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從你的記憶中尋求心理(上)」中,我簡單講述了一下有關記憶的概念、程序以及目前主要的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及長時記憶的記憶分類模式。
今天,我們依舊繼續在我們的記憶中尋求心理,走進這神秘又有趣的大腦痕跡!
前面我們講的有關記憶的都是它的存儲、正向部分。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有關記憶的反向部分—遺忘
涉及到遺忘,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很多感想吧!
特別是即將中高考的考生們,想趕緊把知識點記得勞一點。最怕一上考場什麼都記不得了,還有那種「咦!這道題我記得做過,但是該怎麼做我給忘了!!!!」
這個時候,遺忘就像是王母娘娘,把我們與心儀的學校分隔與銀河兩端,哭泣遙望而無法相遇。
遺忘,是記憶保持的最大變化,它與保持是處於矛盾的方向。
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在我們提取記憶時感到困難都稱為遺忘,如背誦過的課文,在某一時刻無法回憶或再認出來,又或者回憶或再認時產生錯誤。(這裡的再認是指個體對於感知過、體驗過或思考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的時候,仍然可以人出來。)
遺忘也分有各種各樣的情況:能再認不能回憶的叫不完全遺忘,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的叫完全遺忘;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的叫臨時性遺忘,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的叫永久性遺忘。
對於遺忘這種與我們親密無間的心理活動,它的發生進程與規律自然也值得很多人去研究、探索。
這不,就有一位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對此進行了研究。並留下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就立即開始了。遺忘的進程最初是極快的,以後逐漸開始變慢。這就告訴我們學習完之後要趕緊複習,不然就等著在考試前看著陌生的書哭唧唧吧!
當然,遺忘的進程不僅僅是受時間長短的影響,還收許多其他因素的作用。
如,學習的程度:既不要低度學習(對要記憶的東西沒有達到能夠一次性無錯誤的背誦),也不要過度學習(在可以達到一次性無錯誤背誦後還繼續記憶一段時間),這樣會浪費時間。
又如,我們記憶材料的順序:在心理學的記憶研究中,有研究表明,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存在重要影響。
存在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即在記憶一段材料時,最後呈現的部分可以最先回憶起來(近因效應),其次是最先呈現的部分(首因效應),最後回憶起來的是材料的中間部分。所以,在背誦課文時,記得中間的多讀幾遍呀!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人們認為遺忘之所以會發生的幾種原因。
衰退說衰退說認為遺忘是由於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一致得到最後消退的結果。
這一說法是最易為人們所接受的。但是由於它很難進行實驗驗證,所以大家對此還存有很大的懷疑。
幹擾說幹擾說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幹擾所致,一旦幹擾排除,就可以快速恢復記憶。
前面講過的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就比較支持了幹擾說的觀點。
壓抑說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所引起的,如果壓抑接觸,記憶也就能夠恢復。
提取失敗有的研究者認為,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我們產生遺忘,只是因為我們對於要再認或回憶的信息無法成功提取,我們沒有找到可以成功提取的線索。
以上,就是對於遺忘產生原因的主要四種說法。它們各有優點,也有缺點,沒有對錯好壞之分,有的只是你更贊同哪一個觀點。
記憶,這個既神秘又有趣的痕跡。
它從我們的出生,伴隨我們至死亡,
它來自大腦,蘊於心理,
此刻,讓我們一起在記憶中尋求心理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