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當代中國卓越的思想家,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學的開山者,鄉村建設運動的偉大實踐者,影響中國至深至遠的愛國民主人士。
學術地位及其影響
梁漱溟的一生,是不斷思考和尋求的一生,也是不斷行動和墨礪的一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他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中,將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首創了「新儒學」思想體系,奠定了「新儒學」開山鼻祖的地位與功績。
1984年,北大成立中國文化書院,梁漱溟任院務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31日,中國文化書院在京召開「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梁漱溟先生95壽辰並從教70周年。1988年6月,梁漱溟住院期間,接受臺灣記者的採訪,臨終囑託:「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要順應時代潮流」。足見除此之外,世間萬事不足以動其心。他一生並不失望,沒有遺憾,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弘揚儒學
梁漱溟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先驅,為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型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背景下,他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獨樹一幟,既批判「現代化就等於西化」,又拒絕「死守國粹」,通過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路向」的比較,為傳承與維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科學闡述和明確定位,宣稱「世界未來文化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主張在堅守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鄉村建設的貢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列強瘋狂侵掠,國內軍閥連年混戰,加之頻仍發生的自然災害,中國廣大農村急劇破產。一時間,一批批有識之士紛紛從城市走到鄉村,掀起了「救濟農村」「建設農村」的自救熱潮,史稱「鄉村建設運動」。最具代表性的當屬1931—1937年間梁漱溟在山東鄒平主持的鄉村建設運動。
梁漱溟認為,中國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形態,必須從農村開始,以教育入手,通過恢復「法制禮俗」來鞏固社會秩序,用儒家文化精義來塑造「新農民」,並「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達到復興農村、振興農業、引發工業。1924年,梁漱溟懷著解決「中國問題」、建設美好未來的人生志向,毅然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辭去北大教職,帶領大批知識分子來到農村,進行社會改造的偉大實驗。
中外名人心目中的梁漱溟
毛澤東:1975年10月16日,在《學部老知識分子出席國慶招待會的反映》簡報上批示:「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上學錯誤思想。可惜未請周揚、梁漱溟」。
周恩來: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上有感而發,深情地對大家說:「可惜少了梁漱溟」。
牟宗三(現代新儒家代表):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從性情、智慧、個人人格各方面來講,在這種時代,要找這種人,已經不太容易了。他的議論不管是對是錯,都有真知灼見。他和一般社會上的名人、名流不同,像胡適之、梁任公等「時代名流」,沒有一個超過他的。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惟上、惟書、惟經、惟典?為此舞文弄墨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束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我認識到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張梅穎(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像梁漱溟先生,在李、聞(李公僕、聞一多)犧牲後,他公開說我隨時準備接受這樣的子彈。即使在全國性的多次批判中,也能堅持真理,堅持獨立思考問題。多黨合作能夠接受各種歷史考驗,除了共同的政治主張,民盟前輩的道德文章、人格魅力所產生的感召力、親和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羨林(著名學者、教育家):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我佩服的就是敢頂,敢頂就是中國的士。中國的士,是任何語言都翻譯不了的。
馮友蘭(著名哲學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對於皇帝敢於犯顏直諫,不怕貶官,不怕充軍,也不怕廷杖,認為該怎麼說就怎麼說,這是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美德。梁先生繼承了這種美德。
張岱年(著名哲學家、北大教授):梁先生是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有深刻理解的淵博思想家。梁先生是為民族自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積極奮鬥的愛國思想家。梁先生更是一個特立獨行、堅持獨立思考的嚴肅思想家。
湯一介(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大哲學教授):像梁漱溟、陳寅恪這樣的知識分子在我們國家太少了,這應是國家、民族的不幸。
林毓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
馬歇爾(國共和談中,美國代表):「李聞慘案」發生後,梁漱溟挺身而出,對國民黨反動行為強烈譴責。作為民盟代表,他與其他民主人士一道,長期奔走斡旋於上層與各界之間,致力爭取國內和平。馬歇爾對梁先生特別敬重,曾經不止一次當面讚譽梁先生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泰戈爾(印度詩人):1924年夏,印度詩人泰戈爾遊歷中國,徐志摩約梁漱溟一起會晤泰戈爾。泰戈爾談及《論語》好像一部法典,「卻因此離人類生命的深處,離精神寄託的真諦遠了」。梁漱溟引用《論語》中「吾十有五志於學」、「鄉愿,德之賊也」兩則說明:儒家思想並不僅僅是倫理綱常,而是飽含了真精神、真態度。泰戈爾豁然開朗,高興地說:「我對儒家所知粗淺,聆聽梁先生這樣當面解說儒家的道理,是第一次,使我心裡明白了許多」。
艾凱(美國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最後的儒家》作者):我覺得他是20世紀最好的儒家代表人物。再過100年,梁先生仍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是因為他表裡如一的人格。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體現對儒家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 — — 分享到朋友圈 — — —
—— 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
中國孔子基金會主管主辦
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承辦
微信搜索」 kzxtdy「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