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AT 175+
GPA評級Superior
陸本
收穫Harvard Law School, Columbia Law School, Cornell Law School等offer.
收穫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說是幸運。但回想自己的整個申請季,我覺得自己還是能找出一些幫助我獲得現在的結果的因素,當然這些也只是我的猜測,s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就讓我麼一起來揣摩分析吧)。
首先,就像很多人說的,對於用LSAT成績申請的陸本申請者來說,LSAT分數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方面是因為LSAT本身就是法學院申請的硬指標之一,另一方面是因為陸本GPA的重要性沒有那麼高:陸本的GPA會被評級、並不會被記入用來計算法學院當年入學(entering class)的平均成績中位數(median GPA)的樣本,也就不會影響到學校在US News上的的排名,因此陸本同學的GPA算是一個soft factors (軟技能, 即除了量化成績等硬技能以外的因素)。 而相比之下,LSAT還是會被用來計算entering class的median LSAT, 因此就變得更為重要了。也正是因為這個想法,再加上當時離申請季真正開始還有比較長的時間,我在第一次考出了一個不上不下的LSAT之後,選擇了休息幾個月、再學習一段時間後再去考,最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LSAT分數。
其次,法學院申請也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數字的遊戲。除了分數之外,文書、個人經歷以及它們所展現出的申請者的persona(人物形象),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在申請季之前的一年裡,我和我的導師之一、耶魯法學院的前招生官(FAO)Jean就非常透徹地討論過幾次我想展現一個怎麼樣的persona、以及還需要豐富哪方面的經歷才能讓這個persona被展現出來。這些討論幫助了我在大三這個非常忙碌的時候有效地取捨課外活動和實習,也讓我在後來申請季真正開始的時候,更有標準地確定了哪些經歷在簡歷上要保留、哪些要省略,也更輕鬆地想出了自己想在文書中寫什麼。雖然其實還是寫出了好幾個不同的storyline(故事情節),和我的 Graduate Coach(畢業生導師) Katherine討論了幾次才確定哪一個的,但因為知道自己最終要塑造什麼樣的persona這個目標,這個brainstorm、做選擇和寫成文書的過程也算是輕鬆愉快。
另外,作為KJD(kindergarten JD-本科畢業後直接去讀JD),成熟度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那麼,如何說明自己足夠成熟?如何向招生官展示出自己想申請法學院並不是心血來潮、或是因為不想離開學校去工作,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想法?它們最終都會化為一個問題,即Why law now? Why not take a year or two off to get some work experience? (為什麼現在就要申請法學院?為什麼不先積累些工作經驗呢?)這個問題經常會在面試中被問到,所以對這個問題你最好有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答案。
最後,早開始做一些事情,可以讓申請季過得舒心一點。比如,我早早地就和Jean討論了應該找哪些推薦人(比如因為我沒有全職工作經歷,結合我在文書和簡歷試圖展現出的persona,以及法學院對學術推薦信的偏好,我們初步確定了可以聯繫的學術推薦人)、怎樣水到渠成地得到推薦信。在6-7月我就聯繫了理想的推薦人,並且很幸運的取得了ta們的支持。這讓我在秋天因為不斷寫和改各種文書、填許多表格而焦躁的時候,不用過於擔心推薦信的問題。早早地聯繫推薦人也能給推薦人留下足夠的時間,不至於因為推薦信而拖延了申請。
以上就是我的申請季總結。講一則和引知的小故事作為結尾吧。和引知認識的時候,我剛剛認真地做出了要去讀JD的決定。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個和引知CEO Joel諮詢的機會,就約了一次見面。彼時的我對申請並沒有什麼信心,但是Joel在和我聊了一會之後說覺得我有進入T3的希望。在後來的申請季裡,類似的情形時常在我和兩位導師的對話中出現,她們的話鼓勵了我不斷去嘗試那些我害怕做不好而猶豫不決是否要做的事情。也正是申請季的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更勇於挑戰、更有執行力,這算是在offer之外的一個意外收穫吧。
小編總結:逐夢路也許艱辛,但過程有時比結果更有意義。因為它不僅是一個培養自信心的過程,也同時給了自己自我認識和成長的機會。讓我們一起無畏的逐夢吧!
想要獲得一對一私人訂製法學院LLM/JD申請諮詢,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與引知InGenius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