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嗎

2020-12-20 源於歷史中

顏路顏回、曾點曾子均是父子兩個都拜在夫子門下,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其先祖為春秋時期鄫國國君,鄫國滅國以後遷往魯國。曾子比夫子小46歲,在曾子16歲的時候(夫子62歲),受父親曾點的命令,拜夫子為師,之後追隨夫子11年,直至夫子去世。

現代人一般認為《論語》是多次成書,《論語》第一次結集是在夫子去世之後,夫子弟子的結集。最後一次結集是在曾子去世之後,曾子弟子的結集。因此我們在《論語·泰伯第八》中就讀到了曾子去世之前的言論。

在歷史中,曾子的地位是逐漸抬升的。在唐朝之前,曾子的地位相對較低。在初期確定的孔門十哲裡沒有曾子。後來由於顏回作為配享,孔門十哲缺了一人,才把曾子遞補上來,後來就和顏回一樣作為配享(唐睿宗)。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曾子在整個儒學系統中的地位。

在談顏回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夫子對顏回的評價,又通過子貢、曾子、子路對顏回的評價來認識顏回。這對於顏回是有效的,但是若談論曾子,這個辦法就有些問題。我們知道夫子剛開始接觸顏回的時候,懷疑顏回很愚笨。同樣曾子一開始給夫子的也是那種笨笨的感覺,所以夫子說「參也魯」。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先進第十一》)

西漢孔安國解釋說「魯」就是「鈍」的意思,也就是曾子性遲鈍。宋朝大儒程子評價說:「參也竟以魯得之。」伊川弟子尹焞說:「曾子之才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也。」

在《禮記·檀弓》之中記載了一件曾子性格遲鈍,反應比較慢的事情。在夫子去世後,孔門弟子之間相互問詢,探討夫子的教誨,以增進見聞。有若向曾子詢問曾子聽到的關於君子丟官位的教誨,曾子就說夫子認為失去了官位就趕緊窮下來,人如果死了希望屍體趕快腐爛。有若聽了之後感覺莫名其妙,認為這不是夫子說的話。曾子就強調說是親自聽夫子說的,有若還是不相信。於是曾子就說子遊也聽說了,這樣有若才相信這是夫子說的話,但是判斷說夫子說這句話是有目的的,是特指。曾子就把這個事情原委和子遊說了,子遊肯定了有若的判斷,給曾子詳細講解了這句話的來龍去脈。曾子知道自己錯了,就把子遊講的又轉述給有若,並向有若請教判斷的依據。

前有夫子的評價,後有《禮記檀弓》中的例子,我們如果不廣學深思,可能會認為曾子見道不深。但如果我們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關於曾子,除了《論語》外,一般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曾子易簀」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禮記·檀弓》中,後來被收入《古文觀止》。故事講的就是曾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更換了蓆子,守禮不變,踐履正道。

夫子去世的時候,曾子才27歲,夫子生前曾子在夫子弟子中並不突出。但在其後的44年中,曾子謹遵夫子的教誨,日益精進成就非凡。曾子晚年已經成為事實上夫子在魯國的繼承人,開創洙泗學派,下啟思孟學派。曾子弟子眾多,比較有名的有子思、樂正子春。子思和樂正子春弟子眾多,是戰國儒家八大派別中的兩派。

曾子高壽,曾子晚年孔門弟子已經所剩無幾。當時子夏因為兒子去世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慰問,並提出了子夏的三條過錯,第一是子夏沒有把夫子始終放到師尊的位置上;第二條是子夏於孝道體會太淺;第三就是子夏哭自己兒子勝過哭自己父母。這三條立論,皆是曾子平生所學,也是子夏的欠缺。

今天我們學習儒學,大部分人還是先以四書為主。四書之中,《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弟子的弟子,《論語》又是曾子的弟子最終結集成書,再加上《孝經》,曾子傳道的功勞,已經不用多說了,因此曾子作為夫子的四配之一是十分恰當的。

我有時候感覺曾子就是一個略顯笨笨的顏回,特別是在拒絕承認有若為老師的事情上,看的特別真。

在說顏回的時候,我們說到了孔顏樂處,這個是儒家心性學中的重要命題。而對於曾子,我們依然可以延續這個話題,我們需要探求的就是夫子、曾子的安心之處、也就是安身立命之處。

《論語》中雖然記載了曾子臨終的話語,但是在《論語》中曾子依然在顏回、子貢、子路、冉有等人的光芒之下,不算出色。在《孟子》中曾子直接就是一代宗師的氣象,而學習《大學》、《中庸》我們就是直接以曾子為師了。

全面了解曾子的思想,需要深入學習《大學》、《中庸》、《孝經》,這些典籍記載了曾子一派傳承的修道方法,其中的細節我們以後再詳細討論。在這裡我建議先關注一下曾子的生死觀,儒學體系中的生死觀基本是由曾子一派完成的。我們先來看一句《春秋繁露》中引用的曾子的話。

曾子曰:「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春秋繁露·竹林》

這句話的原文在《大戴禮記》中。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是夫子弟子中討論生死最多的。從《論語·泰伯》中的「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和曾子重病時說的「啟予足,啟予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儒家修行者,對於生死問題的真實態度。這些都需要我們細細琢磨,以後都用得著。

以上是作者源於歷史中帶來的精彩內容,請各位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二)
    程頤曾經這樣說:「參也魯,然顏子歿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宋代大儒程頤認為:能夠真正得聖人之道的,除了顏回,就是曾子,這說明了曾子在孔子儒學的傳承發展中佔有很高地位。清朝大學問家崔述,著有名作《洙泗考信錄》,後又做了補充,叫《餘錄》。《洙泗考信錄》及《餘錄》對於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跡都進行了系統扒梳、整理,逐一考訂。崔述認為「曾子於孔門,年少而學最純」。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一)
    但是,《大學》的作者問題歷來是《大學》研究中爭議最大的問題。陳來先生在講「《大學》的地位與貢獻」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作者問題,歷史上爭議很大、眾說紛紜。今天我來講曾子與《大學》,一方面是要講述關於《大學》的作者問題的幾種主要觀點;另一方面是著重來講曾子和《大學》的關係。1、今天我們對《大學》的理解,更多的是根據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所整理和補充的版本。
  • 曾子的生平簡介 百家爭鳴中曾子怎麼死的
    曾子的生平簡介曾子原名曾參,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儒家學者,他以孔子為師,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後世,孟子以孝為本的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現在都具有很大的價值。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統繼承人,他主持編著了《論語》,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他師承孔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宗聖」。曾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曾點耕作農田以維持生計,母親上官氏居家紡織,操持家務。《莊子·讓王》中描述曾子:「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矜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這樣看來,在孟子時代,儒家之學處於相對沒落的狀態中,在思想界的話語權並不高。難道孔子死後,儒學就沒落了不成?曾子忠實貫徹老師所教導的「仁」,他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他還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人都肩負著的使命與責任,所以說他任重又道遠。以使天下歸仁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這樣的責任不重大嗎?以天下歸仁為終身事業,不到死不停止工作,這樣的道路不遠嗎?
  • 老有所樂 宗聖曾子故裡嘉祥弘揚孝文化(圖)
    「孔孟之鄉」的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是宗聖曾子的故裡,也是孝文化的發源地。曾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創立的儒學的主要繼續者和正宗傳人。曾子上承孔子、下開思孟,編著《孝經》,並以孝著稱於世。曾子崇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君子慎獨,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觀,「以孝為本,重在養志」的孝道觀對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曾子思想之孝道思想
    曾子的思想,主要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在許多方面又有所發展。其主體部分是孝道和修身,在政治上、哲學上、教育上也有所發展,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重要部分。曾子的著述比較多,是孔子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個。正像明末學者呂維祺在《孝經或問》中所說:「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孝經》在儒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學者將其稱作儒家六經的總匯,被列為《十三經》之一,成為古代啟蒙教育必讀書目之一。從漢代到民國,有關《孝經》的研究著作多達四百餘種,其影響可見一斑。關於《孝經》的作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 曾子:曾點用棍棒打出一個孝子,為什麼沒有他的兒子曾參出名?
    因為它與春秋末期的曾子有關,而曾子也是大有來頭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關於他名字中的"參"字,不同書籍中的注音一般有兩種,有人認為應該讀cān,也有人覺得應該讀shēn。而我的觀點傾向於前者,這可以從他的字"子輿"中得到解釋。由於太過煩瑣,這裡我就不作解釋了,留下這個問題給朋友們去討論吧。
  • 梁濤:用「新四書」重建儒學的經學體系 | 思想現場
    董仲舒、儒家影響的擴大和地位的提升是後來的事情。漢代儒學可以說是「陽儒陰法」,儒學為帝制的合法性提供了論證,而實際的運作則是法家那一套。第四個階段是北宋時期的儒學復興。北宋儒學是政治儒學,就是政治立規,探索一套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學,還是三蘇的蜀學、司馬光的涑學、張載的關學,都是著眼於制度變革,是外王之學。
  • 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②,顧反,為女殺彘③。妻適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⑥。"
  • 曾子的政治思想,您了解嗎?
    曾子在《孝經》中引用孔子的話說:「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認為仁德最為珍貴。富有天下四海之內叫做富有嗎?只有擁有仁德才叫富有。貴為帝王天子叫做尊貴嗎?只有擁有仁德才叫尊貴。怎麼看待什麼是富貴問題,是個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也是治國者的治國理念與原則問題。預知相聯繫的,還有個怎麼看待德行和財富問題,曾子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二、現代性的挑戰:反思真誠性與創發性現代性對儒學的挑戰,既是新穎的又是似曾相識的。儒學本身就具有求新的精神,有創新性,這就需要回到更原初的儒學精神,回到漢以前的儒學,對本體性的問題加以關注。我們要知道儒學的複雜創建。
  • 從「曾子避席」看尊師重道
    老師是要尊敬的《孝經》中有曾子避席的典故: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譯文:曾子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我們當然知道,任何人類共同體中的正統性、系統性、整全性、支配性的社會主導思想和學說,都如陳教授所言不可能是毫無錯漏的,確實會存在著一些局部性、具體性、零散性、過時性的錯漏,因而都不是不容質疑與不能批評的。中國社會中佔主導地位儒家思想和學說如此,任何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和學說也都如此。
  • 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一)
    今天推送的是來自臺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登順教授的論文《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分四次推送。在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孝居於核心和基礎地位,既為百善之先,諸德之本,又是百行之始,教化之源。孝觀念藉由禮樂教化,根植於民族心理之中,對中國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禮記》則是完成孝道理論,並使其達到頂峰;它既闡述孝之起源、地位、作用,以及孝與忠、禮、政、教的關係;又對孝道、孝行等微觀問題進行具體論述,對後世孝道之實踐,奠下深刻的影響。
  • 文言文閱讀:《曾子殺彘》
    1、  ①.的           去,到  ②.代指豬  ③.代指孩子2、曾子殺豬是有必要的。 首先,既然已經答應兒子要殺豬了,那麼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誠信是做人之本。第二,妻子在兒子心中的地位也就保住了。不然,兒子就會埋怨媽媽失信於他。
  • 曾子二十四孝行大全
    一天曾子在瓜地裡除草,不小心鋤斷了瓜根。曾晳非常生氣,用棍把曾子打得不省人事。曾子甦醒後仍像正常一樣向曾晳認錯。並回家後彈琴歌唱,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仍然健康,免去父親的擔憂。 耘瓜誤斷根,父杖被擊昏。 醒後仍高歌,不讓父擔心。 九、 美食孝親 曾子家境雖然不富裕,但奉養父母卻能竭盡全力。
  • 育兒:從《曾子殺豬》到說《邯鄲學步》
    話說:曾子老婆要上街,孩子要跟老婆一起去,老婆不讓孩子就哭鬧,老婆就說:你在家裡呆著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於是老婆上街了。等曾子老婆回來,曾子就開始準備殺豬了。曾子老婆說我只是和他說著玩,你為什麼當真。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
  • 名家講壇|6月30日,三峽文化講壇攜全國著名儒學專家曾振宇教授走近...
    本期名家講壇以孔子文化為核心,邀請到全國著名儒學專家,儒學研究領域「泰山學者」,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學博士,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曾子研究會會長,曾子研究院院長曾振宇教授做客三峽文化講壇·名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