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不僅僅是數量、規模上的逐步增大,更標誌著高等教育系統在價值、功能、結構、標準、過程、評價、治理等方方面面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徵。
價值與功能的多樣化
在高等教育傳統的精英階段,只是社會上少數強勢階層的特權,培養學術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後,為了滿足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對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就由一種特權變成了各個階層培養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的權利。大眾化教育通過傳授專業知識、傳播專業技術、形成專業素養,達到培養廣泛的技術人才,並為更廣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做準備。
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接受高等教育就成為全體國民的一項基本義務。這種義務為全體國民適應社會與技術的快速變革和個體化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而準備的,其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對快速變化發展的現代社會和職業流動的適應能力。高等教育的價值重心逐步從知識價值、社會價值轉變到個體價值,其功能重點也隨之由知識本位、社會本位轉移到個人本位上來,教育的民主性、公平性日益體現,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從教育的社會功能看,在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再向普及化教育階段的過程中,教育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在不斷彰顯並趨於強化,教育本身的自主性在不斷增強。
從教育的個體功能看,教育的個體工具性功能逐步讓位於個體的本體性功能,多樣化、個性化全面和諧的發展功能更具有明顯特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作為社會的人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從教育的社會工具性功能到教育的個體化本體功能的逐步彰顯,本身就體現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從精英教育的學會統治到大眾化教育的學會生存再到普及化教育的學會求知、學會工作、學會創新、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發展,更是體現了人類教育與文明的不斷進步。
生源結構與院校結構的多樣化
伴隨著高等教育系統規模上的巨大變化和價值功能觀變化,高等教育在其結構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高等教育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學教育,而是演變成「中學後教育」或「第三級教育」。其招生對象不再限於18-20歲左右年齡階段中學畢業生,而變成了中學應屆畢業生、往屆畢業生和具有中學畢業資格的成年人包括中年人以至老年人,即「非傳統生源成為高等教育增長點」,許多人推遲了入學。普及化意味著「開放性」與「全民性」,強調了不同群體(階層、種族、語言、膚色、宗教、殘疾、年齡等)的公平與機會均等。正規教育和工作生活在許多方面的界限日益鬆散,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學歷、學位的終結性教育,而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只要具備中學畢業資格和滿足某種入學要求的國民,都可以進入不同層次、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接受某種層次、某種形式的學歷、學位(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與非學歷、非學位(課程班、短訓班、特訓班、任選項目等)的「學習—工作—學習—工作……」的回歸教育。更重要的是,普及化教育還意味著是一種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和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是所有國民的機會均等的開放式、民主化教育。
院校結構是對其價值、功能結構多樣化的呼應。社會對院校教育需求的複雜性和院校教育活動的多方面性,決定了院校結構的多樣性。精英教育階段,院校是一種高度同質化、標準化的學術組織,學校規模較小,從幾十人、幾百人到幾千人,學生一般是寄宿制,院系(所)專業(講座)教研室與學生班級有著明晰的、不可逾越的限界。大眾化階段,院校的標準則不斷趨於多樣化,學校規模不斷增大,從幾千人動輒發展到幾萬人規模。普及化階段,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多樣化人才需求和個體個性化需求,眾多院校更加多樣化、多元化,呈現出不同學生的集合群體,有的高等教育機構的一些學生只是註冊登記入學,而不常在校內。院系(所)專業(講座)教研室與學生班級邊界以及學校與學生工作生活單位的邊界微乎其微甚或消失。
隨著學生多樣化、規模數量的增大和教育價值功能的變化,高等教育整個系統的結構和院校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以培養各行業精英為核心的研究型大學將繼續存在甚至會加強,但所佔高校數量的比例會減少,大量的專業性大學、應用型院校、職業技術技能型院校將趨於更為多樣化、複雜化的結構特徵,這些院校之間及其內部學科專業結構與組織結構的界限將日漸模糊融合,呈現出研究型—專業型—應用型—職業技術技能型逐漸模糊變化的多彩「色帶」。院校內部組織系統日益扁平化、非線性,其內部和外部的因素呈多向和複雜態勢。
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院校的舉辦體制與經費來源所導致的形式結構也日益多元化。公辦、民辦、中外合辦、公私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巨型與微型、實體與虛擬、正規與非正規、面授與遠程教育、線上與線下以及跨境高等教育等辦學體制與管理體制也將呈現出更加多樣化、複雜化的特徵。
專業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精英教育階段,由於科學知識的分化不足,科學領域門類的學科主要集中於傳統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專業也較少,主要是傳統的基礎理論學科,課程內容是高度結構化、固定化的學術知識或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是以學年班級授課制為組織形式,以讀誦、論辯、遊歷和師徒式研討為主要方式的純知識性教學與研究。
大眾化教育階段,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益分化與整合,出現了眾多的科學門類與技術種類,為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經濟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要提供了科學技術的基礎支撐。高等教育的專業數量眾多,一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少則幾千門、多則上萬門。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課程主要以服務於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為目標,是半結構化、模塊化與靈活化的課程系列。教學方式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討論、講座、實驗教學和以模擬訓練、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方式的開放式教學以及以雙元制培訓、產學交替、產學合作為主要模式的合作式教學等形式。
普及化教育階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科學技術的分化與整合日益迅猛,信息社會導致了人類社會的行業、產業、職業、工種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校的專業從分門別類的狹窄專業不斷趨向學科日益融合的複合專業或融通專業,出現了滿足學生職業與個性發展需要的多元化、個性化、模塊化課程。課程管理主要以基於分類分級「學分轉換銀行系統」為機制。課程性質主要以職業教育、個性教育、終身學習為主要特徵。也就是說,普及化階段的課程性質主要以不同類型高校、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為主要特徵。課程是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職業課程、個性發展課程、頂石課程(Capstone Course/Culminating Experriences,即畢業前的知識與能力綜合課程)並舉,長短課程、大小課程共存,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程、必修與選修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等共生,是一種學科邊界模糊或融合、學習和工作、生活的界限日益消失或跨界的課程。因此,普及化階段的教學方式方法將會在大眾化階段教學方式方法的基礎上,更為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強調師生主體互動合作。
【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高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