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AP 全球藍寶石大會上,奧運冠軍鄧亞萍說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做任何事情,放棄最容易,但想贏並不容易。
這是鄧大魔王談孩子教育時,發自內心的一句話。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吃苦,學會堅持,咬住最後一口氣——這樣才有贏的可能。
SAP 在中國市場笑傲江湖多年,可謂不折不扣的贏家。但 SAP 此前發生的高層震蕩也恰恰說明,這家企業服務巨頭遇到了挑戰。
SAP 確實需要一個挑戰者,一個重量級的本土挑戰者。
01 SAP 需要挑戰者2002年,SAP 宣布進入中小企業市場,公司高管就這一話題接受了媒體採訪,南方都市報的標題是《SAP 高層訪談:「我們還沒有對手」》,真實傳達了 SAP 彼時獨孤求敗的神情。
實際上在2001年,中國企業服務公司金蝶已經登陸香港聯交所創業板。幾年後,金蝶將 SAP 作為了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SAP、Oracle 等巨頭向中小企業用戶擴張,金蝶反向而行,直指巨頭的腹地——大中企業市場。
2005年7月20日,金蝶成功轉到聯交所主板上市。2006年,SAP 監事會主席 Plattner 表示,在5到10年內,將出現來自中國的主要競爭者。在其他SAP高層看來,金蝶便是其中一個潛在挑戰者。Plattner 還說,SAP 必須到亞洲去,成為當地主要競爭者,否則它們將吞併 SAP。
2013年3月14日,在紐交所上市的SAP市值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15億元)大關,得益於公司上一年度在雲計算、HANA 和移動業務上實現了較快增長。而同期金蝶的市值約31.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僅從市值粗略算:
1個 SAP = 249個金蝶
七年之後,截至北京時間 6 月 30 日早間,SAP 總市值為 1701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2042 億元),金蝶總市值也飆升至 566 億港元(約合人民幣 517 億元)。即:
1個 SAP = 23 個金蝶
本土競爭者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對 SAP 依然望塵莫及,前面橫著的鴻溝短期內難以跨越。在這個「殘酷」現實下,國內選手還能怎麼玩?
不過,也並非沒有希望。
這次全球疫情讓企業認識到,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而數位化轉型需要擁抱雲計算,用 SAP 的表述就是:雲服務正在幫助全球數百萬家企業轉危為安。SAP 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稱,幫助客戶成功上雲是 SAP 及大中華區客戶絕對優先的工作。
事實上,SAP 的雲業務增速已經放緩。牛透社此前做過報導,SAP 提前結束聯席 CEO 狀態,就是為了應對當下的挑戰。
SAP 的雲業務由已經出局的公司前聯席 CEO Jennifer 負責。她於 2004 年加入 SAP,2017 年成為首位加入 SAP 董事會的美國女性。在其任職期間,SAP 收購了 Concur 和 Qualtrics 等公司。Jennifer 的離職,除了與聯席 CEO 的弊端有關外,雲業務增速放緩或是最主要的原因。
2019 財年,SAP 雲業務營收 69.34 億歐元,同比 2018 財年(49.33 億歐元)增長 39%,這樣看全年增速也不低。
而 2020 年一季度,SAP 雲業務營收 20.11 億歐元,同比 2019 年一季度(15.55 億歐元)增長僅 29%。
要知道,這一增長指標在 2019 年一季度的數字可是 45%,下滑了 16%。對於雲業務來說,疫情反而是擴張的絕佳時機,SAP 雲業務增速放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十八年後,中國本土的競爭者與 SAP 依然不在同一量級,SAP 太需要一個能挑戰其地位的本土競爭者。所有的獨孤求敗,由於缺少對手的鞭策,最後可能真的會求敗得敗。
58 同城便是一個典型。收購趕集網之後,58 同城認為自己的市場佔有率高達 60% 以上,於是管理層就沒了危機意識。在合併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姚勁波陷入了迷茫——58和趕集打了 10 年,突然合併,假想敵消失,58失去了對標對象,他陷入了自覺安全的幻覺中。
此後,58 同城不但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還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如今正在被併購的路上。
同樣,滴滴壟斷國內 90% 的網約車市場後,變成了網約車領域的「惡龍」,司機和乘客都怨聲載道,平臺有逐漸沒落的趨勢,甚至不時傳出被美團併購的緋聞。
SAP 也一樣,它需要一個高段位的本土挑戰者,像磨刀石一樣,給它危機感,督促它前進,避免巔峰之後走向衰落。 SAP 在中國市場沒有敵手,因為它背後站著一幫財大氣粗的巨頭。
02 隱藏在巨頭背後的超級公司
SAP 中國成立 25 年來,積累了一大批巨頭級客戶。SAP 宣稱的「 70% 的財富兩千強企業在中國都是 SAP 的客戶」,大多數 SaaS 企業都不敢奢望。
比如,在產業鏈上遊,由國電和神華重組而成的國家能源集團就是 SAP 的標杆客戶。重組前的國電和神華,多年前已經上線了 SAP 系統。重組後,國家能源集團近千家二三級單位之間,貫通了煤、電、路等全業務鏈。
海康威視是從製造到服務不斷跨界轉型升級的一個代表,它也是 SAP 在中國產業鏈中遊客戶中的典型。在安防監控領域,海康威視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市場份額高達 38%,產品進入了全球 150 多個國家。SAP 與海康威視合作十多年,從 ERP 開始,不斷擴充完善,幫海康威視建立了數位化核心系統。
SAP 在下遊的一個典型客戶是小米,該公司於 2019 年進入《財富》全球 500 強。僅 8 年時間,小米成為了最年輕的世界500強企業。小米成立第二年,購買了 SAP 的 ERP,實現了從製造到銷售整條業務鏈的體系化管理,小米堅持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
SAP 客戶眾多也有一些客觀因素。
在中國,SAP 的企業客戶大多是外向型企業,這些企業要麼天然習慣使用 SAP,要麼迫於出海的需要,不得不使用 SAP 系統來與國際體系接軌,SAP 在這些企業推廣開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往更深的層面挖,從管理學維度也能找到 SAP 被巨頭青睞的「密碼」。
HR SaaS 平臺"智思雲"聯合創始人陳政表示,管理思想領域可分為「白頭髮」、「灰頭髮」和「黑頭髮」。「白頭髮」是基礎理論創新者,比如德魯克、明茨伯格,多半是在大學教書;「灰頭髮」,是基於理論創新的管理模型發明者,比如波士頓矩陣、德勤方程式、麥肯錫7s模型、營銷的漏鬥模型等,他們主要在管理諮詢公司;「黑頭髮」,則是拿著這些模型為客戶做諮詢項目的管理諮詢顧問。
在西方,「白-灰-黑」都在密切高頻與企業實踐接觸,建立了一個共同體,以哈佛商業評論等出版物作為基地,自發形成了一個自然生態,在背後推動和吸收企業創新的成果。
陳政告訴牛透社,SAP 的頂級項目都是在與「灰頭髮」合作,SAP 甚至 Oracle 在全球的成功,在於他們主動融入這個「管理思想服務生態」,獲取了生態紅利,他們的品牌溢價理所當然。而這種「自然生態」在中國培育得並不理想。
在大國貿易衝突、全球陷入疫情困境的形勢下,全球經濟格局更加錯綜複雜。SAP 在中國市場如何定位自己,也影響著行業內的每一個玩家。
03 SAP 中國的未來角色
2020年的不確定性改變了很多事情,各行業都開始了重構。
國內以投入驅動發展的方式也不再奏效,做供給側改革、進行數位化轉型幾乎成了面向未來的不二路徑。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於動力變革,而動力變革的關鍵在於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的改造。
SAP 全球高級副總裁、SAP 中國總經理李強認為,供給側改革時代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在供給側打造「軟體定義的企業」。這意味著,SAP 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李強表示,SAP 作為工業 4.0 的核心發起單位,在接下來的 5 年、10 年甚至 25 年,SAP 中國的定位是: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賦能者、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領軍者和新基建的積極參與者。
2018 年,SAP 推出了智慧企業架構和戰略,並基於其 PaaS 平臺,開發了端到端的全雲應用。截至 2019 年年底,SAP 基本完成了智慧企業套件和 PaaS 平臺在中國的落地工作。
這就是 SAP 要領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底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