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妊娠期間,隨著胎兒一天天的發育,媽媽們的肚子漸漸肉眼可見的鼓起來,準爸爸媽媽們常常急不可耐地提前與胎寶寶交流互動,希望可以早一刻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尤其是到了孕晚期寶寶的感官逐漸完善,寶寶也有了胎動可以與外界的爸爸媽媽互動。
我們都相信,寶寶一定聽得到我們說的話,感受得到我們的撫摸,但從來沒有想過,寶寶這段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光會被寶寶記得。
可世界就是這麼奇妙,一些寶寶真的可以想起自己出生前生活的地方。
幾位寶媽跟你分享:3歲兒子的胎內記憶
喵喵三月天:「我兒子3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問他記得在媽媽肚子裡的樣子嗎,兒子說:四周黑黑的,都是水,後來我看到了一道亮光,就離開了黑黑的地方。聽完我被驚嚇到了。」
奇妙寶寶:「我兒子也記得自己當年在肚子的事情,他說自己身邊有一個長長的東西,平時無聊就抓著玩,然後問我那是什麼。太神奇了。」
二胎媽媽小雪:「我兒子3歲多的時候也跟我說,在肚子裡的時候特別黑,然後有好多樹。他在我肚子裡臍帶繞頸3圈提前一個月剖出來的。」
琴韻秋天:「孩子真的有胎內記憶,兒子說在肚子看到外面是紅色的,有時候感覺很吵,還特別擁擠,不舒服了就會伸腳去撐。」
彈吉他的天竹:「我倒是沒問過孩子有沒有胎內記憶,不過在他還在肚子裡的時候,他的逗比爹喜歡放蔣大為的《敢問路在何方》,結果孩子出生後,只要一放這歌就立馬安靜,在大點自己從手機上搜著聽,在大些蔣大為就成為他的偶像了,還聽遍了蔣大為的歌。」
日本專家關於「胎內記憶」做的調查
池川明是一位日本的婦產科醫生,他曾關於「胎內記憶」做過一項調查,採訪對象是1620名4歲左右的兒童。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兒童中有33%的兒童具有自己的胎內記憶,21%的兒童仍然記得自己出生過程。
另一位日本副教授也做過該項調查,在他編纂的書籍數據中:有53%的兒童存在胎內記憶,這些存在胎內記憶的兒童中,41%的兒童仍保留出生時的記憶。
因為人的記憶能力不同,不同的年齡段也影響著孩子對胎內記憶的記憶程度,所以該項調查研究只能確定「胎內記憶」的存在。
如何合理利用寶寶的胎內記憶,進行胎教?
⑴聽音樂、唱歌
聽音樂和唱歌可以舒緩孕媽的心情和心率,同時對胎兒也存在好處。
優美悅耳的音樂可以鍛鍊胎兒聽力,促進胎兒的感官發育。媽媽自己唱歌娛樂,可以使聲音在體內傳遞,穿過子宮,聲波可以是羊水產生輕微的顫動,溫和的律動可以鍛鍊胎兒的觸感。
⑵感受大自然
孕媽媽的感官感受可以影響胎兒,多去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風吹鳥鳴。
給孩子充分的氧氣,有利於胎兒大腦發育,大自然的視聽盛宴也可以刺激胎兒的感官發育。
⑶對話胎教
爸爸媽媽可以給胎兒念書,也可以多餘胎兒聊天。
比如早起對寶寶說早安,睡覺說晚安,天氣晴朗就告訴寶寶今天陽光明媚可以帶他出去散步。
賢爸小結:
胎教的過程也是孕媽媽自我調節情緒的過程,十月懷胎很辛苦,孕早期的妊娠反應,孕後期的身子笨重,都只能媽媽們自己堅持體會。
但是為了寶寶的健康發育,媽媽們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作息規律養足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