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管理領域首個開展數據科學研究的「學系」,如何立足前沿、服務...

2020-12-09 MBA中國網

「頂天立地」、求真務實立足前沿、引領學科與行業發展,作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最「前沿」學系之一,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係為應對商業與社會發展的前沿需求而生,它「新」,因為它是國內管理領域內首個開展數據科學研究的團體;它底子「深」,其依託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伴隨管理學院40年發展歷程,已擁有深厚學科積澱,且為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它擁有一大批雄厚師資,各類一流人才匯聚......

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際,

本期【40年·學系獻禮】專題

一起來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系

自成立以來如何勇立潮頭、面向全球

持續服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以及國家與社會進步。

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係為浙大管院建院40周年送上生日祝福服務國家發展,共創世界一流——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系的創新發展之路

2016年7月,為應對數位化轉型和數據智能對商業及社會發展的前沿需求,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基於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率先成立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系(以下簡稱「數據系」),成為國內管理領域內第一個開展數據科學研究的團體。

數據系自成立以來,在大數據驅動下的供應鏈物流與優化、信息智能管理與智能決策、神經管理與行為決策等重點方向迅速成長,成為具有鮮明特色、成果頻出、服務於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龍頭企業的新生代學系。

數據系擁有一支由長江學者、長江青年學者、國家傑青、國家優青等一流人才組成的老中青優秀師資。近年來,全系教師累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anagement Science》《MIS Quarterly》《Operations Research》《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Manufacturing and Se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獲得省政府領導批示3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2次獲得「免鑑定項」殊榮,2次獲得省政府領導批示。

數據系部分教師合影同時,系裡的師者們也憑藉在科研與育人上的出色表現,取得了多項獎勵與榮譽,如馬慶國教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汪蕾教授獲得浙江大學第九屆「三育人」教書育人標兵;劉南教授的著作《現代物流與經濟發展——理論方法與實證分析》獲得2008年度「中國物流學會物華圖書獎」一等獎等等。此外,在學院引領與全系師生共同努力下,數據系近年來通過不斷創新,實現全方位快速發展,在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國際合作、與一流企業同行、社會服務等方面成果豐碩。

學科建設:深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供應鏈物流與優化

供應鏈物流與優化方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七個特色優勢方向之一,本方向致力於大數據背景下各類優化模型與決策模型的前沿理論研究,通過融合最新的數據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優化模型與決策模型技術,為企業、政府、社會團體決策優化提供實踐指導。該方向設有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物流與決策優化研究所兩個校級研究平臺。多年來,這兩個研究平臺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工作坊、科研合作等多種方式,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在創新科研與教育模式的同時,服務國家與社會重大需求。2019年5月25-26日,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參與主辦的2019年收益管理國際論壇,為來自阿里巴巴新零售研究中心、飛豬旅行、中國民航信息網絡、杉數科技等業界頂尖專家以及浙大師生、行業實踐者等150餘人搭建其溝通交流平臺。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圍繞「數據驅動收益管理分析」的論壇主題,以及與其相關的國際頂尖研究與商業實踐展開了深入探討。這場活動不僅推廣和促進了收益管理在中國的深入發展及其影響力,還為積極促進校企溝通、產學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礎。再如,2020年7月20日至25日,由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浙大管院數據系、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主辦的「機器學習及數據驅動的決策管理國際暑期學校」通過ZOOM會議平臺成功舉辦。會議邀請了眾多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浙大管院的優秀學者,深入探討與分享相關領域的學術問題,不僅推動了學科發展,也促進了ZJU和NUS雙方未來國際合作的順利開展。

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

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研究方向設有浙江數位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紮根浙江,面向國際,服務於國家,為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多年來,該中心以助力浙江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發展和國家數字經濟示範省建設進程為目標,聚焦浙江數位化轉型實踐,深入開展數位技術進步引發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變革的相關理論、實證和政策研究,做好支撐省委、省政府數字經濟發展的決策智庫服務,將浙江數位化發展打造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標誌性成果 。中心創始人為數據系劉淵教授,近年來作為首席專家連續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刊發國家社科《成果要報》共計4篇,其多個政策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國家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的重視和採納。

神經管理學

「神經管理學」學科方向最早由數據系馬慶國教授在2006年提出,並基於學科建立了全球首個「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也是國內最早從事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研究的專業實驗室。在交叉學科群湧現的近十年中,馬慶國教授參與了神經工業工程、神經作業管理、神經人力資源管理、神經設計、神經工程管理等新興交叉學科的創立,並帶領團隊長期深耕神經決策科學、神經經濟學、神經工業工程學、神經營銷學、神經信息系統等領域,在軍事作業、金融等方面開展應用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學術引領性成就。目前,「神經管理學」學科方向學術帶頭人與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汪蕾教授,在她的帶領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神經管理學」學科近年來在學科交叉創新與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如汪蕾教授與浙大神經管理學實驗室博士生於藝凝、李歐共同合作開展的一項關於廣告字體的研究,於2019年11月16號在線發表在期刊《心理與營銷》(Psychology & Marketing)上。該研究發現,當享樂商品的廣告或者包裝袋印有的字體是比較圓潤的話,消費者將變得比原先更加喜愛它,也更樂意去購買它。也就是說,字體的圓潤性能提升消費者對一個享樂性商品的喜愛程度。這篇研究當時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也對提升消費者認知與商家的營銷策略產生了重要作用。再如,由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牽頭承辦的「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旨在推動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的發展,促進中國神經科學與社會科學進一步交叉與融合,為國內外該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平臺。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也沒有間斷。2020年11月7日至8日,以「雙腦驅動的管理科學」為主題的第七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通過Zoom線上直播方式召開並獲圓滿成功。

大會主席、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致開幕辭

部分嘉賓線上報告圖:上排分別是Gideon Nave教授與Ian Krajbich教授下排分別是Ming Hsu教授與Patrick Chau教授

黨建引領:以「三結對」促發展

在校黨委、學院黨委的關心指導下,數據科學和服務科學教工黨支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大學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近年來基於學院黨建「三結對」特色,圍繞「深化數字經濟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如,數據科學和服務科學教工黨支部以支部黨員教師為骨幹,通過「學生-教師-知名企業」的深度攜手與融合,打造立足中國,著眼國際前沿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體系,連接國際一流商學院與國內世界一流企業,促進數字經濟前沿國際研究合作與頂尖人才的培養,並圍繞黨中央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目標,促進了相關學科與教育的全方位跨越式發展。

人才培養:高度注重「國際視野

在學院日新月異、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引領下,數據系踐行「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工作原則,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項目開拓上持續發力,如今已擁有多類項目,且每類項目各具特色、自成一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備具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體系。

建全國特色一流本科樣板專業

以全國特色一流本科樣板專業為目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依託於管理科學與工程國家雙一流學科,致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富有人文精神與科技洞見,通曉複雜多變的商業規律,具有國際視野的數字經濟領軍人才。

近年來,該專業不僅與數學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作培養 「三能」高級複合型人才,還與國外一流大學——沃頓商學院、美國北卡羅納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開展密切合作,積極打造國際合作平臺。

面向未來,該專業將對標沃頓商學院與亞利桑那大學MIS專業,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標準》和行業標準,進一步深化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建成全國特色一流本科樣板專業。

在培養成果上,該專業多年來成績斐然。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專業畢業生在企業工作中表現優秀,具備極強的業務能力、卓越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擅長自主學習,常常能以較快的速度實現晉升。

比如畢業生趙臻,目前擔任娃娃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畢業生曹仔科,曾任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現任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畢業生楊屹,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畢業生顧卓君,現任賓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基於QTEM網絡培養國際碩士

由數據系瞿文光副教授擔任項目主任、數據系師資主導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國際碩士項目對接國際優秀碩士生交換網絡——QTEM(www.QTEM.org),培養具有管理學、經濟學、數據科學等多學科知識背景,具有一定的理論建模和定量分析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理論、方法與工具分析解決經濟與社會中的複雜管理問題,具備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社會責任的國際化複合型人才。

該項目於2019年獲選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並獲得3年期資助,保障項目學子可以赴全球知名學府交流學習。

交流學習院校分布2015年至今,該項目已累計派出47名同學參與一學期以上的出國交流學習,同時也吸引了114名國際學生(包括交換生)前來管院交流。

國際留學生及交換生來源國分布

博士培養注重國際視野

在博士培養方面,數據系在重視培養其專業功底的基礎上,高度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多年來,數據系與史丹福大學、伯克利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以及研究機構、跨國企業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培養能夠推動國際前沿研究、成為國際型大企業智庫的博士人才方面,成績斐然。

如馬慶國教授的博士生孟亮、汪蕾教授的博士生鄭傑慧、李歐,都獲得了浙江大學最高層次獎學金——竺可楨獎學金;

博士生陳壽長與其合作導師周偉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系李彥志教授共同完成的論文「Joint Decisions for Blood Collection and Platelet Inventory Control」發表於世界頂級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成為浙大管院首位在UTD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在讀博士生。

2020年5月,周偉華教授及其博士生林甜甜,攜手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教授蔡港樹在世界頂級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發表文章Guarantor Financing in a Four-Party Supply Chain Game with Leadership Influence。

再如,馬慶國教授的博士生孟亮獲2016年浙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劉南教授的博士生陳紅獲得管理學院2018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周偉華教授的博士生陳壽長獲2020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立足前沿,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為促進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化,數據系通過舉辦國際會議等方式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近4年來已匯聚國內外知名學者開展近100場學術沙龍,以及眾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會議。如,至今已舉辦多屆的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浙江大學數據驅動管理科學論壇,「數位化轉型——數據賦能」高峰論壇,浙江雲計算、大數據與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一帶一路海運物流國際論壇,大數據與智能製造2019學術會議,「腦與管理決策」國際研討會等。在這些會議中,數據系邀請到來自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大學、喬治梅森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的波恩大學和杜塞道夫大學,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瑞士的蘇黎世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韓國高麗大學,以及中國香港大學、中國臺灣政治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到場做大會報告,並就熱點領域的前沿成果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會議產生的豐碩成果,為數據科學、神經管理學等相關學科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一流企業同行,踐行社會責任

數據系踐行學院「與一流企業同行」戰略,多年來與眾多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比如,與吳江智遠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蘇州中交數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創新聯合實驗室」(Joint-Lab for ITS Big Data)。作為國內最早設立的以數據為核心的面向智慧交通領域的大數據校企聯合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是智慧交通建設、大數據研究領域產學研合作的載體與紐帶,將打造成為城市交通治理、產業提升的研究與示範平臺,以及高校產業大數據實踐型人才培養與輸送平臺。此外,數據系在科研育人的同時持續踐行「社會責任」,基於國家與社會重大現實需求,開展了一系列「頂天立地」的研究,對解決現實難題、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有著重要的實踐引領作用。比如數據系劉淵教授基於信息技術所開展的研究,其成果——《「十萬企業上雲」的實施路徑與關鍵節點》得到了浙江省省委書記車俊等領導的重要批示,並被政府採納,印發文件執行。而浙江「企業上雲」的實踐經驗,最終被工信部全國推廣應用。研究成果被廣泛採納,對社會影響深遠。再如,2019年7月,為積極響應國家建設西部的號召,將科研深耕於實踐研究,把論文寫在世界屋脊,助力雪域高原的數字農業建設,數據系胡祥培教授、王明徵教授、孔祥維教授受聘「西藏自治區電子商務建設特聘專家」,近年來為西藏的電子商務發展不斷建言獻策,著力解決西藏電商人才短缺難題。

面向未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向未來,數據系將在學院40年新起點之上,繼續以培養引領中國發展的健康力量為己任,踐行「創造管理科學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為人類貢獻管理思想與智慧,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社會責任的高級管理人才和領導者」之使命,貫徹學院「三好四一流」文化,為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管理學院不斷添磚加瓦,為引領學科與教育前沿而不懈奮鬥!

相關焦點

  • ...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內重大需求,辦學實力穩步提升——中科大...
    然而,頂天立地對於中國科大來說,還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僅仰望星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腳踏實地,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讓創新成果更多走進生產生活,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一流大學如何頂天立地?頂天立地對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怎樣的要求?
  • 喜大普奔,國內首個前沿科技法律服務公共平臺落戶深圳福田
    12月8日,深圳市福田區與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在深圳舉行戰略合作備忘錄以及有關合作項目籤約儀式,雙方將在科技創新法律服務、前沿科技法律制度研究、專業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高端項目引進、科技法律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紮根本土、面向全球,這個「實力派」學係為何如此高產?|40年·學系...
    多年來,全系教師不僅為企業、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的高級管理專業人才與未來領導者,而且還在組織理論、組織變革、全球領導力及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通過整合國際理論前沿進展與中國企業的本土管理實踐,逐步形成了「國際視野、文化傳統、改革實踐與組織管理理論相融合」的整體發展特色。
  • 編程貓立足科技創新 亮相國際頂級計算機會議ACM,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團隊成員畢業於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大、康奈爾大學、墨爾本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領域涵蓋對話系統、機器視覺與多媒體交互等研究方向。據悉,僅2020年,編程貓核心技術中心聯合各大科研院所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人工智慧方向研究論文已達5篇。
  • 教育部印發《前沿科學中心建設管理辦法》
    聚焦重要前沿領域持續攻關 2019-08-3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於珍)為進一步落實《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規範前沿科學中心建設管理,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
  • 東京大學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最前沿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在這裡
    東京大學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國立綜合性大學,是國際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和國內指定國立大學、學術研究懇談會、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卓越研究生院計劃、領先研究生院計劃、日瑞Mirai項目等組織成員。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和一所大學預備學校,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
  • 大學院介紹 | 東京大學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最前沿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在這裡!
    今天,我們將要介紹的是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研究科——東大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該研究科以跨領域研究為主要方向,研究世界最前沿的各類領域。複製連結https://www.k.u-tokyo.ac.jp/或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進入官網。東京大學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成立於1998年,以進一步推進跨學科性為目標創立。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悅刻將開展國內首個電子菸臨床研究
    來源:藍鯨財經9月17日,RELX悅刻宣布已於近期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系統性研究電子霧化氣溶膠在人體細胞、動物層面的減害程度,並開展臨床前安全評估。具體而言,悅刻將在全球建立多個科學實驗室,與多所醫院建立長期合作,對超1萬名悅刻用戶進行定期回訪,開展長期健康科學評估;同時與多所專業科學評估機構建立合作進行長期毒理學研究,對悅刻產品中的成分完成吸入毒理的系統性評估;在人才培養方面,RELX悅刻還將與所知名大學建立長期項目合作,成立電子霧化器科學研究的博士後工作站,並組建一支科學家團隊,產出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
  • 如果你立志科學發現,請選擇前沿學科
    【你的大學你做主】什麼是前沿學科?中國科學院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的《2019研究前沿》報告,通過指標選取和科學測算,遴選出年度十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排名最前的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出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
  • 西北工業大學群智感知前沿領域研究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基於該平臺,西工大已與西安市相關部門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探索。以期能大規模提高城市和社會治理的效率和質量,降低人工維護成本。讓未來的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如何了解城市交通路網的暢通和擁堵情況,並對車流和人群進行引導?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獲知遍布城市的公共設施出現了損壞?如果發生了安全事故或者突發事件,該如何取證?
  • 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籤約,成立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國內首...
    要聞 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籤約,成立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在數字醫藥、數字器官、遊戲中的人機融合智能、夢境研究等人工智慧新方向實現前沿突破與產業應用,是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聚焦腦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心。 國內首個SDK國家標準成功立項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SDK安全指南》編制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該《指南》將會是國內首個關於SDK安全的國家標準。
  • 國內首個護膚品牌與連鎖藥房共創的O+O皮膚健康科學管理中心啟動
    上海2020年8月11日 /美通社/ -- 歐萊雅集團旗下活性健康護膚品品牌薇姿攜手全國性大型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國大藥房,於上海國大藥房南京西路店,正式啟動國內首個為藥房渠道設計的O+O(線下與線上渠道融合)皮膚健康科學管理中心。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
  •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
    近年來,大數據挖掘、探測技術應用於各個領域。本文基於文獻計量統計學的方法,並結合大數據挖掘技術,探測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研究選取三種CSSCI來源的高等教育學期刊(《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所刊載的文獻作為數據源,通過可視化軟體CiteSpace分析探測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和前沿,並繪製該領域相關的網絡知識圖譜,從宏觀視角把握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演變趨勢,並為國內外學者、研究者提供參考價值。
  • 清華大學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將面向全球數字經濟轉型和國家安全保障等戰略需求,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優勢,促進全校大數據科學、技術與應用深度交叉與融合發展,建成國際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創新研究平臺,服務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
  • 國內權威數據專家、學者福州論道「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
    研討會現場 東南網記者張立慶攝東南網1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21日-22日,「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研討會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15所高校的數據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匯聚福州,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科技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工程」涵蓋數據存儲與管理雲服務環境、海量科學數據分析與應用示範、科學數據整合與共享服務等三個子項目,工程著眼於「海·雲」服務思想,開展海量存儲基礎設施服務、海量數據資源共享服務和數據密集型公共支撐服務,全面推進數據環境建設和持續深化數據應用,成為立足中科院,面向科技界,共享開放、服務創新的國家級科技數據中心。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數據科學學院 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說,「數據科學學院專注於數據科學方向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學院在運籌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領域以及運營管理、決策科學、機器學習等前沿領域有著系統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完整且前沿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