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孩子反覆發熱,需要做什麼檢查?

2021-02-21 吉林市兒童醫院官方公眾號

小孩一般身體抵抗力都比大人要差,所以稍微不留神,就會出現發燒的現象,這讓很多家長都很頭疼!那麼小孩發熱應該檢查什麼呢?什麼原因引起寶寶發熱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孩發熱應該檢查什麼吧!

實驗室檢查對於小兒高熱的診斷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檢查結果發現,外周血中白細胞降低,多應考慮是病毒感染。白細胞增高,多應考慮為細菌感染。

 

炎症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過敏等多種因素。千萬不要認為,咽紅、流涕、咳嗽就一定是細菌感染。發熱到醫院,醫生常建議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的常規檢查,目前CRP已經作為醫院急診常規檢測項目,和血常規同時進行檢測,作為診斷全身細菌性感染的重要標誌物。

何為C-反應蛋白(CRP)呢?

CRP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病變好轉後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被認為是急性炎症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指標之一。動態觀察CRP可作為細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療效及治癒判斷的指標。

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主要看白細胞(WBC):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縮寫為「WBC」。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

一般來說,當白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都明顯增高時,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當白細胞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但有的時候由於孩子免疫力等個體差異,化驗結果可能顯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值都在正常範圍,僅僅是CRP偏高,這種情況也說明是細菌性感染。當然,還要根據醫生的檢查一起判斷。

白細胞計數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大手術後、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縮寫為「DC」,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

a.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溼疹、牛皮癬等),以及少數惡性病。

b.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a.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以及鉛、鋅中毒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a.增多:多見於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

b.減少:多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症等。

a.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縮寫為「Rtc」。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觀察意義。

寶寶感染嚴重程度主要看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CRP)是檢測細菌的最敏感指標,與細菌感染呈正相關。雖然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細菌感染時,CRP水平升高;而病毒感染時,CRP不升高或輕度升高。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所以,醫生可根據CRP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並且直接影響是否使用抗生素。

吉林市兒童醫院專家提醒,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性感染的,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千萬不要把細菌感染擴大化,造成抗生素的濫用。

化驗單其他參數有啥用?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溼疹、寄生蟲病等。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在孩子剛開始發熱時就送醫院驗血。其實,在發熱24小時以後進行血常規檢查才有意義。接種疫苗之後寶寶發燒驗血常規通常是沒有意義的。

HRSV-IgM:人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體檢測,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定性檢測人血清樣品中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IgM(HRSV-IgM)抗體,用於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

HRSV是導致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體,病情因感染程度而變化,從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直至致命性的下呼吸道重度感染(如細支氣管炎、肺炎),RSV也能引起兒童中耳感染,在老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H只SV感染有很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

該病毒傳染性強,症狀與副流感病毒肺炎、輕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輕症腺病毒肺炎在臨床上幾乎無法區別,主要表現為鼻炎、咽炎、細支氣管肺炎、支氣管炎及肺炎。

病毒感染1周後,血清中HRSV-IgM抗體即可測出,然逐漸上升並維持數周至數月,最後逐漸下降直至消失,故測定IgM抗體適用於早期診斷。HRSV-IgG抗體在原發性感染後2-3個星期後產生,持續幾個月後開始下降,復發性感染者的HRSV-IgG抗體滴度通常無明顯升高。HRSV-IgG抗體陽性說明曾經感染過HRSV病毒,一般多為慢性感染,但在第一次檢測HRSV-IgG抗體後2-3周再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檢測,如抗體的效價有4倍以上的增長,則表明是急性感染。

AIV-IgM:A型流感病毒IgM抗體檢測,適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A型流感病毒lgM抗體(AIV-IgM)。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流感病毒會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並藉由空氣迅速的傳播,在世界各地常會有周期性流行,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監測疾病。

 

流感病毒上有3種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神經氨酸酶(NA)和M2蛋白。根據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為A、B、C三型,其中變異大、危害重的主要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尤以A型為主。

 

依據外膜植物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A型流感病毒目前可分為15個H亞型(H1-H15)和9個N亞型(N1-N9)。由於編碼HA和(或)NA的核酸序列容易發生突變,致使HA和(或)NA的抗原表位發生改變,這種抗原性的轉變使人群原有的特異性免疫力失效,故A型流感病毒常引起較大規模基至世界性的流感。

 

血清學IgM、IgG抗體的檢測可鑑別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機體後IgM抗體於2-4周內出現,IgG利lgA抗體於6-8周內出現。通常,流感病毒急性感染的2-6個月後,IgM抗體急劇下降,直至不能被檢出,lgA抗體也迅速下降,而lgG抗體則下降緩慢,可維持較長時間。懷疑流感病毒初次感染時,IgM抗體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反覆感染或慢性感染時,lgM抗體的滴度通常很低,因此,lgM抗體檢測呈陰性不能排除現症感染。再次感染時,IgM抗體通常不會出現,而IgG抗體和lgA抗體的滴度會迅速升高。

BIV-IgM:B型流感病毒IgM抗體測試,適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B型流感病毒lgM抗體(BIV-IgM)。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暴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流感病毒會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並藉由空氣迅速的傳播,在世界各地常會有周期性流行,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監測疾病。

流感病毒上有3種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神經氨酸酶(NA)和M2蛋白。根據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為A、B、C三型,其中變異大、危害重的主要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

 

血清學IgM、IgG抗體的檢測可鑑別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機體後IgM抗體於2-4周內出現,IgG利lgA抗體於6-8周內出現。通常,流感病毒急性感染的2-6個月後,IgM抗體急劇下降,直至不能被檢出,lgA抗體也迅速下降,而lgG抗體則下降緩慢,可維持較長時間。懷疑流感病毒初次感染時,IgM抗體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反覆感染或慢性感染時,lgM抗體的滴度通常很低,因此,lgM抗體檢測呈陰性不能排除現症感染。再次感染時,IgM抗體通常不會出現,而IgG抗體和lgA抗體的滴度會迅速升高。

 

HPIV-lgM:人副流感病毒IgM抗體檢測,適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人副流感病毒IgM抗體(HPIV-lgM)。

人副流感病毒是一群分布卜分廣泛的RNA病毒,人體感染後可引起多種呼吸道疾病,是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和肺炎的重要病原,也是小兒嚴重哮喘及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機體HPIV不能產生有效、持久的免疫保護,終生可感染此病毒。

HPIV感染後可檢出IgM.IgA和IgG抗體。

理論上IgM是HPIV急性感染的指標,HPIV-IgG抗體陽性是HPIV的既往感染的重要指標。血清HPIV-IgG陽性的高普及率與兒童階段早期不同亞型HPIV的重複感染有關。

對以8~10天為間隔採集的兩份血樣進行檢測比較,如果發現後一份血樣HPN-IgG抗體濃度有顯著地提高(如增加4倍),則表明是人副流感病毒急性感染。

另外HPIV-IgG抗體也用於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

ADV-IgM:腺病毒IgM抗體檢測,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腺病毒IgM(ADV-IgM)抗體,用於腺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

腺病毒(adenovirus,ADV)是一群分布十分廣泛的DNA病毒,長期潛伏在扁桃腺和淋巴組織中,是引起人類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之一。病毒感染主要是經上呼吸道和眼結膜侵入人體,引起急性咽炎、流行性角膜結膜炎或病毒性原發性非典型肺炎,已成為爆發流行的常見病原體,尤其對免疫力低下患者,因此,對腺病毒進行早期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腺病毒感染後可檢出IgM、IgA和IgG抗體。腺病毒IgM抗體是腺病毒急性感染的指標,腺病毒IgG抗體陽性是腺病毒既往感染的重要指標,對以8-10天為間隔採集的兩份血樣進行檢測比較,如果發現後一份血樣腺病毒IgG抗體濃度有顯著地提高(如增加4倍),則表明是腺病毒急性感染另外腺病毒lgG也用於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血清中腺病毒IgG抗體陽性的高普及率與兒童階段早期不同亞型腺病毒的重複感染有關。


想了解全面了解EB病毒,請點擊此處!



EB病毒的檢驗項目有以下四項:

 VCA: EB病毒衣殼抗原lgM抗體檢測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EB病毒衣殼抗原IgM抗體。

 EA: 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體檢測,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體。

 EBNA1: EB病毒核心抗原IgG抗體檢測,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EB病毒核心抗原IgG抗體。

 VCA: EB病毒衣殼抗原IgG抗體檢測,用於體外定性檢測人血清中的EB病毒核心抗原IgG抗體。

 

 對發熱患兒還應注意檢查外周血中有無異常淋巴細胞或幼稚細胞,異常淋巴細胞提示病毒感染。對長期發熱的患兒要做血培養,檢查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肝腎功能等,還應做結核菌素試驗。對臨床考慮為消化系統感染者一定要進行糞便常規檢查。必要時還可進行肥達氏反應、外斐氏反應、嗜異性凝集試驗、冷凝集試驗和類風溼因子等檢查。

 

 另外,需要注意的還有關於小兒長期發熱的檢查。小兒發熱持續2周以上稱為長期發熱。小兒長期發熱的原因比較複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即感染、結締組織病和腫瘤。對長期發熱的患兒怎樣判斷發熱原因,怎樣才能明確診斷呢?在臨床上,除了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徵來分析、判斷外,有關的化驗檢查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診斷依據。

對疑似感染的發熱,一定要注意尋找病原體。血培養是小兒長期高熱的一項基本檢查,對小兒感染性發熱的診斷、致病菌的判定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培養最好在患兒惡寒、高熱時採血,這樣可以提高血培養的陽性率。如果一次血培養陰性,不能否認敗血症或菌血症的可能性。對呼吸道感染要做咽分泌物培養和痰培養。對懷疑泌尿系感染要做中段尿培養。對這些細菌培養都應該反覆多次進行,這樣才能準確地反映感染情況。

結締組織病的臨床特點是器官受累廣泛,臨床症狀多樣,在發病初期一般都有發熱,而其他典型的症狀出現較晚,化驗檢查一般應先查簡單項目,如周圍血象、尿常規、紅細胞沉降率測定、c-反應蛋白、抗鏈球菌溶血素「o」等。待其他臨床特徵出現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查。

小兒腫瘤是否發熱取決於腫瘤的性質、部位、範圍和浸潤情況。對懷疑腫瘤所致的發熱,應該先檢查血常規,一般惡性腫瘤常見貧血,白血病時末稍血中可發現幼稚細胞。腫瘤患者血沉常增快,白蛋白多減少。對懷疑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的患兒,要及時做骨髓穿刺檢查。此外,不同種類的x線檢查、超聲檢查等對診斷均有助益。

 小兒高熱的應急處理措施

解開患兒衣服,達到散熱目的。遇到高熱抽風時,不要大聲呼叫、拍打搖晃患兒,如患兒全身發熱,頭向後仰,不要用力彎曲患兒或把患兒摟在懷裡,應把患兒放在床上,不要枕枕頭,頭歪向一側,免得影響呼吸。

發熱的高低、長短與患者病情輕重成正比。

    當病兒高熱聚起,精神狀態良好,哭聲響亮,常屬於輕症,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皰疹性咽喉炎。

   當高熱病兒精神萎靡,反應力差,面色蒼白,常屬於重症,大多是由於細菌感染,如中毒性菌痢、化膿性腦膜炎、中耳炎以及其他嚴重的感染,如貽誤診斷,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高熱伴寒戰,常見於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瘧疾;高熱伴多汗時,敗血症出汗無定期,結核病常在夜間盜汗,瘧疾則於退熱時出汗。

  如病兒長期高熱,形容憔悴,口乾唇裂,病情複雜,如敗血症、傷寒等。


  除急性感染之外,急驟的體溫升高,如發生在盛夏高溫季節,多飲、多尿、汗閉,一般情況良好,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又無特殊者,可能是中暑、大出血及過敏性疾病。

發熱是人體調節內外環境溫度異常的一種生理反應,有利於抵抗疾病對人體的侵襲,對機體健康有益。在診斷未明確以前盲目用退熱藥物,迅速降溫,有可能造成錯誤診斷並影響藥物療效的判斷和預後,故不宜使用降溫「治療」法。遇到下列情況方可用降溫治療:

①發熱在38、5℃以上;

②因發熱而影響病兒休息;

③發熱伴煩躁不安及有高熱驚厥史者;

④持續高熱不退者。

  

小孩發熱時,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發熱發燒這事可大可小!在小孩持續發熱高燒不退時,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檢查清楚病因,以便對症下藥,及早治療,切勿耽誤了治療十期,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相關焦點

  • 孩子反覆發熱,是多少家長的惡夢?
    小夥伴們大家好,都來閒聊三分鐘,有事沒事當放鬆,八觀姐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很多家長記憶裡堪稱惡夢般存在的——孩子反覆發熱。前不久有位8歲的孩子家長在我們的公益熱線上求助,說她家孩子反覆性發熱已經差不多一個月了,同時伴隨自汗、盜汗,每天晚上十一點左右症狀加重,平時還愛流口水,吃飯不太好,舌苔還比較白膩。圍繞這一話題,大家很熱情,線上展開了積極的討論,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歸納起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 孩子發熱!情況危急!請這樣做!
    就像我今天寫的這一篇文章一樣,有了這一篇文章做打底,家長們遇到孩子發熱的情況就不會那麼慌亂。敲黑板,以下這些情況需要來醫院,牢記!第一,如果孩子不滿三個月,尤其是新生兒,新生兒是什麼樣的孩子呢?新生兒是28天以內的孩子,這些孩子一旦出現體溫超過38度的情況,就一定要來醫院就診。
  • 孩子反覆發熱需警惕川崎病
    部分家長反映寶寶持續發熱,給予退熱藥、感冒藥後體溫仍反覆;口服或靜滴抗生素,症狀也無改善,熱程甚至長達5天以上。廈門市兒童醫院感染科卓志強主任提醒:反覆高熱不一定是單純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警惕川崎病。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兒童,是一種以全身中血管病變為主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常見併發症為心臟冠狀動脈擴張和冠脈瘤形成,嚴重者可導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
  • 孩子不明原因發熱,這個簡單的檢查一定要做
    兒童家長:醫生您好,孩子2歲了,發熱6天,前邊已經來看過2次,5天前查了血象,問題不大,醫生說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開了個清熱藥,讓我們回家吃藥觀察。吃藥3天後,孩子仍發熱,也就是2天前,我們又複診1次。醫生聽聽胸部,說心肺沒問題,讓檢查各項尿常規,我們沒接到尿。又化驗了血象,稍微有點高。醫生給孩子加用了阿奇黴素這個抗生素。
  • 孩子不明原因發熱,這個簡單的檢查一定要做!
    兒童家長:醫生您好,孩子2歲了,發熱6天,前邊已經來看過2次,5天前查了血象,問題不大,醫生說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開了個清熱藥,讓我們回家吃藥觀察。 吃藥3天後,孩子仍發熱,也就是2天前,我們又複診1次。醫生聽聽胸部,說心肺沒問題,讓檢查各項尿常規,我們沒接到尿。又化驗了血象,稍微有點高。醫生給孩子加用了阿奇黴素這個抗生素。
  • 患兒反覆發熱1年多,病因竟然是……
    入院後輔助檢查提示白細胞水平、中性粒細胞比例、CRP、PCT及血培養都正常,便考慮為嗆奶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或病毒性肺炎可能性大。然而,予對症支持治療5天後反覆發熱的情況沒有絲毫好轉。家長急了,開始出現煩躁情緒,甚至責怪醫生診治不力,給了醫生很大壓力。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痰培養結果回報,找到了少量革蘭氏陰性桿菌及少量革蘭氏陽性球菌。
  • 健康 | 小朋友反覆發熱、高燒不退怎麼辦?這些應對方法家長們快收好
    每當孩子出現發熱症狀時,家長們總會很緊張,特別是孩子的體溫長時間降不下去時,家長就更加擔心發燒會否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家長們別擔心,今天給大家整理一些常見的發燒疑難解答,快來看看。發熱是機體防禦機制之一。發燒時體溫升高,有些病原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會變得不那麼活躍,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
  • 反覆發熱1年多,家長都絕望了,看醫生如何揪出真兇
    這個患兒先後做過染色體、微陣列等檢查都沒找到病因,那麼,染色體基因檢查如何選擇?一、發熱查因如何鑑別診斷?病例中,患兒呼吸系統疾病好轉後仍反覆發熱,發熱時間長達一年餘,應考慮非感染性發熱可能性更大。那麼我們這個病例中發熱有什麼特點呢?
  • 孩子發熱,什麼時候需要上醫院?
    ,一個人沒有充足的睡眠,如何與病魔做鬥爭呢?那孩子發熱,什麼時候才需要上醫院呢?月齡、年齡不同,孩子發熱的原因既有不同,也有一定的重疊。對一個剛發熱24小時之內的孩子,目前的醫學技術水平,還沒有辦法全部一下子準確的判斷出導致發熱的原因。所以,即使資深的醫生,也是根據多年的經驗積累,作出相對科學正確的初步判斷而已。
  • 廈門兩孩子反覆發熱超6天,父母不敢送醫!結果...
    近日,廈門市兒童醫院連續收治兩名反覆發熱患兒。據了解,這兩名患兒反覆發熱超過6天,一個感染較厲害,全身腫脹,起疹子;另一個呼吸急促,口周稍發青,肺炎較重。
  • 孩子反覆發熱吃退熱藥,聽到兒科醫生的話後,家長非常後悔!
    孩子發熱是常見的一件事,但如果孩子經常發熱的話,家長就會非常擔心,最近我就遇到這樣的孩子: 小彬是一名5歲的小男孩,2個月前不小心著涼後就出現發熱,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後,孩子的發熱情況終於控制了。
  • 反覆發熱需警惕川崎病
    廈門網訊(記者 黃曉萍 通訊員 趙雅淇)部分家屬反映寶寶持續發熱,給予退熱藥、感冒藥體溫仍反覆,口服或靜滴抗生素症狀也無改善,熱程長達5天以上,廈門市兒童醫生提醒:反覆高熱不一定是單純細菌或病毒感染,
  • 孩子發燒後我們能做什麼呢?當寶出現發熱症狀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發熱你說簡單也簡單,因為就這三板斧而已;你說複雜也複雜,因為在三板斧的基礎上還需要你懂更多補充的知識點。發燒的原因多數還是病毒,不是什麼受寒,它只是一個誘因而已。在幾天前,有個客戶的孩子已經感染了病毒,只是剛好因為一次受涼,導致免疫下降,病毒就開始真正發威了,並且處理髮熱,你的步驟已經錯了。
  • 反覆發熱、肺炎不好,原因竟然是……
    而事實上,這個病例一直按照反覆發熱和肺炎治療,漏掉了重要的體格檢查資料。這驗證了筆者經常提的那句話,「重查體,明察秋毫,方能洞察真相」。 鑑於這個病例的體格檢查容易令人漏掉或誤判,我們需要尋找其他疑點,來增加解開真相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影像學特徵是這個病例的重要切入點。
  • 孩子發熱,到底什麼時候去醫院?家長該如何處理
    發熱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個症狀,對於兒童發熱的很多問題,許多家長還不是很清楚,經常是孩子剛發熱不到1小時,就半夜帶來看急診。而且只要孩子體溫不退,一天能來3次醫院,各個班的大夫都看一遍。目前使用逐漸增多,但其測量準確性受影響因素較多,容易引起測量偏差,需要反覆多次測量,一般認為紅外測溫可能高於腋溫0.5℃,無論選擇哪種體溫計進行測量,都需要在合適的時機下進行測量。
  • 反覆發燒是什麼原因 反覆發燒的五大原因
    我們都知道孩子發燒是容易反反覆覆的,其實承認也會的,反反覆覆發燒對身體的危害還是蠻大的,那您知道導致成人反覆發燒是什麼原因嗎?您知道反覆發燒怎麼辦呢?治療反覆發燒一定不能著急的,因為降溫的不是一次就可以降下來的,所以一定要知道治療反覆發燒要注意什麼。
  • 孩子經常反覆的積食,家長做2件事,孩子脾胃好了,積食消了
    孩子出現反覆積食,是每一位家長都不想看到的。由於我國的氣候原因,不少人都有脾虛的問題,而且孩子大多數也有,因為孩子的脾胃沒有發育健全,如果沒有細心的照顧和保養,那麼,就很容易出現積食的情況。很多家長不明白積食的什麼情況,積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長期出現食物過剩或者營養過剩,導致食物和營養在體內堆積過多,形成的一種疾病,嚴重還能夠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
  • 我不喜歡家長幫孩子檢查作業
    大部分家長都有工作壓力,下班之後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需要處理,再給熊孩子整作業,確實煩躁。關於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檢查作業這事爭議挺大,老師說學習需要家長配合,家長說檢查作業是老師的事。我既是家長又是老師,個人覺得,從家長角度講,如果有時間,還是願意看一下孩子的作業的,看看存在什麼問題,可以及時糾正,畢竟,孩子是自己的,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標準和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標準不一樣。
  • 孩子視力不佳,檢查時為啥需要做散瞳?有此疑慮的家長看過來
    所以我們一直覺得在電子產品這一塊給孩子控制得挺好的,可為什麼還是視力不佳呢?帶著疑問我們帶孩子去了眼科醫院,醫生開了好多項檢查讓我們做,最後說孩子存在屈光不正,後續孩子肯定得佩戴眼鏡,但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驗光數據,還需要孩子做散瞳驗光。
  • 孩子發熱怎麼辦?家長可以這樣做
    秋冬季是孩子容易生病的季節,扁桃體炎、肺炎、手足口病、輪狀病毒腹瀉紛紛「找上門」,最近,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門急診一天就接診了1000名左右的寶寶。在孩子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感冒發熱。當孩子發熱時,家長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