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 知人難在未顯時

2020-12-11 弘壹文化

「知人者智」這個話題,從老子開始說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可見知人是何等重要,又是多麼不易。那麼,從選拔人才的前提來看,怎樣才算知人呢?通俗地說,知人的要義就在於識貨與不識貨。

譬如剖琢之後的美玉,任誰都能識得,可裹在石中的璞玉識別起來就難了。設若沒有由表及裡的穿透眼光,是無法辨識哪是頑石哪是璞玉的。荊山那個地方出寶玉,但不是人人可得,因為這寶玉在未剖琢之前,外表與頑石無二,人稱璞玉。楚國的玉匠卞和得到一塊璞玉,可厲王和武王都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兩隻腳給砍掉了。直到文王即位,聽到卞和的哭訴,讓人剖開這塊石頭,才發現真是一塊美玉。這塊被稱為和氏璧的美玉,後來被炒到天價,以至於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可是,卞和的雙腳卻永遠也換不回來了。你看,識貨的遇上不識貨的,代價竟如此慘重!

識玉難,知人更難,難在未顯時。古往今來的許多成功人士,在其脫穎而出、大顯身手之前,是很難一眼就能看出其才華的。「故明哲之相士,聽之於未聞,察之於未形,而鑑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北齊文學家劉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發現人才於未顯之時,才能稱得上知人之智;如若發現人才於功成名就之後,那與聽到雷霆以為聰、看見日月以為明,又有什麼兩樣呢?想當年,堯之知舜,文王之知呂望,蕭何之知韓信,文種之知範蠡,都是識荊於草莽之中,察人於卑微之時,擢才於未遇之際。

大家都知道,文種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和範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楚平王時,文種為宛縣縣令。聽說三戶裡鄉下有個叫範蠡的人,出身貧寒,性格獨特,行為古怪,隱約感到這是個人才,就派屬下前往拜訪。範蠡當時不過二十歲,正處在青春叛逆期,雖然滿腹經綸,卻與世人格格不入,也不為時人所識。屬下回來報告說,範蠡是個瘋子,三戶裡的人都這麼說。文種笑著說,我聽說肚裡有貨的人內秀外拙,往往會被譏諷為狂人,這不是你們這些人所能理解的。然後,文種就駕車去見範蠡。範蠡呢,避而不見也就罷了,還搞惡作劇:蹲在狗洞裡學狗叫。屬下擔心文種尷尬,就讓人拿衣服來遮擋。私下不免嘀咕:我說是瘋子吧你還不信?這不是明擺著戲弄人嗎!文種說不必遮擋,遂下車來拜,範蠡也不還禮。次日,範蠡估計文種還會再來,就借來哥哥的衣帽換上,準備鄭重地會會這位縣令。過了一會兒,文種果然來訪。於是乎,這兩位後來叱吒吳越風雲的人物扺掌而談,不僅談得來,談得歡,而且談得十分投機,以至於旁觀者都豎起耳朵來聽。

俗話說,「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好東西未必都有好皮囊。歷史上,像文種發現範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共同點都是慧眼獨具,「不待成功而知之」。在這些被發現對象尚未發跡之時,就能看出他們的潛質,是需要一定眼光的,不僅需要深邃的洞察力,而且需要超前的鑑別力。飛龍在天,誰都看得見;潛龍在水,能知其大用的人就不多了。事業的成功,不能只著眼於現在時,還要綢繆於將來時。因此,我們既要任用那些脫穎而出的成熟型人才,更要敢用那些具有潛質的未來型人才。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繼往開來,持續發展。【明德、踐行、感恩】

編輯【白雲燕】

相關焦點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當代新儒學」。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
  • 氤氳一氣似初春:中國儒學的緘默維度
    由「體知」的本義可以衍生出豐富的廣義,在此略作展開,試看「移」、「入」、「覺」三義:體知之「移」,如「居移氣,養移體」(《孟子·盡心上》),「移」,遷移,改變,類似薰染之意。通過道德功夫的涵養,「體知」表現為個人身體的改變,由此產生的氣象亦可為外人所知。體知之「人」,據《中庸》:「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入」,透人,滲入,進而成為一體。
  • 儒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3,孔子的學說是一種發散式的哲學,對於一些核心概念諸如仁,忠,都沒有機械給出界定,從而更顯廣博與淵邈,更易激發思想,絕非後世不孝子孫所說的禁錮思想。是以不學《春秋》,無以主斷----董仲舒儒學的缺點----1,見效慢,時間周期長2,進取不足,守成有餘3,否世難生存
  • 讀儒學要典《論語》隻言片語品鑑以文化人
    儒學要典《論語》二十篇語錄體文字,僅僅一萬五千餘字,歷經了華夏近兩千五百餘年,甚至惠及迄今歷朝歷代世界各地遊學之士,其以文化人的文化內核是經過千磨萬難屹立的豐碑。孔子弟子撰集論纂《論語》自當是由心而發的認同,亦有考證史實的記載之意。其文化內核就是以文化人。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而中文版則一直未在國內刊出。現因國內儒學論辯的需要,將中文版授權澎湃新聞在國內首度刊出,以了一場學術公案也。唯因本文太長,乃分為四個部分陸續刊出。正因為如此,孔子才認為「上智下愚不移」,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認為「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孟子才認為「物之不齊物之情」,只有「勞心者」能「知天」因而只有「勞心者」才有資格統治不能「知天」的「勞力者」;而董子乾脆直言「民者暝也」,即指出民乃不知「天道」的蒙昧存在而不明義理,必須接受聖人的教化與統治。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還有一些人提宗教性的儒學,或者儒學宗教化、儒教化,所謂「公民宗教」等等這樣一些觀念也有人提。另外,就是儒學的生活化,我們知道中國社科院的趙法生老師在山東做鄉村儒學,就是希望把儒學回歸到原來生活樣態,但是不是原來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樣態?我們可以做歷史學的描述和考證。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尹氏對「學」與「知」的主體予以分疏:學在自身而知屬旁人,其理據在於為學不假外求,「古之學者為己」(《論語·憲問》)。
  • 儒學的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概念,為什麼經久不衰?
    本文系作者如若錯過便願他安好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儒學的格致、正誠、修養、治平,注重當事人的德行,後世稱作「五德」。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金、木、水、火、土,而不是指人的品德。先秦儒學的著述中雖然十分講究人的品德修為,但卻並無五德之說。
  • 王陽明與儒學革新
    尹敏志據錢德洪、王汝中所編的《王陽明年譜》記載,在他們的老師十一歲時,便早已流露出異於常人的志向。當時還在餘姚讀私塾的王陽明,有一天這麼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惟讀書登第耳。」但少年王陽明對這個答案似乎並不滿意,他沉思一會,說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近年來,儒學和儒家文化受到了關注,學界乃至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儒學熱。這裡,筆者對有關儒學和儒家文化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辨析。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關於儒學復興問題,如果在20年前的中國,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是一種實用的本能行為哲學。儒學通過不斷強調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比如敬畏家庭、謙恭待人、珍視友誼、羞恥之心、重視教育等等,使其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裡保持了持續的影響力。這對當下的世界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1978年,我開始在夏威夷大學工作,那個時候,我們學中國哲學的,包括我的學生們要找一個合適的工作非常難。
  • 王陽明:儒學的文化,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通權達變
    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矩在。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學生就問:一個人要怎麼做,才算是做到真正的執中,這就是學生的困惑,然後王陽明回答就說:所謂的中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理,天理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你抓住不放的東西,而是一個隨著具體條件不斷變化的原則,必須要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 生活儒學 | 人要有愛心,也要有愛力
    那麼,最早提出這個警告的,就是《論語》第一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因為「學而時習之」,是我該盡的;「有朋自遠方來」,是別人感應到的。你「學而時習之」,更用功,發出來的訊息、光輝就會感召更多的人來與你為友。但如果在某種狀況中沒人來?不要失望,不要遺憾;人不知,沒有任何的不愉快,這才是你的本心沒有流失,動機沒有變質。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但是,把道德教化的作用誇大,使中國重人治而輕法治,將很容易使政治道德化而美化政治統治,又容易使道德政治化而使道德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總的說來,對當今的社會來說政統的儒學存在著較多的問題。第二,道統的儒學。
  • 畫家要四知:知天,知地,知人,知時
    當水果還沒有成熟時,儘管給太陽曬,用火烤,甚至塗上顏色,其實仍是生的。學習亦如此,應該老老實實。由生到熟是個必然過程。不學則已,愈學愈難,知難就能提高,因有追求才覺難,覺易乃落後之兆。畫中必帶生(生就是追有求),不宜過熟。從生到熟,又從熟到生,是一個鑽研提高的過程。若全熟則會變成庸(即爛熟)。「熟中帶生」,說的是對自己不滿足而追求著新的東西。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就是面對現代性,儒學如何發展的問題。回溯儒學發展的歷史,相比於先秦儒學,西漢儒學以象數為主的宇宙論和政治哲學並沒有彰顯儒學深層次的宇宙根源。宋明儒學(二程、朱子)強調人的內在心性結構,強調理氣二元的發展,強調人的價值方向不應排除儒學深化與環境倫理的關係,建立人的生命倫理和環境生命倫理的關係。在這點上,王夫之有很多發揮。但不能把儒學看成只是良知的發用,而不是理性的建構而用來改善人生。
  • 張世英:儒學的弊端
    大家都知道,新文化運動所批判的「舊學」是儒學,所以很顯然,所謂「復興舊學」就是復興儒學。於是「有人認為儒學是救國的唯一良方,中國文化的復興乃至世界文化的復興都要靠儒學」。丁偉志在談話中明確反對復興儒學,認為「這種見解顯然是與文化現代化的潮流,與中國文化前進的方向背道而馳的。儒學裡沒有政治上的民主觀念,沒有經濟上的發展生產的內容」。
  • 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儒學最重德行。所以「三月不違仁」的顏回,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泰山學者梁濤,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山東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黃玉順,清華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任劍濤,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郭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主任趙法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室主任趙廣明,以及來自各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儒學、哲學和政治學知名學者、儒學愛好者和新聞媒體等,共50餘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儒學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批判儒學?
    儒學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的,是為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所服務的。它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所革新確實不假,然而,一來,他們只是在原來的儒學上進行修補,從未整體上推翻儒學,從未摒棄上述的糟粕;二來,他們從未佔據主流,反而被主流認為是歪理邪說。最後要說一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儒家思想,而是要一棒子打死支持所有儒家思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