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能真正控制別人的想法,哪怕是對於一個學步期的孩子。雖然我們可以輕易地把他們抱起來帶到另一個地方,但卻無法控制他的感受和信念。
「不要」這個詞,或許是學步期的寶寶對於家長最大的挑戰。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發展自主性的反面就同時意味著孩子的「不順從」。
面對整天「不要不要」的孩子,如何與他們一起合作或許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內容。
圖源:pixabay
對於學步期的孩子來說,「不」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詞彙。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漸漸開始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周圍其他的人是不一樣的。而「不」則代表著對自己我邊界的守護。
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讓你影響我。
他們可以通過說「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可以通過這個詞來激起大人各種有趣的反應; 又或者是有更重要的需求急需滿足(比如某個從未見過的新鮮事物,想要一探究竟)以至於無暇顧及父母的需求……
「不」可以代表著對自己的掌控,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一個自然而健康的部分。
圖源:pixabay
不到3歲的孩子所理解的「不」與大多數父母所認為的並不相同。
在孩子的眼裡,他可能知道有些事情父母並不希望他去做,也可能知道某些事情做了父母會生氣。但是他並不理解什麼是「對」和「錯」。
是非道德的判斷需要非常高級的思維能力,顯然學步期的孩子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在成年人眼中顯而易見的因果關係並不適合孩子的思維。
比如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在成人眼裡可能天經地義,但在孩子眼裡可能是完全不相關的兩件事。至少現在他們還不能理解下雨天出去玩會被淋溼的後果。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並非故意。而試圖用說教(或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去做(或不做)一件事顯然也不是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還不太能理解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用行為告訴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圖源:pixabay
很多時候我們說著「不」,但其實並不知道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如果換一種方式,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而孩子是從哪裡學會說「不」的呢?顯然絕大部分是從家人身上學來的。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少說「不」,或許就能避免更多的權力之爭。
當你聽到「不要舉左手」的指令時,你會怎麼做?我想你可能會猶豫是不是要把右手舉起來,還是要做一些其他的動作?
因為指令的不清晰,其實你根本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同樣對於孩子來說,「不要扔積木」的指令也很難讓他搞清楚可以做什麼。如果換成「把積木輕輕地擺在地板上」,則是一個更明確的、可以操作的指令。
當你下一次想要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先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行為。去掉那個「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你想要的。
圖源:pixabay
很多父母都習慣不由自主地用「不」來回應孩子。但如果我們能多思考一下,「為什麼不可以呢?」,或許就會有不同的想法。
下雨天出去玩,為什麼就不可以呢?
或許媽媽會認為下雨容易淋溼,而淋溼又容易感冒,所以下雨天出去玩不是一個好選擇。
但這並非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同樣可以選擇給孩子穿上雨衣、雨鞋,讓孩子盡情享受跳水坑的樂趣。
只要做好一些防護措施,雨中的遊戲也會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和快樂。
當孩子嘗試一些危險的動作時(試圖摸插座或者爬上很高的桌子),及時將他帶離現場是最好的選擇。
無需太多否定的言語,只要堅定而平靜的行為就足以讓孩子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允許的。
而通常,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轉移。拿出一個新奇的玩具來吸引他,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之前試圖對於危險之地的探索。
如果你問寶寶晚上要不要吃麵條,他可能會非常明確的表示「不」。而如果詢問寶寶晚上是想吃麵條還是吃米飯,他可能就會樂顛顛的從中去選擇一個。
給孩子提供一點的選擇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能力。這也是避免權力之爭的好方法。
圖源:pixabay
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儘量只在必要的時候說「不」。
「不」這個詞,只有同和善而堅定的行為一起使用時才會有效。
在說「不能咬」的同時,可以輕輕用手罩住孩子的嘴; 在說「不能打」的時候,可以抓住孩子手阻止他大人的動作。
當然,在孩子真正理解什麼是「不」以前,我們需要教很多次。
在孩子理解插座不能碰以前,我們需要理解把他從插座邊抱開;
在孩子理解馬路很危險以前,我們需要阻止他在馬路上的遊戲,並要教會他正確的過馬路的方式;
在孩子學會用擁抱和輕撫表達喜歡之前,我們要用擁抱和輕撫來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喜歡……
理解「不」需要時間,在此之前父母所應該做的就是提供和善而堅定的管教,並且教會孩子與其發展想適應的界限。
圖源:pixabay
孩子說「不」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孩子需要學會說「不」。
說「不」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人生技能,代表著孩子能夠識別出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並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不太熟悉的親戚的輕吻或擁抱,面對陌生人的觸摸,當孩子覺得自己身體的界限被冒犯時,他應該學會說「不」。
孩子需要對自己身體的控制,這也是未來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的基礎(性教育應該從識別身體的界限開始)。
當他們長大以後,面對諸如菸草、酒精或其他危險的選擇,我們也自然希望他們能大聲說「不」。
同樣,在未來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也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技能。
圖源:pixabay
總是說「不」的孩子會讓父母感到備受挑戰。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是孩子發展之路上重要的一環。
幫助孩子建立能力感和適應能力,持續的教孩子如何去做,讓孩子懂得規則和界限,這是父母的責任。
養育孩子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勇氣,而養育活潑、好奇又精力充沛的學步期孩子,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育兒的路上,我們共勉。
我是小魚媽媽,註冊營養師,心理諮詢師。關注寶寶的健康發展,也關注成長環境的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