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收緊移民的政策即將推出之時,美國的亞洲盟友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之。日本計劃不晚於今年夏天完成對其籤證規定的重新評估。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目前,日本正尋求引入更多的外籍技術勞工,以解決該國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據報導,過去5年,強勁的經濟復甦勢頭和人口日益老齡化提振了日本人力資源需求,日本的外籍勞工數量大幅增加。目前,日本的失業率降至2.8%,而空缺崗位與求職人數之比為1.59:1,為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而根據日本法務省的數據,2012年,日本有68.245萬外籍勞工,到2017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27.867萬。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日本籤證制度的漏洞而進入日本的,還遠遠不能為人力短缺行業提供穩定的勞動力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公司一直在遊說政府發放更多的工作籤證。
「從根本上講,我們正在考慮修訂面向專家和技術勞工的籤證制度。」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茂木敏充(Toshimitsu Motegi)說。他表示,這將包括逐個考察各行各業所需的最低技能水平。此前,由於巨大的語言和文化障礙,以及很難獲得永久居民或公民身份,日本一直難以吸引到高技能外籍勞工。
「日本之前就一直在東南亞國家招聘青年勞動力,現在,日本計劃推出放開籤證的政策就是在制度上形成保障,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我覺得對於中國或者其他的老齡化國家有借鑑意義。」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兼秘書長苗綠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勞工已經在其他國家接受了培訓,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時引進他們可以在其年富力強時為國家貢獻GDP。」
不僅日本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更早之前,韓國也對此開展了相關行動。據韓國企劃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韓國的勞動力人口(15-64周歲)將僅為2535萬,成為勞動力不足國家。對此,韓國政府認為,接納移民將成為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預測,到2050年,韓國人口的35%將為移民者。對勞動力輸入控制較嚴的中東地區,有些國家也在展開相關工作。而我國在雲南、廣西等地區也有季節性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國際勞工。
在人才引進計劃方面,我國有「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這些政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引進外籍人才方面,我國側重於「高精尖缺」和市場需求導向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國際企業家、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對技術型勞工還沒有相關安排,需進一步增加政策的靈活性。
「人才也是要缺哪兒補哪兒的。目前,我國還是比較注重高端人才的引進,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技術人才也需要引進,希望國家可以增加相關的籤證類別。」在苗綠看來,我們需要對人才的定義做出改變,當地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都是需要引進的勞動力資源。比如,在我國的留學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留學生,他們除了在大學學習傳統的科目以外,也可以到職業技術學院去學習,轉化成可以在我國工作的技術型人才。
文章選自《中國貿易報》,2018年3月6日
CCG 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