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立己易立人難,知人易自知難

2020-12-19 大道知行知行堂

立己易,立人難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漆雕開是孔子學生中專門研究歷史的,從《史記》上知道,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尚書》就是現在說的《書經》,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資料。他年紀比較大一點,只少孔子十一歲。漆雕是姓,名開,字子若。

這裡提到,孔子有一天對漆雕開說,你的學養已經可以為社會服務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開說,老師,謝了!對這件事,我沒有自信。這句話蘊含的修養很高,他是說你讓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夠替國家,為社會做得了什麼事嗎?我的學問夠嗎?你吩咐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出來為別人擔當大事這一點,我沒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孔子聽到他這樣的話,高興極了,因為在他的學生中,也有許多是急功好利的。

孔子周遊列國。自己儘管窮,儘管倒黴,但每個諸侯對於他的推薦,還是要買帳的。同時,孔子的學生在外面了不起的也很多,當軍事統帥的也有,當行政首長的也有,權位很高的也有。只是每一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在當時那樣少的人口——大約幾百萬人口,他就有三千弟子。

以今日人口比例來說,他該有多少學生?而且學生們對他都很忠實,他只要動一下,任何一個諸侯之國都可能會動搖,誰敢用他?但是他的學生一個個出來都吃香,因此有些孔門弟子,很可能也想走他們老師的路線。由少正卯的聚徒講學,拉走了孔子許多學生的例證,便可推想而知。但是漆雕開,聽到孔子叫他出來,他反而說對做官這件事沒有自信,由此可見他為學之誠,行道之篤,所以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知人易,自知難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這是一個大問題。既關係個人的修養(內聖),也關係到領導人的修養(外用)。「崇德」是個名詞,「辨惑」也是一個名詞。這兩個名詞的並用,是由《論語》開始的,後世成為儒家思想的專有名詞。

子張問怎樣叫「崇德」?怎樣叫「辨惑」?崇德是個人的修養,現在新的名詞是「心理衛生」,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偉大起來。換句話說,就是要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

「辨惑」這惑包括了兩方面,一是懷疑、一是糊塗。一般人的人生,一輩子多半是糊塗,沒有思考,沒有辨別的能力。即使有,也搞不清楚。說有經歷,經歷包括範圍太廣,如要相信經歷,就先要辨一辨什麼是經歷?就要思考。所以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見解。

子張提出這兩個問題問孔子,孔子的答覆說,使自己的人格升華,主要在心理修養。一為忠,一為信。「忠」的意義是直心直腸,心境很直,對人對事絕沒有歪曲。另一意義就是非常盡心,不論對自己或對別人,當國家大事也好,為個人私事也好,絕對盡我的心,盡我的力,乃至賠上自己的性命,都在所不惜。

譬如對於思想的信仰絕對忠實,也就是「忠」。「信」,我們解釋過了,就是自信、信人。對自己要有自信。對人能夠厚道,因此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個「言而有信」的關係。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見崇高,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忠」「信」。「徙義」是應該做的事就去做。「義」者宜也,合情合理應做的去做,就是徙義。

下面問題來了:譬如領導人對部下,或者丈夫對太太,都容易犯一個毛病。尤其是當領導人的,對張三非常喜愛欣賞,一步一步提拔上來,對他非常好,等到有一天恨他的時候,想辦法硬要把他殺掉。男女之間也有這種情形,在愛他的時候,他罵你都覺得對,還說打是親罵是愛,感到非常舒服。當不愛的時候,他對你好,你反而覺得厭惡,恨不得他死了才好。這就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愛之欲其生的事很多,漢文帝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皇帝,他也有偏愛。鄧通是侍候他、管理私事的,漢文帝很喜歡他。當時有一個叫許負的女人很會看相,她為鄧通看相,說鄧通將來要餓死。這句話傳給漢文帝聽到了,就把四川的銅山賜給鄧通,並準他鑄錢(自己印鈔票)。但鄧通最後還是餓死的。這就是漢文帝對鄧通愛之欲其生。

當愛的時候,什麼都是對的,人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尤其領導人要特別注意。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兩個絕對矛盾的心理,人們經常會有,這是人類最大的心理毛病。我們看這兩句書,匆匆一眼過去,文字上的意義很容易懂。但詳細研究起來,就大有問題。所以我們做人處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別人的蒙蔽並不難,最難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所以創任何事業,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以現在的話來說,不要受自己的蒙蔽,頭腦要絕對清楚,這就是「辨惑」。

譬如有人說「我客觀的說一句」,我說對不起,我們搞哲學的沒有這一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你這一句話就是主觀的,因為你說「我」,那有絕對的客觀?這就要自己有智慧才看清楚。這些地方,不管道德上的修養,行政上的領導,都要特別注意。「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最大的愚蠢。

下面這兩句話「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宋朝的大儒們研究,認為古代是竹簡,擺來擺去把位置擺錯了,應該擺在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因為這兩句話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們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不是富有,不過和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這裡不倫不類。

現在我們的看法,宋儒說擺錯了位置也對。假如說並沒有擺錯,也有道理。因為「富」不限於財物的富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是無形、無價的財富。所以「誠不以富,亦只以異」,等於說,雖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實是真正的富有,因為你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自己內心的安詳,這正是極富有的大業,不過,不同於財物的富有而已。

◎本文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儒學 知人難在未顯時
    「知人者智」這個話題,從老子開始說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可見知人是何等重要,又是多麼不易。那麼,從選拔人才的前提來看,怎樣才算知人呢?通俗地說,知人的要義就在於識貨與不識貨。直到文王即位,聽到卞和的哭訴,讓人剖開這塊石頭,才發現真是一塊美玉。這塊被稱為和氏璧的美玉,後來被炒到天價,以至於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可是,卞和的雙腳卻永遠也換不回來了。你看,識貨的遇上不識貨的,代價竟如此慘重!識玉難,知人更難,難在未顯時。古往今來的許多成功人士,在其脫穎而出、大顯身手之前,是很難一眼就能看出其才華的。
  • 學問最難是什麼?南懷瑾回答了2個字,充滿智慧,富有哲理!
    學問最難是什麼?什麼是學問?學問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等。那麼學習和詢問最難的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即便不去讀南懷瑾的語錄,也能回答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過很難回答出2個字。比如說學習最難的莫過於遇到了一些難懂的冷門知識,這些知識,自己學起來難,詢問別人,請教別人,也難。因為別人也不是很懂。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 《增廣賢文》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當今社會有些人前面做一手背後做一手,表面上看來問挺好的,其實一直在背後不知怎麼害你,說你的壞話,人模人樣。我就遇見一個答這樣的人在我身邊,在我和好朋友之間相互回挑撥。讓我們之間產生誤會,當我和朋友開誠布公談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他一直在我們身邊說答我們彼此的壞話。想想這樣的人真讓人氣憤。
  • 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嘉賓,以及對方辯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
  • 做人難,為人更難;人難做,更難做人
    活著的時候,遇見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成了友,有的人結成伴,還有的人擦肩而過,毫不相干。>世態炎涼,玩的起繼續,玩不起出局;人心難測,知人知面難知心,掏心掏肺難握情。做人難,為人更難;人難做,更難做人。做人說易也不易,難稱千人心,難調眾人口,做人說難也不難,修一顆良心,做一個好人。
  • 晚年南懷瑾,初建太湖學堂,「秘密」為自己人授課,意在何為
    ② 放空自己,方能解惑記得南老師在自己進行授課的時候,總是會不斷提醒自己的學生,要反覆去看他之前講過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但是每回提到這個內容的時候,能夠回答出南懷瑾老師問題的人是少之又少,而老師又特別的生氣。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的一生不僅擁有傳奇的際遇,更是浸潤了無數的哲理,所述之言無不引人深思。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雖生性樂觀豁達,但面對跌宕的人生際遇仍不免感慨萬千。蘇軾曾在二十歲時便被歐陽修稱讚:"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 易立競VS許知遠:他們是這個時代,給你當頭棒喝的人
    讓她為大眾所知,是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幕後訪談節目《定義》,節目中對伊能靜的訪談:面對易立競的採訪,伊能靜「好為人師」的毛病上線,話多到收都收不住,聊著聊著就跑偏了,被網友罵慘。而另一種聲音也出現了,「易立競咄咄逼人」「易立競太挑釁了「「易立競給藝人挖坑」……《乘風破浪》裡的姐姐們一一挨刀,幾期節目看下來我都覺得氣氛緊張,場面尷尬,更是佩服娛樂明星的人前素養~比如說,問到「像驕傲的孔雀一樣」的寧靜,「你覺得自己在幾線?」
  •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在學生生涯中,曾經參加辯論賽,賽前,兩隊需要抽辯論觀點,一為「知易行難」,另一為「知難行易」。
  • 佛教:學佛的人最大的難題,此心難「定」
    佛經三藏十二部,談空說有,最終的目的是要我們開佛知見,悟入佛的境界,回到我們生命的最初,回到我們生命的本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真修實證,是從我們的一心一念開始的,金剛經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見佛祖住世之時,人們最難降服的就是這一顆心,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這一顆心最難安頓。
  • 易建聯受傷,易立發文道歉!阿聯的回覆讓人感動,丁彥雨航真幽默
    昨天CBA第六輪的比賽中,江蘇VS廣東,出現讓球迷揪心的一幕,易建聯突破過程中踩到易立的腳,導致扭傷。從畫面來看,阿聯的腳踝扭成90度,看起來十分恐怖,受傷後,阿聯痛苦倒地,讓無數球迷跟著心痛。此後,阿聯返回更衣室,沒有回到賽場。
  • 古語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難測,有道理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俗話說得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就像虎的外形好畫虎骨難畫一樣,人的外表好認,人心卻難了解。人,從誕生那一天起,就一直是過著群居的生活,而一群人,總是免不了會發生各種交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難免就有小人。與小人相處,稍不謹慎,會吃大虧。所以學會分辨小人,非常重要。
  • 南懷瑾:佛法最難之處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生命是永恆的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
  •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    《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知易行難"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裡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      當今社會,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的認知水平大大提升,但是道德行為卻是日益墮落,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 孫中山與「知難行易」
    在講話中,孫中山又重申「知難行易」與舊學說「知易行難」的對立,二者間'知難行易'乃為真理",並指出舊學說流弊對國人的影響。同年,孫中山撰寫《孫文學說》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說。 全篇除自序外,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以飲食為證」、第二章「以用錢為證」、第三章「以作文為證」、第四章「以七事為證」、第五章「知行總論」、第六章「能知必能行」、第七章「不知亦能行」、第八章「有志竟成」。孫中山以大量的科學史實、革命鬥爭的實際活動以及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反覆論證了人的認識過程是行先知後,這是孫中山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點,也是其知難行易學說的基礎。
  • 南懷瑾:這種人的命,往往很悲慘,牢記這三句話,改善它
    我突然想起了前些年我翻看了南懷瑾大師的書籍,書中就提到了跟母親同樣的問題,當時南懷瑾是這樣分析的:脾氣倔強、越硬的人,命一定很悲慘!牢記這三句話,就能去改善自己的苦命。【一】 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樣的柔軟南懷瑾分析:脾氣倔強、越硬的人,命一定很悲慘,越是較勁的人命越不好。
  • 人到中年,好累,好難
    「人到中年,才明白活著有多不易。苦而不能說,你得憋著;累而不能歇,你得扛著;哭而不能露,你得藏著;痛而不能言,你得忍著。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負重前行。」在身心疲憊不堪時,瞬間領悟:人生,好累,好難。01.人到中年,累的是身體,難的是生活請別說,人到中年收穫滿滿,因為絕大多數人,一如既往為生活而奔波,而疲憊,收穫的只是一份心的成熟,兩手依然空空如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如五指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一千個無知相加,不等於一點點的有知。我們要看追捧南懷瑾的是些什麼人,有沒有碩學之輩?有沒有研究、踐行傳統文化的學者?孔子早就指出,大眾的評判作不得數,賢士善人的評價才真正有價值。那些在性情和智識上雙重懶惰的人,他們的人數再眾,也只是一時的趨向,就像流行病發作,改變不了文化發展的路向。
  • 南懷瑾老師: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自發功的原理)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關注並轉發就有機會獲得價值880元的南懷瑾全集正版實體書有些人打坐時,身子會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因為身體裡頭有問題,氣在動,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搖動起來,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開始煉,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開始,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