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基本特徵

2020-12-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不僅僅是數量、規模上的逐步增大,更標誌著高等教育系統在價值、功能、結構、標準、過程、評價、治理等方方面面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徵。

  價值與功能的多樣化

  在高等教育傳統的精英階段,只是社會上少數強勢階層的特權,培養學術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後,為了滿足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對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就由一種特權變成了各個階層培養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的權利。大眾化教育通過傳授專業知識、傳播專業技術、形成專業素養,達到培養廣泛的技術人才,並為更廣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做準備。

  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接受高等教育就成為全體國民的一項基本義務。這種義務為全體國民適應社會與技術的快速變革和個體化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而準備的,其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對快速變化發展的現代社會和職業流動的適應能力。高等教育的價值重心逐步從知識價值、社會價值轉變到個體價值,其功能重點也隨之由知識本位、社會本位轉移到個人本位上來,教育的民主性、公平性日益體現,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從教育的社會功能看,在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再向普及化教育階段的過程中,教育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在不斷彰顯並趨於強化,教育本身的自主性在不斷增強。

  從教育的個體功能看,教育的個體工具性功能逐步讓位於個體的本體性功能,多樣化、個性化全面和諧的發展功能更具有明顯特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作為社會的人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從教育的社會工具性功能到教育的個體化本體功能的逐步彰顯,本身就體現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從精英教育的學會統治到大眾化教育的學會生存再到普及化教育的學會求知、學會工作、學會創新、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發展,更是體現了人類教育與文明的不斷進步。

  生源結構與院校結構的多樣化

  伴隨著高等教育系統規模上的巨大變化和價值功能觀變化,高等教育在其結構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進入普及化階段以後,高等教育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學教育,而是演變成「中學後教育」或「第三級教育」。其招生對象不再限於18-20歲左右年齡階段中學畢業生,而變成了中學應屆畢業生、往屆畢業生和具有中學畢業資格的成年人包括中年人以至老年人,即「非傳統生源成為高等教育增長點」,許多人推遲了入學。普及化意味著「開放性」與「全民性」,強調了不同群體(階層、種族、語言、膚色、宗教、殘疾、年齡等)的公平與機會均等。正規教育和工作生活在許多方面的界限日益鬆散,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學歷、學位的終結性教育,而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只要具備中學畢業資格和滿足某種入學要求的國民,都可以進入不同層次、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接受某種層次、某種形式的學歷、學位(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與非學歷、非學位(課程班、短訓班、特訓班、任選項目等)的「學習—工作—學習—工作……」的回歸教育。更重要的是,普及化教育還意味著是一種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和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是所有國民的機會均等的開放式、民主化教育。

  院校結構是對其價值、功能結構多樣化的呼應。社會對院校教育需求的複雜性和院校教育活動的多方面性,決定了院校結構的多樣性。精英教育階段,院校是一種高度同質化、標準化的學術組織,學校規模較小,從幾十人、幾百人到幾千人,學生一般是寄宿制,院系(所)專業(講座)教研室與學生班級有著明晰的、不可逾越的限界。大眾化階段,院校的標準則不斷趨於多樣化,學校規模不斷增大,從幾千人動輒發展到幾萬人規模。普及化階段,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多樣化人才需求和個體個性化需求,眾多院校更加多樣化、多元化,呈現出不同學生的集合群體,有的高等教育機構的一些學生只是註冊登記入學,而不常在校內。院系(所)專業(講座)教研室與學生班級邊界以及學校與學生工作生活單位的邊界微乎其微甚或消失。

  隨著學生多樣化、規模數量的增大和教育價值功能的變化,高等教育整個系統的結構和院校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以培養各行業精英為核心的研究型大學將繼續存在甚至會加強,但所佔高校數量的比例會減少,大量的專業性大學、應用型院校、職業技術技能型院校將趨於更為多樣化、複雜化的結構特徵,這些院校之間及其內部學科專業結構與組織結構的界限將日漸模糊融合,呈現出研究型—專業型—應用型—職業技術技能型逐漸模糊變化的多彩「色帶」。院校內部組織系統日益扁平化、非線性,其內部和外部的因素呈多向和複雜態勢。

  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院校的舉辦體制與經費來源所導致的形式結構也日益多元化。公辦、民辦、中外合辦、公私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巨型與微型、實體與虛擬、正規與非正規、面授與遠程教育、線上與線下以及跨境高等教育等辦學體制與管理體制也將呈現出更加多樣化、複雜化的特徵。

  專業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精英教育階段,由於科學知識的分化不足,科學領域門類的學科主要集中於傳統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專業也較少,主要是傳統的基礎理論學科,課程內容是高度結構化、固定化的學術知識或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是以學年班級授課制為組織形式,以讀誦、論辯、遊歷和師徒式研討為主要方式的純知識性教學與研究。

  大眾化教育階段,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益分化與整合,出現了眾多的科學門類與技術種類,為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經濟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要提供了科學技術的基礎支撐。高等教育的專業數量眾多,一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少則幾千門、多則上萬門。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課程主要以服務於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為目標,是半結構化、模塊化與靈活化的課程系列。教學方式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討論、講座、實驗教學和以模擬訓練、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方式的開放式教學以及以雙元制培訓、產學交替、產學合作為主要模式的合作式教學等形式。

  普及化教育階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科學技術的分化與整合日益迅猛,信息社會導致了人類社會的行業、產業、職業、工種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校的專業從分門別類的狹窄專業不斷趨向學科日益融合的複合專業或融通專業,出現了滿足學生職業與個性發展需要的多元化、個性化、模塊化課程。課程管理主要以基於分類分級「學分轉換銀行系統」為機制。課程性質主要以職業教育、個性教育、終身學習為主要特徵。也就是說,普及化階段的課程性質主要以不同類型高校、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為主要特徵。課程是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職業課程、個性發展課程、頂石課程(Capstone Course/Culminating Experriences,即畢業前的知識與能力綜合課程)並舉,長短課程、大小課程共存,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程、必修與選修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等共生,是一種學科邊界模糊或融合、學習和工作、生活的界限日益消失或跨界的課程。因此,普及化階段的教學方式方法將會在大眾化階段教學方式方法的基礎上,更為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強調師生主體互動合作。

  【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高教所】

相關焦點

  • 未來,多樣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徵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50%,即將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的體量佔世界的20%,是美國的兩倍,比美、俄、英、法4國的總和還要多。  多樣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最基本特徵,是關係到我國2600多所普通高等學校怎麼辦的重大問題。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進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有四大特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主要特徵。如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
  • 科學網—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觀
  • 教育部: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重要特徵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化新階段,這個階段有何特徵?今天上午,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透露,這個階段呈現四個特徵,即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和現代化。吳巖解釋,多樣化的特徵意味著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校,一個維度來辦大學,必須把「金字塔」變成「五指山」,把一個高峰變成多個高峰。
  • 【觀點】鍾秉林: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編者按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 50%的馬丁·特羅的普及化指標,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特徵越來越明顯,以高等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的內涵發展要求越來越廣受關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也隨之需要與之相適應。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趙繼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其實並不存在嚴格的分界線,普及化階段同樣存在著「精英化」「大眾化」階段的各種特徵,這本身就是多樣化的一種形式。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會上,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構建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為題作主題報告。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 高教普及化的新挑戰:高質量、多樣化、跨學科—新聞—科學網
    按照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階段學說,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於15%屬於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於15%且小於50%為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大於50%為普及化階段。 從數據角度來看,我國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伴隨著普及化階段的到來,入學與選拔、課程與教學以及內部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又會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挑戰、新期待?
  • 吳巖:高等教育普及化 每一所高校都從「輪船」變成了「航母」
    12月3日,在教育部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這也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 別敦榮: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邏輯(上)
    為此,本刊特選發廈門大學別敦榮教授研究團隊的系列文章,以期推動、影響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這一問題的研究與探索。與此同時,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積聚了巨大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紅利將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小康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國家小康建設的進程是一致的,大眾化已經進入中後期,普及化的時代即將到來。這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
  • 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
    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達到了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在2019年達到50%,也將步入普及化階段。18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有一半的人進入高校學習,這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僅有助於開發人力資源,使我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更有助於充分開發人的潛能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 吳巖: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發展類型要從同質化轉向多樣化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具有什麼特徵?在今日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主要特徵。  吳巖認為,多樣化的特徵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之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
  • 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你知道普及化的標準嗎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介紹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有關情況時對記者說:總體而言,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本科院校已經達到了1245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831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階段,這標誌著我國的高等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提高質量的著力點
    視覺中國供圖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教育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成就之一,並從多個方位對「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充分顯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普及達到的新水平
  • 毛入學率超50%後,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
    全文2310字,預計閱讀4分鐘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是否已邁入普及化階段?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還意味著哪些方面的轉變?本文作者試圖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 張力: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提高質量的著力點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標誌著轉向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議》第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作為總論板塊開篇,提綱挈領地總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大決定性成就,在「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部分指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 胡建波: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
    編者按: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12月23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刊發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胡建波教授的文章《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其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和西安歐亞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作了深入的闡述和分析。現全文分享如下:
  • 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編者按: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12月23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刊發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胡建波教授的文章《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其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和西安歐亞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作了深入的闡述和分析。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普及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鮮明特徵和科學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用一種多維透視、動態生成的眼光釐清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成為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
  •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編者按: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