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主要包括聲音的產生、傳播、聲波和聲速,其中重點的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聲速。本部分常以填空題和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本部分目標具體如下: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中。鳥鳴清脆如玉,琴聲婉轉悠揚……聲音對於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但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傳播的嗎?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
(1)條件: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振動是指物體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復運動,往返一次叫振動一次。
(2)固體、液體、氣體在振動時都能作為聲源發聲。例如:在生活中所聽到的鐘聲、海浪聲和悠揚的笛聲,分別是由固體(鍾)、液體(海水)和笛子中的氣體振動發出的。
(3)將不易直接觀察的現象或不易測量的物理量,通過某種方式把它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的方法叫轉換法。
2.聲音的傳播
(1)真空罩實驗現象:
① 沒抽氣時:能聽到鈴聲;
② 抽氣過程中:鈴聲逐漸變小;
③ 抽到接近真空時,幾乎聽不到鈴聲;
④ 重新通入氣體:又能聽到鈴聲。
(2)實驗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聲。
(3)注意事項:
① 確保實驗裝置的氣密性,營造一個近似真空的環境;
② 由於實驗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只能通過聲音逐漸變小,推斷真空不能傳播聲音,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理想實驗法。
1.(多選)下列實驗能說明聲音產生條件的是( )
A. 將正在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 將紙屑放到正在發聲的喇叭紙盆上,看到紙屑在「跳舞」
C. 將正在發聲的音叉去輕觸靜止懸掛的桌球,桌球被彈開
D. 將正在發聲的手機密封在塑膠袋內放入水中,仍能聽到手機發出的聲音
2.如圖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桌球,發現桌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的目的是( )
A. 使音叉的振動儘快停下來,便於觀察
B. 延長音叉的振動時間,便於觀察
C. 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換放大,便於觀察
D. 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便於觀察
3.小方和小園合作探究「固體能否傳播聲音」,他們的探究過程如圖所示:小園在桌子的一側敲擊桌角,小方把耳朵緊貼在相對的桌角且聽到了清晰的敲擊聲,於是得出結論「固體可以傳播聲音」。請你評估:從他們的探究過程能否得出「固體可以傳播聲音」的結論?如果能,寫出理由。如果不能,在他們的探究實驗基礎上,不增加其它器材,提出改進建議(即寫出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
1.(多選)下列四個實驗中,能說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的實驗是( )
A. 放在鐘罩內的鬧鐘正在響鈴,把鐘罩內空氣抽出一些後,鈴聲明顯減小
B. 使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濺起水花
C. 吹笛子時,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D. 在吊著的大鐘上固定一枝細小的筆,把鐘敲響後,讓紙在筆尖上迅速滑過,可以在紙上畫出一條來回彎曲的細線
2.如圖所示,將一隻發聲的小鬧鐘放在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內,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小鬧鐘的聲音逐漸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氣又逐漸地通人玻璃罩內,小鬧鐘的聲音逐漸_________________;
(3)此實驗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發現自己家的玻璃就是將兩層玻璃之間空氣做了抽真空處理,請你從聲學角度說說這樣做的好處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音的產生這一知識點比較簡單,中考中常圍繞「振動」兩個字出填空題。近幾年對轉換法的考察成為熱點,如揚聲器紙屑實驗、桌球音叉實驗等,考查體現振動的方法、看到的現象、實驗的目的、紙屑和桌球的作用等。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
(1)聲音在傳播時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2)通常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常溫下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