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先前學習認定製度建設路徑

2021-02-13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建立學習成果認定體系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要任務,但10年將過,這項建設任務卻進度緩慢,成效不明顯。

學習成果認定分為正規學習成果的認定和非正規、非正式學習成果認定,其中非正規、非正式學習成果認定通常被稱為先前學習認定。目前,先前學習認定製度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建立起來,成為終身學習、國家資歷框架、職業教育與培訓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制度。而我國的學習成果認定體系所缺的恰恰是規範、統一的先前學習認定製度。隨著高職百萬擴招政策的實施與深化,以及非學歷職業培訓政策的落實,大量社會生源進入高職院校,非正規、非正式學習成果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大,影響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廣,構建高職教育先前學習認定製度日益迫切。

先前學習認定製度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基礎性制度,在制度設計上應綜合考慮對接我國正在建設的國家資歷框架、學分銀行、1+X證書等教育制度的建設要求,借鑑國際經驗,強化制度協同,創建多規合一的標準體系、成果互信互認的交易平臺和公開透明的操作程序。

先前學習認定的結果無論以什麼方式呈現,都應具有合法性、權威性、專業性和教育性,才能被普遍認可與應用。因此,先前學習認定製度建設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學校和社會團體等多方共同參與,協同推進在制度環境營造、認定標準研發、認定程序設計、成果考核評價、認定結果互認、檔案管理以及其他服務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

(1)政府進行政策協調,在政府職能、法規建設、政策保障、體制機制、聯盟合作、服務體系、信息化管理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引導其他部門進行相應的制度調整與建設。關鍵是教育部門和人社部門在技能人才的教育與培訓、技能鑑定與職業資格頒發、聘任與獎勵,以及學習成果的積累、轉換與互認等方面建立一攬子先前學習認定的配套制度。同時,在制度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與我國正在建設的國家資歷框架、終身學習、學分銀行、1+X證書、學徒制等建立相互依託、兼容互補的內在聯繫。

(2)政校行企社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協同開展組織制度建設,在質量控制機構、認定管理機構、標準開發機構、標準執行機構、數據管理運行機構、標準維護與監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輔助機構中,明確職責和角色定位,在組織運行上相互配合。

(3)根據不同的認定對象建立配套的程序制度。先前學習認定一般從對象上分為機構認定和個體認定兩類。機構認定主要有報送材料、自評、覆審、實地考察等環節;個體認定有自我判斷、整理資料、遞交資料、能力鑑定、學習評定、賦予資格(或學分)等環節,應當明確各部門在認定路線圖每個環節和關鍵點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並建立信息溝通機制。

先前學習認定的結果要通過以學分為尺度、以互認為目的的「交易平臺」被其他機構識別、認可和使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學分銀行」是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管理,並通過積累、轉換、互認等方式實現各層級、各類型教育與培訓之間溝通聯結的教育制度。它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尊重學習者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和在各種學習情境下取得的學習成果。因此,先前學習認定必須依託學分銀行作為其成果儲存、積累和互認的「交易平臺」。

從學習行為發生到認定結果應用的信息流動可分為4個環節5個部分(圖1)。非正規、非正式學習認定的結果,轉換成國家資歷框架中對應的某一層次和類型的資格(或部分資格、學分),按照規定的存入形式、學科專業範疇、適用資格、學習量、學分等認證結果特徵,分類存入學分銀行中的個人帳戶。學分銀行作為整個成果信息鏈條的基本環節,其主要作用是將認定結果記錄為可被我國教育、經濟和勞動人事系統識別、認同的人才信息。這些信息可記錄、可積累、可查詢、可追溯,可被教育與培訓機構或用人單位認同為入學條件、課程學分,或聘任、晉升、加薪、獎勵的資格條件;學習者也可以在學分銀行查詢個人學分的存儲和積累情況,並根據需要申請轉換成其他的資格形式。

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國家資歷框架由政府機構正式頒發,是根據統一評價標準,對各種學習成果在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所達到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和認定,以資格等級、文憑和學位等形式進行層級化和系列化分類的基準參照系。它通過職業資格與學歷、學位之間的對應參照關係,搭建起教育、經濟、勞動等領域之間的「立交橋」,具有顯著的權威性和通用性。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將國家資歷框架作為先前學習認定的標準和依據,我國香港的先前學習成果認定就是依據資歷框架的標準體系。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先前學習認定的標準和統一的國家資歷框架,可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國家政策對國家資歷框架和學習成果認定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參照國際先進經驗,探索建設二者對接統一的標準體系。

(1)強化行業組織和企業在標準體系建設中的話語權,明確其在認定標準開發中的主體地位,以確保認定的標準、內容和程序符合生產體系內的職業崗位運行規律,凸顯崗位技能和崗位知識。事實上,各國先前學習認定的標準大多是以行業企業為主體共同開發的。

(2)先前學習認定標準和模式應借鑑國際先進的職業標準,對接我國相關行業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行業龍頭企業內部技能等級標準和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進行開發,提高認定標準的兼容性、適應性和可行性。

(3)對接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中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要求,構建起多維、立體、網格式的標準參照體系,並從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等不同維度進行明確的水平描述。其中,每個節點對應一定類型和等級的職業資格,學生的工作經歷、社會(社區)活動、志願服務、科研項目、技能競賽、作品發表、技術創新、工藝改造、文化傳承等在標準體系中應能夠找到對應的「坐標點」。

公開透明是確保先前學習認定質量,使認證結果獲得高等學校、用人單位等社會機構信任,在社會高效流通的基本前提。如,加拿大《先前學習成果認定指南》要求先前學習成果認定的流程必須是透明的,個人必須了解評價知識和技能的依據和標準。認定操作公開透明體現為認定標準、認定方式、檔案袋、培訓包、質量監管等能為公眾所知曉和理解。

清晰明確地表述各類、各等級資格所對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及其學習量。同時,規定學習量的計算方法和最低限制,達到不同學習量所能獲得的資格類型和等級,等等。對於申請者來說,只有清楚其學習經歷及經驗與評價標準相匹配的情況才能申請先前學習認定。

先前學習認定一般採用檔案袋評價、能力測試、模擬、陳述和觀測等方法。要為參與認定的各方提供所有關於先前學習認定清晰明確且便於獲取的政策、程序和規則,以及每一種認定方式所需的時間、流程、材料、要求和認定機構。認定機構根據認定方式和內容的不同可以是高校、企業,也可以是國家授權的專門認定機構。

檔案袋評價是先前學習認定的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明確規定申請者需要提供的能夠證明其能力水平的證明材料,包括材料的種類數量、規格要求、證明機構、時間限制、學習量等。通常情況下,認定機構應提供具體的認定指南並配專人指導,指南提供的認定信息清楚、準確,不含有歧義的語言。

培訓包是相應資格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技能的具體要求與詳細說明,有些國家以培訓包為標準進行先前學習認定。對於認定機構來說,申請者提交的資料應當是完整、準確和可測量的。因此,申請者僅僅靠工作和生活經歷證明獲得一項資格還不夠,還需要對照培訓包的要求,經過一定的培訓學習將這些學習成果的內容、形式、規格等進一步補充和規範,能夠用標準化的證明材料呈現出來。

先前學習認定的全過程要接受內部和外部的審查和監控,以確保認定的標準是公開、確定、一致的,認定過程有質量保證機制,認定的結果可解釋、申訴和驗證,通過先前學習成果認定所獲得的資格和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資格是等質、等值的。因此,認定的監管機構、流程,申訴材料的要求、方式、程序,驗證資質等信息要便於社會公眾獲取和理解。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31期,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引用本文請標註:岑建.高職教育先前學習認定製度構建的價值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1):25-30.

相關焦點

  • 基於崗位能力視角的高職「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培養路徑研究
    以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雙師型」專業教師的培養包括「職前培養」和「職中培養」,要以「分級」的「雙師型」教師資格為評價標準,以建立崗位職業能力培訓系統為關鍵點,以校企雙方「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基地為保障措施,為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培養路徑。
  • 新時代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路徑探析
    質量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通過梳理當前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挖掘質量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出「精神引領、氛圍營造、多元協作、資源供給、行為驅動、制度保障」的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路徑,並以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詳細論述了該路徑的實踐應用及建設成效。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實現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亟須從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出發,創新質量治理體系,優化頂層制度設計,形成邏輯清晰、質量可控的內部運行機制,即高職教育要從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到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再到教學實施乃至質量評價,以及整個過程中的管理與服務等各個方面開展制度創新和質量治理。第一,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 從育訓結合入手,探索高職擴招質量路徑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一精準論斷強調了農村產業發展中農民素質和農民教育的重要性。人力人才資源是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所在,因此,高職擴招肩負著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製造強國」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數量擴招的基礎上如何保證質量擴招,是高職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通過2019年擴招實踐發現,與普招生源相比,擴招生源客觀上存在明顯差異性特徵。
  • 國家資歷框架理念下1+X證書制度建設方略
    二、國家資歷框架理念下1+X證書制度建設策略  目前,構建國家資歷框架的理念給1+X證書制度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職業院校如何將學歷證書「1」和職業技能證書「X」納入國家資歷框架中,需要在標準、認定、轉換路徑等方面進行融通。
  • 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新訴求與路徑選擇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教育形式。2015年9月,教育部啟動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標誌著我國現代學徒制上升為國家制度層面。截至2018年8月,教育部已連續啟動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共遴選試點單位562家,其中試點高職院校410家。
  • 眾議生風丨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時代到來,高職院校...
    本文原標題:《眾議生風丨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時代到來,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學分制?》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帳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
  • 深化高職單獨招生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從2011年開始,教育部在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和骨幹高職院校開展單獨招生改革試點工作。2013年《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行「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並要求「改革單獨考試招生辦法」。
  • 高職產業學院協同創新機制內涵與建設路徑探析
    在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進入不斷深化的階段,高職院校如何積極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實現互惠共贏、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下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本文基於對目前高職產業學院現行問題的剖析,以協同創新視角提出了產業學院組織效能提升的關鍵要素,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產業學院實現協同創新的建設路徑,為進一步推動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提升產業學院運行效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安徽省教育廳關於做好高職擴招學生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工作的通知
    》和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於做好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相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現就好做高職擴招學生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總體要求以滿足擴招學生多樣化學習和發展需要為目的,堅持「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課程為基礎」,堅持「同質等效、規範有序」的原則,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認定機制,暢通不同類型學歷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之間轉換通道,為各類生源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提供便利,充分激發、調動擴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及推進策略
    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基於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取向、邏輯基點和專業發展能力要素等,提出推進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應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協同模式,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聚焦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大核心能力等,多視角全方位推動。
  • 歐陽恩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斷調整、逐步完善,從職業大學培養「生產、服務、建設、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性』人才或『實用性』人才」,到高職高專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再到「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大致經歷了探索、定型和完善三個時期。
  • 教育部職成司葛道凱:六大舉措助高職教育創新改革發展
    三是推進學習成果轉化,要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移與認定,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四是探索辦學模式和辦學體制改革。(三)聚焦內涵建設一是堅持立德樹人,要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
  • 濟南將建立「春季中考」制度!讓更多中職學生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
    今天,市委、市政府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實施方案》,記者了解到,針對教學質量不高、優質教育資源不多、教育質量缺乏評價等問題,我市將建立「春季中考」制度,讓更多的中職學生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
  • 「新工科」: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命題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點結論:其一,高職工科教育面臨新經濟新產業發展需求,如工程教育一樣面臨現實挑戰與自身缺陷,亟待推動「新工科」建設;其二,事實上,高職院校正在踐行「新工科」建設,但不願使用本科慣用的「新工科」字眼,同時也尚未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其三,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在學科發展路徑上的不同,決定了「新工科」建設應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路徑。
  • 推動建設人才教育培養機制,80%在這
    、師資隊伍建設等教育資源,形成既分層分類、有系統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一批學科骨幹、教學能手、專業團隊等教育領軍人物,為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多路徑的成才通道。
  • 讓更多中職學生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 濟南將建「春季中考」制度
    記者在昨天召開的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濟南市將建立「春季中考」制度,讓更多的中職學生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到2022年,創建4-5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1-2所國家高水平高職學校;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允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並報編制部門備案。
  • 專業群建設與高職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各高職院校由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發展過程中,人才培養標準逐漸明確,組織結構不斷調整,教育形式不斷完善,教育技術不斷發展,教育特色不斷創新,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也隨之不斷的充實和更新。
  •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摘 要: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在本科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通識教育的當前,如何促進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梳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變遷歷程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論剖析,並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高職院校融合提出了發展路徑。
  •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不限制專科高職學校招收中職畢業生...
    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等進行部署。另一方面,聚焦關鍵改革,實施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動、「三教」改革攻堅行動、信息化2.0建設行動、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行動、創新發展高地建設行動等5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