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全重=1.11×真全重。」近日,網上一則揭示水產售賣的「秤上行規」的「殺魚公式」引發關注,並呼籲「商家宰殺損失透明化」。11月26日,記者走訪多家水產市場、商超水產檔口,發現絕大多數場所並未對此標示。而在部分生鮮超市記者看到,水產區的標牌中標註了「宰殺損失」(據11月27日《封面新聞》)。<br/><br/> 坊間有句老話叫「買斤魚蝦、半斤白搭」,意思是魚蝦等水產品,「折稱」很大,一斤鮮活的魚蝦買回家去,宰殺清洗打理之後,可能連半斤都不到了。現在到超市或是菜市場購買水產品,為圖便利,大多消費者都是選擇稱重之後,讓店家代為宰殺打理。此後也就不再稱重,具體宰殺損失了多少,消費者往往也就很不在意了。<br/><br/> 因為宰殺損失沒有計量,消費者也不太在意,這就不免讓某些無良商家鑽了空子,如果商家在初始稱重時對消費者玩「繞眼法」,宰殺之後消費者對重量有懷疑,那可是鬧到「天邊」都說不清。如果商家在出售水產品且提供代客宰殺服務的攤位前,都能明確標註「宰殺損失」,讓消費者做到心中有數,那不僅有助於商家構建誠信,更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費糾紛。<br/><br/> 從報導來看,在水產品出售攤位前明確標註「宰殺損失」,目前還只局限於少部分商超的自覺,不僅大部分超市的水產品銷售區沒有這一「提示」,一般普通菜市場的水產品售賣攤位,更鮮有這樣的「宰殺損失」告示牌。尤其是一些冷凍海鮮類產品,儘管不需要商家負責宰殺打理,但用「一斤海鮮半斤冰」來形容,卻也不算誇張。用不菲的價格買來滲足水的「水產品」,這樣的「啞巴虧」著實不應該再持續下去。 <br/><br/>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水產品銷售的「宰殺損失」還是海鮮類產品的「冰凍損失」,商家都應該主動通過明確標註來告知消費者。而要形成這樣的「常態化」,更需要國家或各地方政府通過科學的數據採集,已形成帶有強制性的標準和行政規章,讓「宰殺損失」或「冰凍損失」告知牌,成為水產品銷售的「標配」,這樣既利於消費者維權,也有助於商家自我約束,同時,更有利於市場監管。實際上他也應當被視為構建文明市場的「硬體」之一。 <br/><br/> 鮮活類產品宰殺有損失,這是誰都知道,但究竟會損失多少,消費者既有知情權,商家也理應給消費者一明白。如果「宰殺損失」能夠被規定需強制標註,個別水產品的經銷商戶或攤位,再想「渾水摸魚」狠宰消費者一把,非但很不容易,至少也會掂量掂量後果,真的「帽大一尺」超過宰殺損失標準太多,拿受到處罰自然也就「沒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