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作為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本身沒有著作流傳下來,言論散見於《孟子》、《列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的書中,所以現代人對其的了解並不多。但是,在百家爭鳴的那個年代,楊朱的學說可是非常流行的。《孟子》說: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又說: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由此可見,曾經的楊朱可是像今天的學術超男一樣走紅,堪稱諸子百家中的網紅。
人怕出名豬怕壯。楊朱引來的批評也不少。孟子曾指名道姓的罵他和墨子「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呂氏春秋》則說「陽生貴己」,陽生就是楊朱,貴己就是以己為貴,只想著自己,不管別人;韓非子也在書中隱晦地罵楊朱是狗。
甚至連同一條戰壕的,同為道家學派的莊子也嫌楊朱過於顯擺。
為什麼楊朱這麼不受待見?這一切要從一個故事說起。
一、「一毛不拔」的楊朱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追求有為,道家講究無為。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儒家的思想是積極爭取統治階級的支持,力圖當官來貫徹自己的政治意圖。而道家則認為,天下已經無藥可救,作為個體的人無法拯救整個社會,非得要救的話首先只能救自己。所以,道家更關心個體。
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楊朱為首的道家則說先把自己愛好了再說。因此,便引出了「一毛不拔」的公案,惹出了不少紛爭。
一毛不拔這句話,見於《孟子·盡心上》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這意思是說如果拔下身上一根毛對世界有利的話,楊朱也不會去做。亞聖孟子的話一言九鼎,楊朱從此被貼上了」一毛不拔「的標籤。成語」一毛不拔「正是來源於此。而一毛不拔也後世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極度吝嗇和利己,典型便是楊朱。
事實果真如此嗎?楊朱真的是一毛不拔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嗎?《列子·楊朱》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天,墨子的弟子禽子去見楊朱,專門討論一毛不拔的事。
禽子問,拔你身上一根毛,去拯救世界,這買賣你幹不?
楊朱說,你有病吧?這個世界豈是拔一根毛就救得了的?
禽子當然也知道拔毛救天下的荒謬,但他是帶著目的來的,主要任務就是給楊朱下套。所以便接著追問,我是說假如,僅僅是假如,你願意不?
道家的人嘛,都有點消極,本來就不願和別人多費口舌,又或許楊朱覺得禽子問的完全是白痴問題,不屑於回應。總之,楊朱聽了禽子的話後,覺得二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就裝聾作啞不表態了。
禽子估計後來將這事在外面宣揚了一番:那個楊朱,我問他願不願意從身上拔一個根毛來拯救天下,他居然答不上來。
於是,楊朱一毛不拔的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了。
二、「一毛不拔」的下半場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一毛不拔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故事還有下半場,上下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下半場同樣在《列子·楊朱》裡。
禽子和楊朱的對話不歡而散,在出門的時候遇到了楊朱的弟子孟孫陽。禽子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孫陽,估計還發表了一通見解。
孟孫陽長嘆一聲,唉,你是真不了解我的老師啊。遇到我是你的福氣,我來告訴你吧,請聽題,給你萬兩黃金,讓人痛打你一頓,這事你幹不?
禽子說這麼划算的事我不幹,我傻啊,那必須得幹啊!
孟孫陽接著說,請聽題,問砍掉一條腿或一隻手,送你一個國家,你幹不?這下禽子不說話了。他明白孟孫陽已經給他下了一個套。如果他回答「幹」,那接下去孟孫陽就會說一刀砍死你,給你整個世界你幹不?
見禽子沉默,孟孫陽便開始發揮了:一根毛當然比你的肌膚輕微,肌膚當然比你的身體輕微。但是,毛組成了肌膚,肌膚組成了肢體。所以,一根毛固然輕微,但你就可以因此輕視它嗎?
孟孫陽的發揮其實道出了道家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重視個體,世界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即使再渺小,你也不能因此而輕視他。這個道理顯然後站得住腳。
最後,禽子只能硬著頭皮說,我沒有辦法回答。拿你的話去問老子,他定然會說你是對的;拿我的話去問墨子、大禹,那麼我就是對的。
禽子這種說法就是辯不過別人而耍無賴了。
把一毛不拔的故事上下半場聯繫起來看,就知道現在人們所理解的一毛不拔和楊朱的一毛不拔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那麼楊朱的一毛不拔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三、一毛不拔的盡頭竟然是天下為公
大家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充滿了辯證法思想。楊朱和老子有點類似,他喜歡正話反說,一毛不拔就是典型。在楊朱看來,禽子的這種問題根本就毫無討論的意義,所以,他乾脆就把話說死,即使拔一毛能救天下,老子也不幹。就在一毛不拔故事的前面,楊朱說: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這段語的意思是說,古人不幹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也不幹讓全天下供養一人的事。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人人都不幹損己利天下的事,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每個人都管好自己,整個社會就安定了,就根本沒有什麼拔一毛利天下這種偽命題,這才是楊朱一毛不拔的真實含義。
楊朱認為,世界和身體其實都非自己所有(物非我所有也,身非我所有也),所以他反對隨意侵佔「物」和「身」,也就是反對「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所以,楊朱最終的主張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當然,楊朱也知道這並非普通人可以做到,因此他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道德最完善的人了。
由此看來,看似極端利己主義的楊朱,其目標其實和儒、墨一致,也就是天下為公。
弔詭的是,儒家的仁愛最終成為維護封建王朝的武器,墨家的兼愛最終走向君主專制,看似自私的楊朱,反而最為無私。
四、關於楊朱理論的再思考
楊朱的一毛不拔看似荒謬,卻充滿了思辨的智慧,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義。
要重視個體發展。就像楊朱理論所指出的那樣,再龐大的群體也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好了群體才會好,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我們既要重視集體利益,也要重視個體利益,更不能以集體利益為名無原則地、隨意地犧牲個體利益。對於錯誤要防微杜漸。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堅守原則很重要,切勿隨意開口子。就像孟孫陽和禽子的對話那樣,孟孫陽先是拔禽子一根毛,然後是砍一隻手,到了最後便是要禽子的命了。許多大的錯誤都是由小錯誤累積而成的,隨著底線的逐步退讓,窟窿也越捅越大。局部和整體不可分割。整體可以分割成無數個局部,無數個局部則組成了整體。局部雖小,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犧牲,整體雖大,也並不意味著可以離開局部而獨存。鴉片戰爭的失敗,割了一個香港島,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結果割地賠款接踵而來,無數領土喪失,造成了近代落後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