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波: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

2021-02-07 騰訊網

編者按: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12月23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刊發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胡建波教授的文章《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其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和西安歐亞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作了深入的闡述和分析。現全文分享如下: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胡建波

01

以熱愛戰勝恐懼,依法依規全面推動質量提升

2016年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辦學,也從根本上釐清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修訂前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民辦學校是非營利性事業,同時又允許辦學者取得合理回報。這樣導致民辦學校法人屬性不明、財產歸屬不清,政府的扶持或監管不到位。民辦學校分類辦學後,非營利性學校將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公共資源支持;營利性學校可以光明正大地將學校作為一個產業去經營,合法權益也有了保障。這樣的分類辦學規定,讓兩類學校都各得其所,有利於教育供給側質量提升,有利於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

對於辦學者而言,無論選擇哪條道路,都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選擇營利性辦學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選擇和更大的經營風險。選擇非營利性,辦學者常常會擔心失去對學校的掌控權。大家難以接受自己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奮鬥結果成為一場與自己無關的公益獻禮。我想這些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其實,很多民辦高校的辦學者都認可辦學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他們並不想將學校一直作為自己的私產,相信再過幾十年,中國會出現很多公益性的私立學校,就像哈佛、耶魯一樣,雖然是私立學校但不屬於個人私產,學校產權由基金會託管,堅持公益性辦學。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至少要等到第一代或者第二代辦學者都漸漸退去。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寫過一本書,書名叫《以熱愛戰勝恐懼》。書中提到組織發展有三種驅動力,分別是生存驅動、恐懼驅動和熱愛驅動。這非常符合大多數組織的發展歷程,民辦學校也不例外。一開始辦學要獲取各種資源,尤其是招生和校舍,生存壓力驅動著舉辦者和學校教職工不斷奮鬥。後來學校初具規模、走上正軌,由外延式發展轉為內涵式發展,每一位辦學者都力爭上遊、生怕在競爭中落後,尤其是政策法規調整後,他們更加恐懼,恐懼失去財富、失去面子、失去掌控。

在筆者看來,戰勝恐懼的方法不是對抗或者逃避,唯有對事業的熱愛,才能讓內心實現自由。

02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需要適應性、全面性的質量觀

當前,「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常談常新的話題。在精英主義時代,大學本身就意味著質量。有學者研究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相關文獻中很少涉及「質量問題」。隨著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過渡,在社會問責、政府政策強制以及企業管理中質量話語的誘導下,「質量」進入高等教育的話語體系,並廣為流傳。現代質量管理大師約瑟夫·莫西·朱蘭在展望21世紀世界質量運動的發展趨勢時就曾指出:「質量運動的重點將從製造業轉移到教育、醫療保健和政府管理,因為這些領域是一個龐大的服務業,而且質量原理運用得比較少。」

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校發展質量的傳統道路是攀爬卡內基階梯,大專、本科、碩士、博士,質量發展之路就是升格之路。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是常見的。而如果回到質量的概念本源,就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在質量管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質量學說有兩種:一是朱蘭提出的適應性質量觀:產品及服務在使用過程中滿足顧客要求的程度。二是菲利浦·克勞士比提出的符合性質量觀:對特定規範或要求的符合程度,反映在對產品的性能、經濟特性、服務特性、環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質量構成要素的視角做出定義,《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校舍、設施、設備、社區服務和學術環境等。馬丁·特羅按照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並總結和展望了各階段的質量特點,他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與普及化階段的主要差別在於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他進一步從高等教育觀、功能、課程、教學形式與師生關係、學生學習經歷、學校規模與類型、領導與決策、學術質量標準、入學與選拔、學校行政領導與內部管理等10多個方面進行了區別。

在高校辦學過程中,質量發展還受到多種力量的影響。伯頓·克拉克曾提出著名的三角協調模式,即高等教育發展受政府、市場及學術權威(高校)三種勢力的整合影響,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其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張力十足的脈絡空間,大學需要在三者當中尋求一種平衡。哈裡·德波爾(HarrydeBoer)提出「治理均衡器」的概念,認為治理結構是由國家規制、利益相關者引導、學術自治、管理自治和競爭等五個維度在某個時間點以某種具體方式組合而成的。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綜合以上對質量的研究,筆者認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是適應性和全面性,適應性強調滿足多樣化學生群體的個性發展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建設的多樣人才需求;全面性則強調高等教育質量需要全方位落實,同時還需要回應對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並努力達成一種平衡。

03

西安歐亞學院的「事業理論」

每一個偉大的組織都有清晰的事業理論和感動人心的使命,說明自己是做什麼的,為誰做以及為什麼要做,通過使命來建立行動計劃,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和追隨者。藉助彼得·德魯克的「事業理論」,西安歐亞學院的價值觀辦學以及高質量發展,來源於以下假設和判斷。

彼得·德魯克的「事業理論」包括有三個假設:組織外部環境假設、組織特殊使命假設、完成組織使命所必需的核心競爭力假設。簡而言之,組織需要關注政策、市場、技術和文化;特殊使命假設是指在這個預測的環境中,為客戶創造哪些獨有的價值,才能獲得客戶;如果要為客戶創造獨有的價值,這個組織必須具備哪些核心競爭力。這三個假設還需滿足四個條件:三個假設都必須是符合現實的;三個假設必須相互協調;事業理論必須為組織內成員所知曉和理解;事業理論必須不斷經受檢驗。

我們認為現在的高等教育市場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消費者渴望高質量的教育經歷,期待更大的增值,並願意付出較高的代價。第二個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觀並沒有落實到高等教育系統的行動層面。第三個特點是信息科技根本性地改變了知識的開發獲取和傳遞的方式。這就是我們對外部市場環境的三個假設。

基於此,西安歐亞學院於2007年提出了自己的特殊使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教育經歷的渴望,是西安歐亞學院的根本使命。為了達成使命,歐亞做了三個核心競爭力的假設,分別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的能力;提高管理效能的能力。

第一個方面,提高學習質量。歐亞將與各行業優秀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能力作為關鍵能力。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深刻了解企業的需求。我們想,如果歐亞的老師能幫助企業改進工作,那麼這些企業一定會歡迎歐亞的畢業生。另一個能力是設計和實施高質量課程的能力,要將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態度需求轉化為課程和教學活動,所以歐亞的每一門課程建設都是很艱難的,每一門課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讓學生非常有收穫。第二個方面,繼續提高生活質量。包括教育空間設計、規劃、建設、改造能力和校園高效運營和優質服務的能力。第三個方面,提高管理效能。歐亞要激發全員熱情與潛能,歐亞的質量要做深做細,光靠創辦者的個人英雄或者幾個領導幹部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全體教職工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熱情與專業能力。另外還需要有信息化的能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已經在商業領域應用得非常活躍,高等教育領域則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要努力實現數位化轉型,藉助信息科技帶來效率和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總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背景下,在民辦高校分類管理的背景下,民辦高校如何高質量發展?筆者的思考是:辦學者要以熱愛戰勝恐懼,堅定自己的辦學價值觀。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下適應性、全面性的質量特徵,並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去踐行和發展這樣的質量內涵。同時要洞察外部環境,樹立自身的特殊使命,培養核心競爭力,形成有效的事業理論,將辦學的價值觀一以貫之,在點滴實踐中落地並優化。

西安歐亞學院未來10年以價值觀導向的辦學思路是:辦一所在地國際化大學,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恰當回應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讓質量成為一種內生追求和文化自覺。

#相關閱讀

基於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下的質量內涵以及事業理論假設,西安歐亞學院在2020年初發布了《歐亞質量宣言》,分為理念篇和行動篇,來指引辦學方向和校準辦學行為。

《歐亞質量宣言》

理念篇

我們篤信有質量的教育是社會與個體持續發展的根基。質量是歐亞真正的生命線。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是歐亞矢志不渝的使命。

我們既關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也關注歐亞在社會中的整體質量。我們致力於通過堅定的質量戰略、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高質量的工作成效,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增值,推動教育行業的質量發展和所在城市的品質提升。

我們倡導適應性教育質量觀,即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性,教育過程與學生特點相適應,質量承諾與資源獲取相適應;走出一條具有歐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行動篇:

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歐亞的課程、環境、建築、信息化、治理與管理體系、組織能力與文化,都要表現出高質量的水準。

質量是基於投入的。歐亞將持續增加質量建設投入,讓學生不花太多的學費,接受到好的、高質量的教育。

質量源於每一位教職員工源源不斷的工作熱情、極致精細的工作過程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結果。

質量是長期的發展過程,是永無止境的追求。

歐亞未來十年將圍繞國際化、應用型、課程重構與質量保障、人才工程、組織變革和數位化轉型等六個方面重點突破。

更多閱讀

胡建波:高校學生事務改革的再思考——中美疫情防控差異的啟發

《陝西日報》「大學校長對話中學校長」 | 胡建波:大學要走向國際化

堅守信念之光——西安歐亞學院胡建波教授2020年畢業致辭

今天,《中國教育報》深度聚焦西安歐亞學院十年教改!

《中國教育報》深度聚焦歐亞:十年變革 百年基業

品牌傳播部媒體中心

來源 | 《人民政協報》

相關焦點

  •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以熱愛戰勝恐懼,依法依規全面推動質量提升 2016年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辦學,也從根本上釐清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 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12月23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刊發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胡建波教授的文章《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其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和西安歐亞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作了深入的闡述和分析。
  • 科學網—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觀
  • 未來,多樣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徵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50%,即將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體量佔世界的20%,是美國的兩倍,比美、俄、英、法4國的總和還要多。  多樣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徵,是關係到我國2600多所普通高等學校怎麼辦的重大問題。
  • 多樣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基本特徵
    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不僅僅是數量、規模上的逐步增大,更標誌著高等教育系統在價值、功能、結構、標準、過程、評價、治理等方方面面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徵。  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接受高等教育就成為全體國民的一項基本義務。這種義務為全體國民適應社會與技術的快速變革和個體化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而準備的,其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對快速變化發展的現代社會和職業流動的適應能力。
  •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質量是每所高校的立校之本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表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2035年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
  • 毛入學率超50%後,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
    全文2310字,預計閱讀4分鐘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是否已邁入普及化階段?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還意味著哪些方面的轉變?本文作者試圖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提高質量的著力點
    視覺中國供圖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教育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成就之一,並從多個方位對「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充分顯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普及達到的新水平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普及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鮮明特徵和科學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用一種多維透視、動態生成的眼光釐清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成為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從內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主旨;從外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打造鮮明類型特色、貢獻中國職教方案為目標。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 教育部: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重要特徵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化新階段,這個階段有何特徵?今天上午,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透露,這個階段呈現四個特徵,即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和現代化。進入普及化以後,特別是跟現在高等教育的「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教育」疊加在一起來看,高等教育學習化的特徵非常顯著,大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不僅在校內,也可以在課堂之外,可以在學校之外,也就是說,大學的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形成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 張力: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提高質量的著力點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標誌著轉向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議》第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作為總論板塊開篇,提綱挈領地總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大決定性成就,在「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部分指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趙繼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其實並不存在嚴格的分界線,普及化階段同樣存在著「精英化」「大眾化」階段的各種特徵,這本身就是多樣化的一種形式。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會上,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構建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為題作主題報告。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 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
    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達到了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在2019年達到50%,也將步入普及化階段。18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有一半的人進入高校學習,這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僅有助於開發人力資源,使我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更有助於充分開發人的潛能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 【觀點】鍾秉林: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摘要: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面臨教育系統內外的機遇與挑戰,世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呈現出某些共性發展趨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要基於中國實踐探索,更新教育發展理念,完善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實現不同類型高校的分類發展,滿足普及化背景下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教育需求。
  • 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新聞—科學網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81.7%,比上年提高2.1%;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99.95%,比上年提高0.0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比上年提高0.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比上年提高2.4%。 2月26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以一系列數據,展示中國教育奮進的「成績單」。
  • 高等教育普及化,專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三個關鍵環節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普及化如何推進?12月10日,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舉辦,在論壇的「高等教育專場」,與會專家為高等教育未來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介紹,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三個關鍵環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加快推進教育教學的方法創新。徐青森表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向課程建設,特別是思政課建設要質量。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高校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對接點,專業強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就建起來了。
  • 教育部: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介紹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情況》,範海林表示,總體而言,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8.1%,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 高教普及化的新挑戰:高質量、多樣化、跨學科—新聞—科學網
    按照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階段學說,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於15%屬於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於15%且小於50%為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大於50%為普及化階段。 從數據角度來看,我國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伴隨著普及化階段的到來,入學與選拔、課程與教學以及內部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又會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挑戰、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