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以服務化為內在旨趣、創新化為基本動力、開放化為科學決策的發展。從內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主旨;從外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打造鮮明類型特色、貢獻中國職教方案為目標。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一、創新質量治理體系,優化頂層制度設計
高職教育由大眾化邁向普及化階段的過程是高等教育與外界系統進行物質、信息、能量交換並適時改變自身結構的過程,然而當前高職教育的大規模擴招打破了高等教育有序的演進過程,引發了質量危機。實現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亟須從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出發,創新質量治理體系,優化頂層制度設計,形成邏輯清晰、質量可控的內部運行機制,即高職教育要從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到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再到教學實施乃至質量評價,以及整個過程中的管理與服務等各個方面開展制度創新和質量治理。
第一,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要構建內部運行機制暢通的產教融合平臺,關鍵在於政府、學校、企業等多元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價值融合,基於共生邏輯將產教融合平臺提升到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新高度。第二,創新學制體系,試點完全學分制。要實施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必須滿足教育質量足夠穩定、教育資源足夠豐富和教育需求足夠多元的條件,普及化階段高職擴招的展開將激發這一制度變革,為不同群體提供「適合的教育」。第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育管理模式。針對教育對象的素質基礎、學習動機、就業需求等開展教學研究,為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的不同生源群體提供適切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據學習型社會個性化的需求改革現有管理模式,建立差異化管理制度。第四,完善課程體系,聚焦專業群建設。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依託,專業群承擔著知識整合、技術創新、產業對接等核心任務,成為高職教育發展新的著力點。依託專業群建設的「共生」「集成」思想,共享課程資源,推動課程模塊化和課程界限模糊化。第五,變革評價方式,採取「寬進嚴出」的形式。借鑑國外先進的註冊入學制度和課程準入制度,結合我國國情將崗位勝任力測評作為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轉變國民傳統觀念,打造高職類型特色
在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助力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承擔普及化重任的高職教育也面臨較大的質量保障壓力,獲得國民真正認可、打造類型特色成為未來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其實,自學校職業教育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對類型屬性的追求,當前職業教育對類型屬性的需求更加迫切,是因為普及化階段多元化的需求產生了對高職教育質量的更高要求,智能化時代職業結構的變化引發了職業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開篇明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一觀點停留於政策表述之中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在國民真心接受和認可的心態層面,建立在自身質量過硬的實踐基礎之上。高職教育要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樹立「共生」和「共榮」的戰略思維,探索全面、綜合的類型化改革之路。
第一,營造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打造類型化改革的制度環境。有效利用政策和產業環境塑造高職教育發展的良好空間,通過漸進式改革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結構形態的制度對接,在高職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前提下轉變國民輕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贏得公平的社會認可和類型地位。第二,構建層次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理順內外部銜接轉換通道。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對類型屬性的追求上升到了體系層面,一方面,就學校層次而言,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都要求高職教育為先進位造業提供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構建從中職、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到本科層次甚至專業碩士學位的職業教育勢在必行;另一方面,就其內外部轉化通道而言,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需要從「共生」和「共榮」邏輯出發,兼顧內外部視野,構建不同類型教育之間學分互認、學歷互通的體制機制,逐步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生共榮。
三、形成特色職教品牌,貢獻中國職教方案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擔當重任的高等職業教育在「雙高計劃」引領下也將進入特色化發展階段。「雙高計劃」的實施以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為重要目標,以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為思維起點,不僅立足於國內現實發展訴求,還應超越單一的民族利益,在全球性教育體系中彰顯中國高職教育的特殊價值,兼顧本土性與世界性的共生共榮。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是新時代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是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然追求。新的歷史階段,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本土化特徵,為區域和行業發展培養人才的意識十分強烈,但與此同時,其發展理應依據共生與共榮邏輯的前瞻性,通盤考慮本土與國際的內外部視野,思考如何面向未來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發展之路。
第一,加強對外開放程度,提升國際化水平。高職教育國際化應堅持自主與開放相互促進的理念,首先從形式上擴大開放,通過多主體協同、多領域合作等方式優化內引和外援渠道,提升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影響力;其次從內容上推進開放,基於共榮邏輯不斷豐富國際化服務對象和內容,推動高職教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更好地落實有關責任;最後從心態上實現全面開放,立足於「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觀,賦予高職教育國際化新的內涵,實現全球教育體系的共生共榮。第二,開創科學模式,形成職教品牌。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國高職教育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推動中國特色職教模式的生成,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多樣化合作推進職教品牌的形成,逐步發展為高職教育國際標準的建設者和引領者。第三,推動標準輸出,貢獻中國方案。形成具備自身特色的職教標準與規則成為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出發點,推動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理應堅持政府、企業、高校的共生共榮,走出一條「教育伴隨產業輸出」的特殊模式,在公平開放的國際交流中謀求更高水平的話語權,為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34期)關注公眾號看專業文摘
往期專題推薦:(點擊以下目錄查看專題)
「1+X證書制度」專題「雙高建設」專題課程思政專題「三教」改革專題師資隊伍建設專題課程建設專題教材建設專題課堂革命專題
產教融合專題校企合作專題產業學院專題「現代學徒制」專題文摘診改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