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康熙皇帝復立太子後,開始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但被復立的太子胤礽非但沒有痛改前非,反而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寫過江夏鎮任伯安的書信被康熙皇帝掌握後,太子胤礽決定鋌而走險,想當第二個李世民。
但太子胤礽畢竟不是李世民,身邊也沒有諸如魏徵、長孫無忌等幕僚;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也並非李淵,其餘皇子更是早就憋足了勁想要再次扳倒太子。
如此前提下,太子胤礽想要武裝政變成功的概率本就微乎其微,以至於康熙皇帝在遠離京畿的情況下,只用了三道詔書就平息了這場叛亂。
只是,這三道詔書卻絕對不簡單,而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
康熙皇帝畢竟是一代明主,對於太子胤礽的廢黜決定,始終不能下定決心,畢竟其身後還有著「千秋萬代的史書記載」,畢竟太子胤礽的復立是康熙皇帝剛剛「力排眾議」以後的結果。
所以,才有了康熙皇帝對張廷玉所言:
「衡臣,如果朕再次廢了太子,那麼千秋萬代以後,史書會怎麼評述?」
對於康熙皇帝的擔憂,張廷玉自然非常清楚:
「皇上對太子的一片苦心,天下臣民是有目共睹,臣擔心的是皇上現在遠離京畿,當前最要緊的是穩住太子,以防他再幹蠢事。待到聖駕回京以後再說!」
只是,康熙皇帝卻不這樣認為:
「作為上書房大臣,你的顧慮不是不對,但你想的是現在,而朕想的是將來。」
也就是說,廢黜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心中早就明確的決定,他之所以這樣問就是為了得到張廷玉那句「皇上對太子已經仁至義盡」。張廷玉畢竟是時任「上書房首輔大臣」,代表著朝廷,更代表著百官。面對廢除儲君這等國家大事,他必須爭取到張廷玉的同意。
只是,康熙皇帝為什麼等不到返回京城再行廢黜太子呢?
1、太子胤礽對於皇權的威脅,康熙皇帝不會也不能有任何猶豫,他必須在威脅出現之前就將其消滅於搖籃之中。所以,對於太子胤礽的處置,他不能等,也等不起!
2、這次廢黜太子和第一次明顯不同,第一次可能會背負上「謀奪儲位」的嫌疑,但這一次卻是維護康熙皇權的最佳機會。太子被廢,儲位虛懸,康熙皇帝就勢必會考慮新任儲君的人選,而這次扳倒太子的行動就是凸顯這位新任人選的最佳機會。所以,康熙皇帝還必須將這次行動交給他默認的儲君人選執行,那就是皇四子胤禛。
3、康熙皇帝那一句「朕想的是將來」,也能直接說明問題:不能留給太子胤礽幹出有損皇家顏面的機會;更不能讓他傷害到其餘皇子,尤其是被康熙皇帝默認的皇儲人選——皇四子胤禛;這才是康熙皇帝真正需要擔心的所在。所以,他必須提前行動、提前安排,以防不測!
剩下的就是康熙皇帝的具體安排了:
「馬上以上書房的名義,把胤礽寄給任伯安的信,寄還給他!」
對於康熙皇帝的舉動,張廷玉同樣有著疑惑:
「皇上,您看,這樣一來豈不是逼太子!」
對啊,既然要提前防備,提前計劃,為何還要主動逼迫太子政變呢?
還是那句話,太子胤礽的復立是康熙皇帝「力排眾議」的結果,已經讓很多朝臣生出了不滿情緒;如果再無故廢黜太子,康熙皇帝豈不成了言而無信、朝令夕改的昏君了嗎!
所以,他必須擁有一個廢黜太子胤礽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還必須能讓天下臣民都心服口服!但康熙皇帝的這個決定也絕不是盲目行為,因為與此同時,康熙皇帝還有「提前準備」的三道詔書。
讓你主動謀反的同時,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此,才能在保證康熙皇帝正面形象的前提下,控制一切、穩定一切!
我們來看下康熙皇帝的三道詔書:
第一道密旨
寄給四阿哥胤禛:命他即刻召見隆科多,嚴密注視太子一黨的動向,一旦發現他們圖謀不軌,即著胤禛捉拿太子,隆科多將太子黨羽一體捕獲。
注意,在說明這道詔書是下給皇四子胤禛的時候,張廷玉有一個明顯的疑惑反應:
「四阿哥?」
然後,康熙皇帝予以了確認:
「是四阿哥!」
很多人在糾結張廷玉是何時確認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就是這個時候!
康熙皇帝之所以將這次扳倒太子胤礽的任務交給皇四子胤禛,目的很明顯:
1、將皇四子胤禛身上的「太子黨」標籤徹底摘除;
2、上文我們已經提及,讓皇四子胤禛在維護康熙皇權時做出貢獻,為其成為儲君做好鋪墊;
3、趁機讓皇四子胤禛兼任更多的差事,掌握更多的權力,增加其奪嫡成功的勝算。
另外,一直將隆科多視為「寶刀」的康熙皇帝,還必須找機會讓隆科多向皇四子胤禛靠攏,或者給兩人製造親近的機會。顯然,這次扳倒太子的行動就是最佳時機。
而對於張廷玉這位忠心耿耿的上書房首輔大臣,康熙皇帝自然沒必要隱瞞自己對皇四子胤禛的寄予厚望,所以才會加重語氣予以了確認——「是四阿哥」!
第二道密旨
寄給十四阿哥胤禵:命他以兵部的名義布置西山銳健營,嚴密注視熱河駐軍的動靜;布置豐臺大營,嚴密注視密雲駐軍的動靜;只要這兩支隊伍擅自行動,就立刻接觸凌普、耿索圖的兵權!
既然康熙皇帝已經默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為何還要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隸屬「八爺黨」的皇十四子胤禵呢?
就算皇十四子胤禵乃係帶兵出身,可此時隸屬於「四爺黨」皇十三子胤祥還沒被圈禁呢,為何就不能將這個任務交給更能出色完成的胤祥呢?如此一來,豈不更能壯大「四爺黨」的勢力嗎?
這就是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
讓胤禛負責扳倒太子,而且還讓其和時任「九門提督」的隆科多合作,這本就足以令其它皇子產生懷疑;如果再將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控制權交給胤祥,那麼其他皇子就能直接認定胤禛的新任皇儲身份。更何況,在這次事件中,胤祥還因為「助太子暗殺鄭春華」、「擅自派兵剿滅江夏鎮」而被眾多朝臣視為了太子黨羽。所以,康熙皇帝不能選胤祥。
至於選擇皇十四子胤禵的原因,則更高明:
1、胤禵當時正監管兵部,負責此事名正而言順。
2、只有讓「八爺黨」的成員參與其中,並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才能保證胤禩、胤禵等人不會生出異心,不會對康熙皇帝的真實意圖產生懷疑。
3、更重要的是,在如此關鍵的事件中給予胤禵重用和表現機會,還能直接挑撥「八爺黨」的內部團結關係,削弱胤禛的敵對勢力。
其實,自皇十四子胤禵仿造太子「調兵手諭」的時候,康熙皇帝便已經明確胤禵的奪嫡之心;而後令其監管兵部,包括這一次交給他這麼重要的任務,目的幾乎完全相同:讓胤禵誤以為自己才是康熙皇帝認定的新任儲君,從而令其將進攻矛頭對準皇八子胤禩,而非皇四子胤禛!反過來,皇八子胤禩等人也會將胤禵視為主要對手,從而將放在胤禛身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胤禵身上。這就是「亂了敵人、好了我們」,這就是對皇四子胤禛最好的隱藏和保護。
再下一道明詔
通告天下,朕定於八月十六日到京!
這道明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能讓康熙皇帝控制整個政變過程的開始、發展和結束時間!
這道明詔一下,太子胤礽發動政變的計劃勢必會圍繞「八月十六日」這個時間展開,那麼,康熙皇帝就等於始終在牽著太子胤礽的鼻子走!可如果沒有這個明詔,康熙皇帝甚至連太子胤礽政變的時間都沒法掌握,將其挫敗的概率自然會大幅度降低。
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