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關注風控人成長
乾貨知識分享
支持FAL,請轉發、點「在看」
不錯過文章、限免公開課、報告資料福利包可以設置開「星標」
文末有「關聯推薦閱讀」整理,記得看到底呦
那今天我就在這篇文章中,與大家聊聊「冠軍挑戰者模型」,如有遺漏,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冠軍挑戰者「源自於國外,其英文全稱是」Champion/Challenger Testing"。大家可能聽說過「A/B測試」概念,這種方法最早應用於廣告行業。它的想法是將不同的廣告發布到一個細分市場,並衡量哪個廣告效果最好。為了保證實驗的完整性,廣告的投放必須隨機,即隨機分配誰會看到A廣告、誰會看到B廣告,以及其他廣告。在網站上,營銷人員嘗試使用不同的標題,樣式或內容,生成不同的廣告A,B,C...去投放測試。「冠軍挑戰者」借鑑了「A/B測試」的原理,最早應用於金融量化投資組合策略,後被應用於金融信貸風險管理模型中。Fico給出「冠軍挑戰者」定義:用戶將新策略「挑戰者」引入到用戶指定的投資組合部分中,而投資組合的其餘大部分仍將由現有策略(冠軍)來對待。 在此過程中,利用有效的統計方式比較多個競爭策略,以便用戶可以確定哪種策略會產生最佳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目前信貸行業的風險管理已經進入「數據驅動型風控」,不論是風控策略還是評分模型,本質上都是需要通過借用大量不同類型的數據,刻畫借款人風險畫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X變量。同時,結合信貸產品歷史借款人的逾期數據(即Y),建立逾期預測(Y)與風險畫像(X)之間的映射關係。利用歷史數據(或經驗)開發出的風控策略或評分模型,在預測未來申請借款人的違約風險時,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差。為了不斷優化、降低未來與歷史之間的偏差,就需要引入「冠軍挑戰者」模型。在「冠軍挑戰者」模型應用中,總結下來主要有2個層面2種分配方式的應用。舉個例子,貸前反欺詐策略中有『欺詐判定規則集A』和『黑名單規則集B』。目前發揮風險決策作用的風控策略流程是先A後B(即借款人審批策略流程是先執行『欺詐判定規則集A』裡的規則,再執行『黑名單規則集B』裡的規則),這時對先A後B的風險規則集架構設定為「冠軍者」;反之,對於先B後A的架構可以設定為「挑戰者」。這個就如字面意思,對某一個規則做「冠軍組」和「挑戰組」,去觀察他們後續帶來不同的影響。雖然這種層面的「冠軍挑戰者」也符合模型原理,但在實際風控場景中,基本上某單一規則對借款人整體風險的決策影響過小,即某單一規則很難判斷出借款人的違約風險,所以在風險規則層面很少應用「冠軍挑戰者」模型。
對於「冠軍挑戰者」模型在風險決策應用中,主要有兩種借款申請客戶分配方式。全部客戶的風險決策都有「冠軍組」執行,「挑戰者」僅實時模擬結果;
另一種則是按照一定比例,隨機將借款客戶流入「冠軍組」和「挑戰組」,且保證「冠軍組」的客戶比例大於所有」挑戰組「總和;
通過「冠軍挑戰者」模型積累決策數據,形成科學的內部競爭機制,以實現風控策略與模型的持續優化,最終,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贏得商業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