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暨新加坡品格教育交流會在成都舉行
海峽兩岸暨新加坡品格教育交流會在成都舉行。
未成年人網成都訊(周潔)12月1日-2日,由《精神文明報·品格周刊》主辦的海峽兩岸暨新加坡品格教育交流會在成都舉行,來自新加坡、四川、重慶、貴州、臺灣地區等地的教育者和相關課題研究者等1000餘人齊聚成都,共同探討中小學品格教育的實踐。
來自新加坡、四川、重慶、貴州、臺灣地區等地的教育者和相關課題研究者約1000餘人共同探討品格教育的實踐。
2014年,我國首個「中小學品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實驗項目正式以省級重點課題在成都應運而生。經過3年的試點試驗,參與學校已達500多所,10萬餘名學生和家長參與其中。品格教育也從成都出發,已輻射到全國各地,形成了「成都經驗」。
品格教育經過3年的試點試驗,參與學校已達500多所,10萬餘名學生和家長參與其中,形成了「成都經驗」。
交流會上,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所副所長楊霖針對品格教育的「成都經驗」進行了詳細介紹。據了解,品格教育的「成都經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結合人類共同崇尚的基本的公共價值追求,以及青少年兒童本身的認知規律、品格形成規律梳理出了4級24個品格進行重點培養,力求通過品格培養讓孩子的美好習慣成自然。24個品格包括:第一級「專注——有序——友善——誠實——感恩——真誠」;第二級「責任——堅持——主動——守時——忠誠——寬容」;第三級「勤奮——創意——熱情——明辨——謹慎——勇敢」;第四級「守信——節儉——尊重——憐憫——勤勞——智慧」。每個品格都要經歷6個星期的培養,培養方式遵循了從易到難,從形象到實操再到鞏固的過程。
參會者觀看品格教育試點成果展
楊霖說:「希望每個孩子在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時間去經歷24個品格的養成,形成經驗,習得基本行為表達,獲得對品格的認知。」
在為期兩天的交流會上,楊霖還以《品格教育現實困惑與解決策略》為題做了交流發言。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校長符傳封分享了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品德教育經驗;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校長高松景、諾瓦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蘇偉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馮清皇分別以《全人發展的品格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如何建立「親、師、生」共學系統》《看見內在的聲音——淺談品格課程教學的反思實踐》為題,做了交流發言。
兩天的交流會讓與會人員受益匪淺,他們表示將把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品格教育這粒種子在學生心中紮根,讓立德樹人更加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