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記憶過程
考題型:多選、填空
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從信息加工的角度說:編碼/輸入,存儲、提取)
(一)識記(編碼)
①根據有無意識分: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
﹡有意識記(隨意識記):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心理學的隨意:跟隨意志(而非隨便之意)
﹡無意識記(不隨意識記):無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②根據是否理解材料分:有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機械識記:死記硬背,對於本身沒有意義的內容是無法進行意義識記的,如歷史年代、圓周率等。
﹡意義識記: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二)記憶的保持(存儲)/遺忘
①分類:
﹡暫時性遺忘:如舌尖現象,而過一段時間又想起來了。
﹡永久性遺忘:如考試中因為沒有複習而想不起答案。
※②遺忘規律:德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先快後慢,先多後少,負加速
※ 艾賓浩斯: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是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最先用實驗的方法對人的記憶進行系統研究
採用方法:節省法,採用材料:無意義音節(艾賓浩斯自創)
③影響遺忘的因素:
﹡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
﹡材料的意義、數量和性質:有意義、數量不多的不容易忘。
﹡學習的程度:150%適當過度學習。
﹡材料的系列位置: 前攝抑制,倒攝抑制。
前攝抑制:前面學習的對後面學習的幹擾。
倒攝抑制:後面的學習對前面學習的幹擾。
例:學一段材料,對中間部分記憶效果差,而前後部分效果較好,是因為中間受雙重抑制影響,而 前面內容受倒攝抑制影響,後面內容受前攝抑制影響。
例:有關記憶的研究表明,排在最前和最後的單詞比排在中間的記憶效果好,即為系列位置效應。
例:早上學習效果好,因為無前攝抑制;或晚上睡前學習效果好,因為無倒攝抑制。
④遺忘的原因:
消退說:桑代克提出,隨著時間推移則記憶痕跡消退
幹擾說:即抑制
動機說:佛洛依德,
同化說:奧蘇貝爾
提取失敗說:舌尖現象
(三)回憶或再認(提取)
能回憶的一定能再認,能再認的不一定能回憶
例:考試題型中選擇題主要要求要求學生具備再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