圖 學科承辦全國智能車聯合課題組研討會
圖 學科參加百度無人駕駛研討會
圖 「京龍3號」無人駕駛智能車在挑戰賽現場
圖 「京龍3號」無人駕駛智能車在挑戰賽現場
圖 2015級碩士研究生畢設學位論文答辯合影
圖 學生團建活動
圖 新老生學術研討會
圖 學科研究生部分科研實驗室展示
圖 計算機視覺認知與深度學習實驗室
圖 國家重大項目科研實驗室
圖 創新團隊科研實驗室
圖 學科研究生日常學習工位
(小編忘拍宿舍圖片,宿舍男生三人間,獨立衛浴,24小時熱水澡,全年空調,不熄燈不斷電,女生四人間)
歡迎大家報考聯大軟體工程學科,師兄師姐歡迎你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