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2020-12-19 騰訊網

卜商,字子夏,南陽溫邑人,因擅長《詩》、《書》、《禮》、《樂》,文學造詣深厚,而得到孔子的青睞。他是孔門十哲之一,又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門十哲都是孔子學生中最優秀的人,包括大家熟悉的顏回、子貢、冉有、子路等等。他們品格高尚,各有所長。其中,顏回以德行居於首位,而子夏則以長於文學居於十哲之末。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儒學最重德行。所以「三月不違仁」的顏回,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那麼,對於文學見長的子夏,孔子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師是指子張,其為人清流不媚俗,非常重視德行修養。他曾經把孔子說的「言忠信、行篤敬」恭敬地記在衣帶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因其修行方式有點與眾不同,所以孔子認為子張的修行沒有掌握好「度」,是偏離了中庸之道的,便是過猶不及。

而子夏則相反,孔子認為他在悟道和修行上還欠火候,即是不及。雖是回答子貢的提問,可能也有鞭策的意味,但依據孔子對學生的了解,一針見血,也許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手段。到底是什麼地方,讓孔子覺得子夏德行不足呢?

「敲打」一:子夏才思敏捷,又擅長詩、書,但是孔子認為,從學道的高度來看,文學也只是學道的敲門磚,如果執著於文學,為學而學,將會本末倒置。所以他「敲打」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儒就是要有大格局,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小人儒」限於個人層次,孔子提醒子夏不要成為沒有大格局、只顧自己修身養性的人。潛臺詞是,子夏有隻顧埋頭於眼前的修行的傾向,而欠高遠的格局。

對於求道,孔子說的很少,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以這樣理解:其一,明心見性,每個人對道的體悟是與修行功力息息相關的,所以不便說;其二,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如果德行尚未達到一定高度,怎能異想天開,想要通達於道?所以不願說。雖然道的高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子夏明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可以藉助學習漸漸接近君子儒的高度。

不過,孔子也曾毫不保留地對子夏的好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潔白的紙上畫的畫真美啊,這是為什麼?」孔子回答:「先有白紙,才有美畫。」

子夏由詩經的詩句便領悟到「復禮」其實有相同的道理,仁德之心才是復禮的基礎。他舉一反三,由詩發散到學禮,「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儒家把禮、義的思想與詩、樂完美結合的教育理念。因此,孔子很滿意子夏的勤思。

這歸功於子夏從孔子繼承到的修行養德之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他研究文學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成了他以後能把儒家思想擴展、深耕的法門。

「敲打」二: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是孔夫子對子夏的又一次「敲打」,因為子夏有功利心,急於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孔子擔心他會偏離從政的根本之道,「居之無倦,行之為忠」,為官者心要始終公正無倦,才可能在政治上達道,而不會為蠅頭小利所迷惑。

張居正評價道:「子之為政,必須志量廣大,不可見些小利事功便以為得。何也?蓋政以能通達為貴,然必須漸而後可以達也。若欲速,則求治太急而無次第,欲其通達,反不能達矣,此所以不可欲速也。若見小利,則其心已足而無遠圖。所得者小,而所失者大矣。此所以不可見小利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實際上,以德行為重、無欲速、無見小利的儒家學者,想要在當時的官場上周旋,並有所建樹,幾乎是不可能的。從孔子周遊列國十幾年,而無能用之者,可見一斑。或許當時的子夏也感覺到了這一點,才會有意志動搖退而求小利的想法。

孔子過世後,子夏毅然決定放棄從政,重新規劃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他之所以踏上教育之路的原因,我能感同身受,與其為改變現有黑暗的官場,碰得頭破血流,還不如專心把未來從政者的思想匡正,這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他轉而投奔魏國,開始自己漫長的教授儒學的職業生涯,想不到從此開始了他輝煌的教育事業。那麼,他對儒學教育是如何身體力行的呢?

一、以為師代替為官,創立了「西河」學派。

那時正當魏文侯執政,這位有名的禮賢下士的一代名君,拜子夏為師,並任用了李悝、翟璜為相,內修外治,使魏國成為中原霸主。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這是子夏的主張,「信」為立身、立國之本,作為統治者,必先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使百姓心甘情願為其所用。作為官員,也是同樣,必先取得統治者的信任,才能上通下達,陳述的意見才能被接受,而不會被誤解為誹謗。這些理念對魏文侯治天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當時魏文侯與大臣之間互相信任,政治生態環境很自由,從一件小事我們可以窺之一二: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我何如主?」群臣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資治通鑑·周紀》

由上述可見,任座毫不避諱,仗義執言,文侯卻以為上客,君上最終聽從了臣子翟璜的建議,可見彼此互相信任。能有這樣的臣子,是文侯的幸運,反過來也正是因為君王有仁德之心所致。所以,像魏文侯這樣的國君能得民心是可以想見的。

子夏在魏國,除了盡力做魏文侯的老師,還收受了三百多個學生,將自己一生所研究的詩、書、禮、樂的所思所感,盡心傳授,並積極推行儒家的治國方法,創立了「西河」學派。在西河區域,人們甚至只知子夏,不知有孔子,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居於西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嫠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史記·儒林列傳》

二、現在大家熟悉的「章句」,正是子夏在教育過程中,發明的一種對儒學經典的解釋與提煉方法。通過對詩、書、禮、樂進行注釋,使儒家思想得以有更為深遠的傳承。

漢代的徐防說:「經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孔子帶領弟子們修訂了詩、書、禮、樂,使儒家思想明確了框架和範圍,而子夏則對這些內容進行了深度挖掘,不僅令後代學者更易消化,而且使傳統的儒家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落地生根。

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子夏是深得孔子真傳的弟子之一。子夏不僅熟讀儒學經典,而且像孔子一樣仕途不順後,選擇了教育、講學。他的學生中不乏傑出人才,李悝是戰國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吳起更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影響力就隨著學生們的傳承,不斷放大,這一點是不是也很像孔子?

相關焦點

  • 子夏和文水的故事!
    ,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之一,擅長文學,才氣過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歲,春秋末晉國溫人。子夏的一生,除短期從政、為父母守喪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學思想的學習和傳授之上。《論語》中記述了子夏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    文水曾是子夏講學的地方。
  • 王世豪:身體力行詮釋身殘志堅,心懷感恩踐行寸草春暉
    ☝點擊觀看《王世豪:身體力行詮釋身殘志堅,心懷感恩踐行寸草春暉》「努力進取,不向命運屈服。」這是濟南市章丘區特殊教育學校八年級1班學生王世豪的座右銘。勤懇好學的他參加了跆拳道輔導班,每周末都去武術培訓班學習,掛在王世豪嘴邊一句話就是要好好鍛鍊身體,學好本領,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庭重擔。他勤快、懂事,因為母親也有較輕的智力殘疾,父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只跟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在他眼裡,他就是家裡的男子漢,主動承擔起家裡的家務,有時候還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好讓在外的父親放心家中的一切。
  • 王世豪:身體力行詮釋身殘志堅,心懷感恩踐行寸草春暉
    王世豪:身體力行詮釋身殘志堅勤懇好學的他參加了跆拳道輔導班,每周末都去武術培訓班學習,掛在王世豪嘴邊一句話就是要好好鍛鍊身體,學好本領,幫爸爸媽媽分擔家庭重擔。他勤快、懂事,因為母親也有較輕的智力殘疾,父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只跟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在他眼裡,他就是家裡的男子漢,主動承擔起家裡的家務,有時候還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好讓在外的父親放心家中的一切。
  • 你知道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嗎
    顏路顏回、曾點曾子均是父子兩個都拜在夫子門下,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其先祖為春秋時期鄫國國君,鄫國滅國以後遷往魯國。曾子比夫子小46歲,在曾子16歲的時候(夫子62歲),受父親曾點的命令,拜夫子為師,之後追隨夫子11年,直至夫子去世。
  • 《論語》中的子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在孔門弟子中,與子遊並列為「文學」科。子夏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相對比較高,後世治「五經」的人,往往稱他們的學說得之於子夏的傳授。相傳《毛詩序》即為子夏所作,《春秋》之公羊、穀梁二家,也為子夏所傳,據說他還著有《易傳》。這些說法雖未必可信,但也反映了後人對他的推崇。
  •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在教育上劃開了時代的分水嶺,讓學習不再是貴族的特權。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 中國古代教育探秘:元代國子學校長多是教育家
    元帝國是蒙古民族建立的政權,重視儒學的同時,更要維繫本族的蒙古學,所以元世祖下令在京城設立了蒙古國子學;再者,蒙古帝國降服了西域眾多王國,一些西域人在元朝擔任了重要官職,在這些人的一再倡議下,元朝又設立了回回國子學。今天,咱們所講內容,不涉及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我們知道,國子學最高領導國子祭酒,通常由在學術界德高望重的著名文士擔任,作為管理者,這些文士大儒會否直接參與教學呢?
  • 【春秋】儒學三色說---高述群
    由此追溯,整個帝制時代的儒學,即從秦漢至明清的儒學,則可稱之為「黃色儒學」。帝制時代的儒學之所以用「黃色」指代,是因為自隋唐之後,「黃色」即被欽定為專制皇權的專用顏色,成為中國封建帝國專制皇權的代表與象徵。用黃色標註帝制儒學甚為貼切:一者可詮釋儒學為帝制所利用的基本特徵;二者可詮釋儒學為帝制所壓抑所扭曲的歷史特徵。這樣,帝制之前的儒學,即先秦時期的儒學,則可統稱為「原色儒學」。
  • 新儒學的開山者——梁漱溟
    學術地位及其影響梁漱溟的一生,是不斷思考和尋求的一生,也是不斷行動和墨礪的一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他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中,將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首創了「新儒學」思想體系,奠定了「新儒學」開山鼻祖的地位與功績。1984年,北大成立中國文化書院,梁漱溟任院務委員會主席。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還有一些人提宗教性的儒學,或者儒學宗教化、儒教化,所謂「公民宗教」等等這樣一些觀念也有人提。另外,就是儒學的生活化,我們知道中國社科院的趙法生老師在山東做鄉村儒學,就是希望把儒學回歸到原來生活樣態,但是不是原來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樣態?我們可以做歷史學的描述和考證。
  •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契
    舜為什麼賜契「子」字為姓而不賜其他的字為姓呢?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玄鳥生商」的緣故:玄鳥是燕子,賜契為「子」姓就是燕子的子。其實,「玄鳥生商」的典故源自《詩經·商頌》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而《詩經·商頌》產生的年代最早不過商朝,還有的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因此,舜帝是無法根據在他之後上千年才有的典故賜契「子」姓的。「子」是古代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點上方藍字加入作者:湯一介,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在今天全球化、現代化的時代,怎樣看儒學,我認為也許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儒學,一是政統的儒學,二是道統的儒學,三是學統的儒學。第一,政統的儒學。儒學曾長期與中國歷代政治結合,它的「三綱六紀」無疑對專制統治起過重要作用。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但是,儘管儒學中存在著某些局部性、具體性、零散性、過時性的錯漏,但這些錯漏並不影響儒學的根本性質或者說基本思想,因而並不影響儒學在中國社會中所佔有的正統性、系統性、整全性與支配性的地位,否則儒學就改變了性質而不再是儒學了。從儒學漫長的歷史來看,儒學內部與外部的質疑與批評並未改變儒學的根本性質與基本思想,因而也不會因為儒學中存在著某些局部零散的錯漏而阻礙儒學的全盤推廣。
  • 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中國古代教育源遠流長,湧現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悠久的教育文化傳統培育了眾多的教育家,而這些教育家的教育生涯和思想又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並成為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寶貴財富。
  • 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舉行
    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舉行 2019-04-李欣 攝   中新網山東曲阜4月3日電 (記者 李欣)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4月3日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的儒學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約300人與會,共同探討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新時代社會和諧進步。  本次高峰論壇由山東省中華文化促進協會、曲阜市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主辦。
  • [迎接世界儒學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
    作為此次儒學大會的主承辦單位,山東大學歷來重視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研究,乘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東風,藉助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依託「文史見長」的文史哲研究深厚根基,以儒學高等研究院和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等為平臺,不斷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匯聚眾多儒學研究知名學者力量,在儒學文獻整理、儒家思想理論研究、儒學推廣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山東大學成為儒學研究的重鎮。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 避風、避溼、養肝……春末夏初的中醫養生
    山東還是孔孟儒學的發源地,仿佛冥冥之中註定,中醫藥和儒學的哲學思維在這裡就有必然的融合。儒學在禮、德、仁的思維框架下,延伸出了助人君順陰陽,不偏頗,不極端的中庸之道行事方法。這與中醫養生的順天應地辨證施治不謀而合。
  • 學者姚中秋: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學者姚中秋來深講儒學: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3月25日上午,由深圳特區文化研究所和深圳市儒學文化研究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弘道書院院長、著名學者姚中秋主講的「儒學復興與當代世界」學術沙龍在深圳社科院學術交流廳舉行。
  • 門下七十二賢的孔子,為什麼不是一個好的教育家?
    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聖人。但恐怕,教育家才是那個真實的孔丘畢生所踐行的事情。 然而他是一個教育家,卻並不是好的教育家。因為好的教育家,能夠教出比自己更好的人。也許是老師太過偉岸,終儒學至今,不說超過孔子,連接近孔子的都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