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學的開山者——梁漱溟

2021-03-01 孔子學堂

梁漱溟(1893—1988),當代中國卓越的思想家,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學的開山者,鄉村建設運動的偉大實踐者,影響中國至深至遠的愛國民主人士。

學術地位及其影響

梁漱溟的一生,是不斷思考和尋求的一生,也是不斷行動和墨礪的一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他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中,將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首創了「新儒學」思想體系,奠定了「新儒學」開山鼻祖的地位與功績。

1984年,北大成立中國文化書院,梁漱溟任院務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31日,中國文化書院在京召開「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梁漱溟先生95壽辰並從教70周年。1988年6月,梁漱溟住院期間,接受臺灣記者的採訪,臨終囑託:「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要順應時代潮流」。足見除此之外,世間萬事不足以動其心。他一生並不失望,沒有遺憾,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弘揚儒學

梁漱溟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先驅,為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型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背景下,他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獨樹一幟,既批判「現代化就等於西化」,又拒絕「死守國粹」,通過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路向」的比較,為傳承與維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科學闡述和明確定位,宣稱「世界未來文化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主張在堅守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鄉村建設的貢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列強瘋狂侵掠,國內軍閥連年混戰,加之頻仍發生的自然災害,中國廣大農村急劇破產。一時間,一批批有識之士紛紛從城市走到鄉村,掀起了「救濟農村」「建設農村」的自救熱潮,史稱「鄉村建設運動」。最具代表性的當屬1931—1937年間梁漱溟在山東鄒平主持的鄉村建設運動。

梁漱溟認為,中國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形態,必須從農村開始,以教育入手,通過恢復「法制禮俗」來鞏固社會秩序,用儒家文化精義來塑造「新農民」,並「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達到復興農村、振興農業、引發工業。1924年,梁漱溟懷著解決「中國問題」、建設美好未來的人生志向,毅然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辭去北大教職,帶領大批知識分子來到農村,進行社會改造的偉大實驗。

中外名人心目中的梁漱溟

毛澤東:1975年10月16日,在《學部老知識分子出席國慶招待會的反映》簡報上批示:「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上學錯誤思想。可惜未請周揚、梁漱溟」。

周恩來: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上有感而發,深情地對大家說:「可惜少了梁漱溟」。

牟宗三(現代新儒家代表):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從性情、智慧、個人人格各方面來講,在這種時代,要找這種人,已經不太容易了。他的議論不管是對是錯,都有真知灼見。他和一般社會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適之、梁任公等「時代名流」,沒有一個超過他的。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惟上、惟書、惟經、惟典?為此舞文弄墨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束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我認識到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張梅穎(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像梁漱溟先生,在李、聞(李公僕、聞一多)犧牲後,他公開說我隨時準備接受這樣的子彈。即使在全國性的多次批判中,也能堅持真理,堅持獨立思考問題。多黨合作能夠接受各種歷史考驗,除了共同的政治主張,民盟前輩的道德文章、人格魅力所產生的感召力、親和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羨林(著名學者、教育家):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我佩服的就是敢頂,敢頂就是中國的士。中國的士,是任何語言都翻譯不了的。

馮友蘭(著名哲學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對於皇帝敢於犯顏直諫,不怕貶官,不怕充軍,也不怕廷杖,認為該怎麼說就怎麼說,這是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美德。梁先生繼承了這種美德。

張岱年(著名哲學家、北大教授):梁先生是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有深刻理解的淵博思想家。梁先生是為民族自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積極奮鬥的愛國思想家。梁先生更是一個特立獨行、堅持獨立思考的嚴肅思想家。

湯一介(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大哲學教授):像梁漱溟、陳寅恪這樣的知識分子在我們國家太少了,這應是國家、民族的不幸。

林毓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

馬歇爾(國共和談中,美國代表):「李聞慘案」發生後,梁漱溟挺身而出,對國民黨反動行為強烈譴責。作為民盟代表,他與其他民主人士一道,長期奔走斡旋於上層與各界之間,致力爭取國內和平。馬歇爾對梁先生特別敬重,曾經不止一次當面讚譽梁先生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泰戈爾(印度詩人):1924年夏,印度詩人泰戈爾遊歷中國,徐志摩約梁漱溟一起會晤泰戈爾。泰戈爾談及《論語》好像一部法典,「卻因此離人類生命的深處,離精神寄託的真諦遠了」。梁漱溟引用《論語》中「吾十有五志於學」、「鄉愿,德之賊也」兩則說明:儒家思想並不僅僅是倫理綱常,而是飽含了真精神、真態度。泰戈爾豁然開朗,高興地說:「我對儒家所知粗淺,聆聽梁先生這樣當面解說儒家的道理,是第一次,使我心裡明白了許多」。

艾凱(美國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最後的儒家》作者):我覺得他是20世紀最好的儒家代表人物。再過100年,梁先生仍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是因為他表裡如一的人格。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體現對儒家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 — — 分享到朋友圈 — — —


—— 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

中國孔子基金會主管主辦

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承辦

微信搜索」 kzxtdy「關注

相關焦點

  • 一代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探討東西方文化本質
    學人Scholar梁漱溟先生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是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亦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改造運動者。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著名學者張中行曾這樣形容梁漱溟先生:「有悲天憫人之懷,一也。
  • 宋志明:現代新儒學的可能走向
    於是,從新式知識分子的群體中,湧現出第一代現代新儒家,他們就是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等人。繼他們之後,又出現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等港臺新儒家。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思想界關注的焦點已由傳統社會形態的「破壞」轉向現代社會形態的「建設」。在辛亥革命以前,先進中國人關注的焦點是傳統社會形態的「破壞」,致力於推翻清王朝的鬥爭。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任劍濤教授在會上做題為《為「現代」儒學定位:「現代」新儒學的價值取向與學理貢獻》的發言,他在發言中指出現代新儒學要應對的問題就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之際,如何讓儒學的延續具有現代特徵,這是現代新儒學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問題。關於儒學的現代性的問題,大致有三種立場。第一種立場是反現代的。第二種立場是反現代新儒學的「現代」新儒學,認為現代新儒學的觀點還是不夠現代化。
  • 那年今日 中國最後一位儒家梁漱溟逝世:為何他總是「特立獨行」?
    他講論中西文化,開創「新儒學」;他致力鄉村建設,開展憲政實踐;他發起民主同盟,力促國共聯合抗敵、和平建國;他敢於為民請命,犯顏進諫,向毛主席討要「雅量」;他面對批鬥不改初衷,放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且看「最後的儒家」梁漱溟先生的狷狂、擔當和傲然風骨。梁漱溟說:「前人云:『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語帶狂妄,卻是他對中國命運的痴心觀照。
  • 梁漱溟辭世30周年: 「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
    生逢亂世,要保持心志清明並非易事,梁漱溟認為,除了自覺反省,「唯一的方法就是親師取友」。年僅24歲,他便以中學文憑入北大執教,身邊很快聚攏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張難先等師友,他們一起談論儒學、佛學,關心人生和社會問題,因共同的志趣而成終生的朋友。他與胡適、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旗手,雖主張不盡相同,但亦保持友好的交往。
  • 顏炳罡:2014年新儒學主流傾向顯現
    中國新儒學思潮的主流傾向在2014年已經顯現,這就是由學術殿堂走向民間社會,由理論言說轉化為行為實踐,由少數知識分子研究對象轉化為大眾的生活嚮導,開啟了儒學大眾化、草根化、生活化、實踐化的大幕。新儒家2014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也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創會30周年、國際儒學聯合會成立20周年。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當代新儒學」。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
  • 杜維明:儒學不是我的信仰
    杜維明:高等研究院這個模式最初發源於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在美國盛行。最有名的就是普林斯頓的Advanced Institue,其中最有名的是它的物理,愛因斯坦他們都是那裡的。它目的不在教書,提倡做高端學術研究,直接說來就是不斷開拓新的學術領域。南都周刊:能否具體講一下您打算開拓怎樣的新領域?杜維明:我現在有四個議題。
  •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1988年在新加坡舉行的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代著名新儒家杜維明就慨嘆「儒門淡薄,花果飄零」,而著名歷史學家餘英時則提出了「儒學遊魂」說,並獲得廣泛贊同。然而時隔20餘年,一個儒學復興運動已經在中國出現,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 郭齊勇: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
    文章導讀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是現代新儒家思潮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三先生及其門生故舊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
  • 艾愷:梁漱溟不僅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中國的甘地
    同時也不能否認梁先生的主要方向是復興中國文化與儒學。我們也一定要承認他是「一輩子拼命幹的」實踐者、活動家。還不盡於此,他在別的領域——如政治,甚至藝術方面——也有成就。但是今天晚上我要強調這第三個梁漱溟:我要說他「骨子裡」是一位「運動者」。就是說,他與甘地比較相近,而不是一位像德國的海德格爾或中國的熊十力那樣,專門搞正式學術的單純的哲學家。
  • 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光明講壇
    年3月  摘要  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是現代新儒家思潮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三先生及其門生故舊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   現代新儒學思潮,大體上有三代學人。第一代學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先分別介紹三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再講他們之間的聯繫,他們的人格境界。
  • 梁漱溟:二婚妻子陪伴35年,卻換來一句「原配才配做自己妻子」
    梁漱溟:這個世界是由創造者創造的,女人不是創造者,只是她們創造了創造者,如此而已。我始終認為,年輕女人其身體與責任,就是生育。梁漱溟一生喜歡儒學,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年輕時學習佛學,吃素食,一度產生出家為僧的想法,以致到了快30歲時還沒結婚。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因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及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同,中、日、韓各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新儒學第二期的發展
    孔子和他的兩個主要繼承人孟子和荀子創始了儒學第一期的發展。在公元前1世紀,當西漢(前202一8)正處於巔峰之時,儒家傳統在中國的道德教育、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倫理方面成為佔有主導地位的精神力量。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就在儒學成為正統,規範著文化精英的生活方向時,與它共存的還有許多其他的思想流派:道家、法家、陰陽家、五行學說和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
  • 專訪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聖外王
    如果說有一點什麼新的看法的話,我認為現代新儒學其實就是啟蒙精神或者是五四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同樣是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傳統,絕非僅僅起了「反面教員」的作用,而是文化啟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一方面,現代新儒學對啟蒙思潮、五四精神是有深刻反思的,就像梁漱溟先生說的,這個時代不能只是往前衝,我們還得立定下來,還要往後看一看。現代社會是不是只要民主科學就夠了?
  •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出版: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
    【編者按】《梁漱溟往來書信集》輯錄了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七百餘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歷七十餘年。涉及人物眾多,既有政壇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飽學鴻儒,又有莘莘學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啓超、張申府、馮友蘭、胡適、熊十力、馬一浮、胡蘭成……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書信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 新儒學大師熊十力 蜀中小城辦學記
    復性書院歡迎熊十力(右三)、葉左文留影。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
  • 梁漱溟與董時進誰擁有真理?
    這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幾乎所有具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共同思考的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知識分子都認識到農業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都認識在土地問題的重要性。於是,在同為民盟中央委員的梁漱溟和董時進之間,圍繞土地問題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