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微博話語權威建構路徑探討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本文提要】 通過微博發布突發事件,常需藉助話語策略,提高話語權威和可信度。微博主要通過@、引言和附上連結網址等技術手段,訴諸官方話語權威、親歷者的經驗權威、權威人士的社會權威及正義感權威等話語路徑,建構權威。在話語路徑方面,官方微博在藉助正義感權威,表達正義譴責肇事者的同時,常整合各方面因素理性地判斷和表達,綜合運用多種話語權威。草根微博主要關注親歷者經驗權威,有意遠離官方性的話語權威,理性地引用多種權威的能力也尚需加強。

【關鍵詞】 突發事件 微博話語 權威建構 路徑

近年來,微博「在歷次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其網絡輿論影響力和對現實的作用力得到強化,倒逼改革」,①給黨的執政建設帶來一定影響。2010年的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2013年的系列城管事件及2014年的西安某幼兒園餵藥等諸多事件中,微博在督促政府相關部門採取措施,加速事件解決方面功不可沒,其權威也與日俱增。然而,微博作為虛假信息和謠言助長器的弊端也不容忽視。突發事件時,各種真假微博信息鋪天蓋地砸向受眾,不僅混淆視聽,也使微博公信力遭到質疑。對此,微博有必要加強話語權威建設,以維持其既有威信,更好履行輿情引導職能。目前學界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微博話語權分配、②微博話語秩序的構建③等,而關於話語權威建設的研究鮮有見聞。

一、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話語權威分析

作為一種基於草根的網絡媒介,微博既沒有法律條文的行政權力權威,也沒有特定官方的媒體行業權威。突發事件發生時,當各種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湧現在各種媒體上,只有那些權威性的表達才能贏得受眾的關注和支持。

1.官方微博話語權威

麥克盧漢曾指出媒體是人器官的延伸。④政府機構及官方媒體開通微博,旨在藉助微博接地氣和包容性,延伸傳統官媒的政策宣傳和輿論導向功能。在人人皆記者的虛擬世界裡,官方權威已經褪去很多光環。面對廣受追捧的草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競爭,官方媒體當務之急是建設話語權威,挽回日益下滑的受關注度,消除草根階層對官方媒體的固有成見。

突發事件中,不是事件親歷者的官方微博主,如何提高其話語權威、說服受眾接受其話語成為重中之重。對此,官方微博主不妨通過引用政府機構、權威人士和親歷者的話語,以提高話語說服力,彌補非親歷者(見證者)的缺陷。作為官媒有機組成部分的官方微博,自然承襲了傳統官方媒體的行業權威或其所附屬國家機關的權力權威。然而此類權威容易引發傳統媒體翻版的聯想,可能將求新求異和反傳統的現代受眾進一步推向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話語權威尤其是親歷者的經驗權威則有助於官方微博主贏得草根受眾的身份認同,重新贏得被草根新媒體吸引的受眾群體,以優化傳統媒體的宣傳功能。

2.草根微博話語權威

微博誕生之初,普通網民開通微博並沒有明確目的,也未受到普遍關注。中國最早的微博網站飯否和嘰歪均慘澹經營,最終關門了事。隨著微博在國內外突發事件中所發揮的重大影響,微博作為事件的第一報導者和主要輿論渠道,讓人們見證了其社會動員的巨大號召力,受關注度急劇提升。「在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50起重大輿情案例中,微博首發的有11起,佔22%。」 ⑤草根微博主逐漸意識到微博的可利用價值,嘗試把微博作為信息傳遞、輿情爆料甚或是維權的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一些微博事件看似沒有體現直接的社會抗爭,但是關涉公共事件,公眾的社會參與與批判也是對當前社會、現象的抗爭,對自己所處社會環境與個體生存狀態的抗爭。⑥比如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的鐘氏兄妹、湖南瓜農事件中的鄧家女兒以及山東東平性侵女生案中的平平等,均藉助微博向社會求助,最終贏得社會廣泛關注,為維護自身權益爭取了強大外援。突發事件中的草根網民是事件親歷者和第一講述者,在事件報導中必能搶得先機;其草根網民身份及其草根化語言,也容易贏得同為草根身份的廣大受眾的關注和接納。草根微博已然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相關部門的決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據,也是維護草根權利的重要手段。

然而,草根弱者甚或受害者的身份,在話語層面上常出現情緒化表達,甚至出現藉助微博譁眾取寵、借反權威之名謀個人之利等現象。此外,草根階層的視角狹隘、語言能力弱、信息整合及網絡技術等掣肘因素,均影響了其權威屬性。為提高優化微博功能,草根微博主必須利用各種話語權威策略,甚或官方話語權威,提升話語層次和影響力,彌補草根非專業化報導所引發的質疑和不信任。

相關焦點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摘要】研究重大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媒體話語建構策略,對理解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方式有重要意義。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的上述功能更加凸顯與重要:重大事件中促進權威信息的高效流動與良性社會動員,事件過後則繼續進行議程設置與社會整合[3]。有學者認為新媒體使得作為輿論引導客體的公眾日漸主體化,與政府和主流媒體共同建構輿論場新常態[4],儘管自媒體擁有了越來越獨立的網絡空間,但其影響力與質量仍舊參差,如此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更應加強,從而形成良性輿論場。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提出了新要求。話語體系建構應依循學科成長、學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於客觀實踐的自主性理論創造,是話語體系成長的基本路徑。  關 鍵 詞:  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路徑/反思
  • 微博對新聞事件的二次建構:比較人民網和人民網新浪微博對「臨武...
    此類事件最突出反映了媒體新聞和媒體微博的角色衝突,是微博和新聞框架分析的典型案例。     三、編碼與統計     媒體的意識形態體現在對採訪對象(新聞來源)話語的選擇上。     可見,微博在對新聞的轉述和評論中,對事件的框架和消息來源的報導已經偏離了原新聞框架,重新對事實進行了建構。
  • 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 (2)
    對本文而言,揭示權力規制的場域,主要體現在新媒體事件背後的公共結構、社會心理和治理路徑等社會意義生產和模型建構。當然,任何意義生產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本文所指的情境即如上文所述——處於轉型期社會的「中國元素」,對本文而言這種本土化元素集中體現在傳統傳媒與國家權力、市場經濟的掣肘關係中以及新媒體技術作為某種突破三者權力關係的某種治理路徑,這是我們需要集中考察的方面。
  • 論話語在NGO微博資源動員中的作用
    作為一個開放的信息平臺,微博公共事件的爆發離不開成功的社會動員。 本文首先綜述了西方對於社會運動的相關理論,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社會運動與網絡關係的研究;並運用資源動員理論對NGO主導的微博社會運動進行了分析,認為話語是微博動員中的一種新型資源。沒有話語,就沒有微博事件。
  •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2】
    另一方面,以微天下為代表的權威媒體微博引用當事者和第三方的相關動態,及時傳遞一手資訊,成為各角度微博之間的聯結者,為受眾帶去更豐富的資訊信息。 在官方微博中,更新事件最新動態;而在出版的報紙或播出的節目中,則對事件進行深度剖析和還原;最後,在官方微博中對自身報導進行呈現;面對突發事件,媒體形成一個完整的報導鏈(見圖3),既保證在事件中發聲,又不會喪失自身媒體的觀點和特色。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微博法制評論欄目的話語呈現
    筆者通過分析發現,「法律評論」欄目堅持權威性的話語體系,維護司法公正與權威。 1、選題:突出「法治意識」與「監督意識」 筆者對微博樣本的主題進行歸納分析發現,表現立法、司法、執法活動的微博評論共11條,佔樣本總量的35.5%,是比重最大的內容。
  • 突發事件網絡新聞反轉過程分析:以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
    不同於以往新聞反轉研究,本文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對比了反轉前後的新聞語料,通過詞頻和關鍵詞分布統計,總結了新聞事實增補對輿情的影響,歸納了該事件的新聞反轉特徵,以期對類似突發事件網絡媒體報導的情況預測有所啟發。文章還涉及媒體行業對新聞反轉的評論,並認為事件後的媒體反思也是新聞反轉的一部分。
  • 「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拔尖團隊主辦的「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日前在京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外文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知識外交的學科界定、研究領域以及知識外交與美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 竺乾威|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建構:比較的觀點
    竺乾威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公共管理學科本身的自主性有關,其話語體系表現了一種多種學科綜合、多種理論兼收並蓄的特點。美國公共管理話語本土化的建構在於它不斷適應公眾的直接需要,在於它領先的問題意識、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常態化的學術批評與爭論。
  • 淺析新浪微博中公共領域與私人和公共權力領域的互動關係
    2.裂變的傳播方式     微博的是一種裂變傳播,傳播模式為One To N To N。這種傳播路徑通常包括「粉絲路徑」和「轉發路徑」。顧名思義,粉絲路徑即為向粉絲的傳播,一條信息一經某個微博用戶發布,所有關注此人的用戶的個人頁面上都會有所;轉發路徑即為再次傳播,一條信息一經某個微博用戶轉發,所有關注此人的用戶的個人頁面上也相應出現。
  • 人民網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戰略轉型
    分析先後報導過程,即如何報導事件、如何呈現事件、如何解決或應對突發事件,來探討媒介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具體措施的變化及其原因,總結媒介應對的規律,梳理出一般的有效的應對措施,將零碎的、分散的措施歸納為系統的、可行的規律、結論,以供其他媒介參考。同時,也進行文獻分析,參考既有的學術成果,通過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將媒介應對措施從抽象化概念具象化,進一步推導出可操作化的具體措施。
  • 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功能、路徑與展望
    如果可以把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研究看作是一種模型建構的話,那麼模型建構的路徑就對思考評價標準建構研究的可能路徑具有重要的啟示。  從模型建構的角度來看,一般建構的基本路徑有兩種——「演繹法」和「歸納法」,並且這兩種路徑所形成的模型歸屬於不同的種類,具有不同的特點。一般將經由演繹推理而成的模型稱之為「機理性模型」。
  •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
    在分析比較前後兩個時段評論內容的基礎上,得出疫情期間《人民日報》輿論引導呈現出「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的特徵,並從選題、立意和論證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在重大突發事件主流輿論的傳播中,官方媒體應重視情感話語表達,在與有關政策同頻共振的前提下,尋求與社會化媒體的互動合作,更好地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
  • 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本文以「周子瑜事件」的微博傳播為樣本案例,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微博環境下突發事件傳播的第三人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第三人感知和後續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第三人效果在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中同樣存在,而就影響因素而言,信息的社會期望值和可信度與第三人感知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但人際交流對於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變量。
  • 國家形象話語建構研究亟待深化
    建構優質國家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有效避免被包圍遏制、汙名化,進而為國家和平發展謀取更為穩定、友好的外部環境,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話語不僅能反映社會實在,還能建構社會實在。國家形象建構,在某些方面,就是話語建構。話語建構存在多種方式,本文以親屬隱喻為例進行闡釋。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考驗對外傳播能力
    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高度關注度和影響力,往往能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引發一系列對外傳播媒介事件。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下,面對信息紛亂雜沓、真偽難辨,部分西方媒體伺機汙名化等現象,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發出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的使命責無旁貸。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成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影響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遂寧國際詩歌周舉辦高峰論壇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3月5日,遂寧國際詩歌周高峰論壇上,中外詩人共同探討新時代的詩歌發展。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周洪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新時代的詩歌將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詩歌。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與此同時,西方譯學觀念及其話語體系大量湧入我國譯學界,在為我國翻譯理論研究提供新視角、帶來新啟示、開闊新思路的同時中,這些觀念及話語在很多研究者心中,逐漸被奉為最高的學理依據,被拿來分析、研究中國翻譯現象,「借鑑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直接挪用或移植。這種趨勢幾乎造成中國翻譯學的「失語」。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語境下,張柏然教授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原標題:李放: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正處於時代創新思想與思想建構時代緊密結合的關鍵時期,以服務於思想中的時代與時代中的思想雙重發展為指向,學術話語研究與學術媒體的知識生產全過程,共同承載著「思想傳播」與「智力供給」的雙重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