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路顏回、曾點曾子均是父子兩個都拜在夫子門下,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其先祖為春秋時期鄫國國君,鄫國滅國以後遷往魯國。曾子比夫子小46歲,在曾子16歲的時候(夫子62歲),受父親曾點的命令,拜夫子為師,之後追隨夫子11年,直至夫子去世。
現代人一般認為《論語》是多次成書,《論語》第一次結集是在夫子去世之後,夫子弟子的結集。最後一次結集是在曾子去世之後,曾子弟子的結集。因此我們在《論語·泰伯第八》中就讀到了曾子去世之前的言論。
在歷史中,曾子的地位是逐漸抬升的。在唐朝之前,曾子的地位相對較低。在初期確定的孔門十哲裡沒有曾子。後來由於顏回作為配享,孔門十哲缺了一人,才把曾子遞補上來,後來就和顏回一樣作為配享(唐睿宗)。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曾子在整個儒學系統中的地位。
在談顏回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夫子對顏回的評價,又通過子貢、曾子、子路對顏回的評價來認識顏回。這對於顏回是有效的,但是若談論曾子,這個辦法就有些問題。我們知道夫子剛開始接觸顏回的時候,懷疑顏回很愚笨。同樣曾子一開始給夫子的也是那種笨笨的感覺,所以夫子說「參也魯」。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先進第十一》)
西漢孔安國解釋說「魯」就是「鈍」的意思,也就是曾子性遲鈍。宋朝大儒程子評價說:「參也竟以魯得之。」伊川弟子尹焞說:「曾子之才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也。」
在《禮記·檀弓》之中記載了一件曾子性格遲鈍,反應比較慢的事情。在夫子去世後,孔門弟子之間相互問詢,探討夫子的教誨,以增進見聞。有若向曾子詢問曾子聽到的關於君子丟官位的教誨,曾子就說夫子認為失去了官位就趕緊窮下來,人如果死了希望屍體趕快腐爛。有若聽了之後感覺莫名其妙,認為這不是夫子說的話。曾子就強調說是親自聽夫子說的,有若還是不相信。於是曾子就說子遊也聽說了,這樣有若才相信這是夫子說的話,但是判斷說夫子說這句話是有目的的,是特指。曾子就把這個事情原委和子遊說了,子遊肯定了有若的判斷,給曾子詳細講解了這句話的來龍去脈。曾子知道自己錯了,就把子遊講的又轉述給有若,並向有若請教判斷的依據。
前有夫子的評價,後有《禮記檀弓》中的例子,我們如果不廣學深思,可能會認為曾子見道不深。但如果我們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關於曾子,除了《論語》外,一般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曾子易簀」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禮記·檀弓》中,後來被收入《古文觀止》。故事講的就是曾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更換了蓆子,守禮不變,踐履正道。
夫子去世的時候,曾子才27歲,夫子生前曾子在夫子弟子中並不突出。但在其後的44年中,曾子謹遵夫子的教誨,日益精進成就非凡。曾子晚年已經成為事實上夫子在魯國的繼承人,開創洙泗學派,下啟思孟學派。曾子弟子眾多,比較有名的有子思、樂正子春。子思和樂正子春弟子眾多,是戰國儒家八大派別中的兩派。
曾子高壽,曾子晚年孔門弟子已經所剩無幾。當時子夏因為兒子去世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慰問,並提出了子夏的三條過錯,第一是子夏沒有把夫子始終放到師尊的位置上;第二條是子夏於孝道體會太淺;第三就是子夏哭自己兒子勝過哭自己父母。這三條立論,皆是曾子平生所學,也是子夏的欠缺。
今天我們學習儒學,大部分人還是先以四書為主。四書之中,《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弟子的弟子,《論語》又是曾子的弟子最終結集成書,再加上《孝經》,曾子傳道的功勞,已經不用多說了,因此曾子作為夫子的四配之一是十分恰當的。
我有時候感覺曾子就是一個略顯笨笨的顏回,特別是在拒絕承認有若為老師的事情上,看的特別真。
在說顏回的時候,我們說到了孔顏樂處,這個是儒家心性學中的重要命題。而對於曾子,我們依然可以延續這個話題,我們需要探求的就是夫子、曾子的安心之處、也就是安身立命之處。
《論語》中雖然記載了曾子臨終的話語,但是在《論語》中曾子依然在顏回、子貢、子路、冉有等人的光芒之下,不算出色。在《孟子》中曾子直接就是一代宗師的氣象,而學習《大學》、《中庸》我們就是直接以曾子為師了。
全面了解曾子的思想,需要深入學習《大學》、《中庸》、《孝經》,這些典籍記載了曾子一派傳承的修道方法,其中的細節我們以後再詳細討論。在這裡我建議先關注一下曾子的生死觀,儒學體系中的生死觀基本是由曾子一派完成的。我們先來看一句《春秋繁露》中引用的曾子的話。
曾子曰:「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春秋繁露·竹林》
這句話的原文在《大戴禮記》中。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是夫子弟子中討論生死最多的。從《論語·泰伯》中的「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和曾子重病時說的「啟予足,啟予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儒家修行者,對於生死問題的真實態度。這些都需要我們細細琢磨,以後都用得著。
以上是作者源於歷史中帶來的精彩內容,請各位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