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你的筆記本,上面都有些什麼?
近日,浙江大學舉辦了首屆最美學習筆記評選大賽。12月20日,通過初選,50份筆記脫穎而出,入圍決賽。簡明扼要的課堂重點,劃滿標識的錯題集,嚴謹清晰的實驗報告……學霸筆記中不僅有這些,還有醫學生用彩筆畫下的人體器官,有農學生用線條勾勒出的幾十種植物,有人文學子寫下的甲骨文,有建工學子畫下的結構草圖等。
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先來一睹為快吧:
毛穎錚的人體器官彩圖
「這是消化道的十二指腸段,」毛穎錚笑著介紹,「這是基礎醫學導論這門課中的解剖學部分,因為這一部分最形象,所以我把器官都仔細畫了下來。」筆記的另一頁上,畫著兩張膽囊的圖片。
毛穎錚從小喜歡畫畫,但沒有接受過系統訓練。「我會去買相關的教材來自學,其實畫畫和學醫也有相通之處。」在她看來,比如畫畫要研究人體肌肉結構,醫學生也會研究,而且還研究得更透徹。
「老師也會發詳細的結構圖,但是我喜歡自己畫畫,這樣做筆記印象更深刻,」其實毛穎錚筆記本上還有一些卡通圖案,她指了指其中一頁,上面畫著一個巨大的「章魚哥」(動畫片海綿寶寶中的人物),但是它的眼球旁標著一圈小箭頭。「這個時候正好學到眼球肌肉的運動,章魚哥眼睛就很大,我就靈機一動畫下來了。」
「有的時候上課困了,我就畫畫,畫一會兒,就又精神了,可以繼續認真聽課了。」在筆記上塗塗畫畫不僅是毛穎錚圖文並茂的筆記中的一部分,也是毛穎錚上課時提神的小妙招。
廖人玉勾勒的植物
在筆記上畫滿植物的,是農學院的廖人玉。她去年暑假參加了生科院組織的「中美聯合課程——植物學野外實習」,實地尋找考察不同的植物。「當時日程很緊,我先拍了照片,然後在飛機上、大巴上、酒店裡趕著記錄下來。比如有一種『櫟葉繡球』,就是在飛機上畫的。」
廖人玉還有一本自己做的植物圖鑑,她將實打實的樹葉貼在本子上,然後用畫筆添上樹枝和其他葉片。她說,這些都是她去植物園收集下來製作的,都是她的「得意之作」。
廖人玉今年大四,已經保研至植物生理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植物多美啊,畫完你會觀察到獨一無二的美。」
張譯丹畫下的古漢字
人文學院的張譯丹是這頁古漢字的作者。這些歪歪扭扭的古老文字,都是她一筆一划記下的。
汪琦卉手繪的蘇州留園平面圖
這副手繪的蘇州著名園林留園平面圖出自2015級建築學專業的汪琦卉之手,「美術其實是建築學生的基本功夫,但是像這樣複雜的圖我要畫上四五個小時。」
此外,這些筆記也令人直呼大佬:
出自建築工程學院的汪綺卉
出自藥學院的劉婕
出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何方儀
出自建築工程學院的郭濛濛
看了這些學霸筆記後,網友的反應亮了:
學霸們都怎麼記筆記?上課記錄,課後整理
這些筆記是怎麼記錄製作的呢?每個同學都給出了相近的答案:
一半的功夫在課上,上課先梳理課程脈絡,記下邏輯和思路;另一半的功夫在課後,補充、梳理、整合。
「筆記不是抄寫,而且一定不能吝嗇課後的時間。」廖人玉的經驗是,「上課的時候時間緊張,所以理解最重要,記錄下關鍵知識點和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記錄下自己對這部分知識點的邏輯,課後再進行整理。」
在上課時,生物醫學專業的鄭子怡會用電腦做筆記,「老師發課件給我們,我就直接在電腦裡課件上寫筆記,因為打字比較快,而且可以先不考慮筆記的排版。」等到下課後,她才會把筆記工整地整理到筆記本上。
鄭子怡通常會在周末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來整理一周的筆記,「整理複習一節專業課,我要花半個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有些還需要查資料幫助理解。」
林臣峰的思維導圖
生科院大三的林臣峰,他的《生物化學》課的筆記,是一張由16張A4紙拼接而成的思維導圖。圖上一個點代表一個化學物質,線代表一個反應,他將半個學期的生化內容——上百種化學物質和反應盡收於圖中。
這張思維導圖,林臣峰畫了半個學期。每周他都隨著老師的講課進度,在之前的思維導圖上補充新內容,寫不下了就在原先導圖的邊緣粘上一張空白A4紙。最後,他的導圖擴大至方桌大小。「我擅長記憶圖形化的內容,所以我用這麼一大張思維導圖把生化複雜的知識網絡畫下來,方便我明晰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查漏補缺。」
筆記不僅要清楚美觀,第一要義是對學習有幫助
許多初賽入圍者都認為,字跡清楚、排版美觀不是記筆記的第一要義。做筆記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入圍者也都表示,並不會每節課都做詳細的筆記,而是針對性、有選擇的記錄。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陳瑤的觀點是,有些課老師會講很多拓展內容,這個時候筆記就非常重要。
「我有一門課叫《機械設計》,老師會講很多經驗,書本上都沒有,你就需要記下來。」陳瑤說,「課程裡有一部分是學習機械構造,但是這些構造是如何生產的,就是老師額外講授的經驗。」
宋浩嘉的筆記
同樣來自機械工程學院的宋浩嘉也選擇作針對性的筆記:「大學剛開始的時候課程比較多,晚上整理筆記會很晚。但那時自己整理筆記過於詳細,沒有主次之分,導致筆記數量很多但質量不高。後來才慢慢學會有針對性地整理筆記,避免過多的低質量勞動。」
曾誠如的筆記
大三女生曾誠如把課程內容與筆記的美觀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在上《西方藝術史》這門課的時候,她會搜索課程中介紹的藝術作品,然後將這些藝術作品中的元素融入到筆記中,用來作為排版或插畫的素材。
「我想讓記錄藝術知識的筆記成為藝術品,我可以無限次翻看這本筆記。」她說。
50份初選入圍作品,電子筆記佔到1/3
在全校徵集到的筆記中,大約有15%的筆記為電子筆記;校級初賽篩選出的50份筆記中,有1/3的筆記是電子筆記。電子筆記是指,運用平板電腦等設備,用專門的平板筆做筆記。
2016級巴德年醫學班的劉雙盈就是電子筆記的忠實擁躉,「2018年出了新版的iPad,可以用專門的Apple pencil(筆)在平板上寫。我很喜歡整理漂亮的筆記,就買了一套。」
劉雙盈的參選筆記很漂亮,整齊排列的英文,不同的標題有不同的底色,配上自己畫的簡圖,十分清爽。
「用iPad做筆記很方便更改,寫錯了可以直接擦掉,而且可以選很多顏色,便於插入圖片。」劉雙盈特別喜歡用顏色來強調不同的重點,「其中有一頁我記錄了胚胎神經發育裡的三個不同的重要感應信號,我用黃色、紫色和綠色來記錄,很方便記憶。」
電子筆記也很方便,劉雙盈把所有的課程筆記都放在一個軟體裡,上課就可以只帶一個平板電腦。
「電子筆記也有不足,比如,做英文筆記比較整齊,但如果寫中文,在平板電腦上就很難把漢字寫得好看,寫不出筆鋒。」 劉雙盈說。
陳瑤也喜歡用平板記筆記:「因為我們工科經常要畫一些原理圖、流程圖,紙質筆記就只能用尺子來畫直線,用圓規畫圓,這非常不方便,但是電子筆記就可以很輕易地解決這個問題。」
「但有時忘帶Apple pencil就完了。還有就是電量的問題,我上德語課一天6個小時,我必須前一天把電充滿,如果沒電了我筆記就沒法記了;而且在線保存下來的筆記可能會丟失。」陳瑤說。
毛穎錚還是喜歡手寫筆記,「電子筆記太傷眼,」她指了指自己的鏡片,「我的眼睛可是有600度。」
內容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 王湛 通訊員 | 邱伊娜 王葦佳 朱苗苗 柯溢能
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學霸是怎樣煉成的?浙大學生筆記原來長這樣!》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陸心怡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