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李振銘的筆記
或許,你印象中的「學霸」筆記還是泛黃練習本上工整的手書,而現在,隨著技術革新,在校95後、00後的筆記早就換了「容顏」。
這個春季學期,上海高校啟動線上教學已經一月有餘。昨天,引各路學霸參戰的復旦大學「2020十佳筆記大賽」順利收官。與此同時,在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上海教育」上,來自滬上46所高校的「學霸」網課筆記被逐一曬出,迅速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
復旦大學學生筆記
在平板電腦上手寫的筆記,字跡照樣工整秀氣,而且圖文並茂;邊聽課邊畫思維導圖,在梳理出知識結構的同時配上視頻和動圖;既寫最傳統的紙質筆記,也做電子筆記,且兩者之間能自由切換……
隔屏欣賞各路學霸在雲課堂裡寫下的「神仙筆記」,不少網友直呼,這些筆記不僅讓人大開眼界,也刷新了很多人對筆記的認識。甚至有人說,校園筆記裡,也曬出了「年代感」。
逐漸「拋棄」紙筆,95後00後更青睞電子筆記
復旦大學圖書館裡,展示有兩張先賢前輩的筆記。微黃的紙張上,墨藍的鋼筆手書相當工整。可今天,在復旦園學習的95後、00後們,很多時候已「拋棄」了紙筆,他們更習慣在平板電腦上用電子筆書寫筆記,或者直接在電腦上錄入文字做筆記。
在復旦大學2017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白立言《系統解剖學》的課程筆記上,骨系統的線條流暢、纖毫畢現,而這都是他用電子筆直接在平板電腦上畫的。「醫學院的課程比較系統化,一般概念性的知識,親手抄一下、畫一下印象更深。而有些更複雜的模式圖,我現在都是一邊聽課一邊直接一鍵截圖,然後順手插入電子筆記,這可比手動復刻效率高多了。」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筆記
在此次高校全面啟動在線教育前,上海交通大學2018級致遠學院計算機科學方向學生賴睿航就已經習慣了在iPad上用goodnote軟體記筆記。他通常會選擇不同顏色、粗細的「筆」來區分內容,需要補充、修改的時候,在平板上選中不同區域編輯起來也很方便。
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還展示了自己《算法設計與分析》的網課筆記。「這門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和課件,老師講解思路非常清晰,並共享了自己的平板板書,這樣每個同學都能看得很清楚。」
上海海洋大學2018級信息管理專業學生李珂從上大二起就進入了「無紙化學習」:書包裡經常只有一個iPad,電子版課本、PPT和板書、照片等都能添加在iPad筆記裡。「和傳統筆記相比,iPad筆記有智能查找功能,能輕易查到某個知識點,為我節約了大量時間。疫情期間參加在線教育,一支電子筆就可以抵一個筆袋,真正做到為書包減負。」
帶來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革新
「過去在教室裡上課,如果遇到跟不上老師講課進度的情況,只能先把筆記抄全,或用手機拍下板書,回去後再理思路。」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唐一鉻說,線上學習開啟後,很多學生發現,這個「跟不上教學節奏」的問題有了新的解決辦法,「因為網課視頻可以回看、暫停和快進,雖然要花點時間,但我能夠隨時調整,跟上老師的進度了」。
東華大學秦子惠的筆記
作為一名藝術專業的學生,東華大學2018級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秦子惠告訴記者,和線下課堂教學相比,線上學習已展現出了一些獨特的優勢。「在上網課時,我可以直接把手繪作業放進筆記,直接省去了過去要在紙上繪畫、列印、再上傳作業的時間。」
觀察這一個月來大學全面啟動在線教學帶來的變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直言,在教師、學生度過了最初的「磨合期」後,越來越多的人從「雲課堂」裡收穫新的驚喜。最顯而易見的是,隨著教學工具和技術的革新,學生的思維方式也開始發生轉變。
「要知道,過去的課堂筆記通常是手工抄寫,而文字記錄本身是一種線性序列,很難體現知識的全局性。如今,在校的大學生都很善於使用輔助工具,學生筆記的形態早就發生了變化,從而也對老師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創造性的再現。」
在徐默凡看來,在線教學雖然是眼下這個特殊時期的「產物」,卻也開始讓更多教育界人士思考未來教育的更多新可能。
「我們發現,學生如果善於運用輔助工具來記筆記,比如在信息整合中注意到知識結構的嚴密、定義的歸納、層次關係等,他們就會用思維導圖等方式進行梳理。其實,這個整理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在消化的過程。」
同樣,在科研中,一篇學術論文或者幾篇相關論文之間的關聯,現在的學生也能通過技術工具更容易、更清晰地進行梳理,學習減負增效,也更容易把精力用於更富創造性的工作中去。
編輯:瀟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