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於處在新時代的我們來說,唯有不斷地學習知識,以提高我們的知識儲備,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遊刃有餘。「稱呼禮儀」是我們的一門必修課。所有的交流中,稱呼首先是第一步!
稱呼是否恰當,決定著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象,稱呼都會有所差別,甚至連稱呼的聲音響度都需要我們去注意。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恰當的稱呼會讓人愉悅,從而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若稱呼不當則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我們每天都需要經歷很多事,大家應該都有過被別人用不當的稱呼來稱呼自己的情景。這種感覺有多不好,大家自有體會。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周末,我幫爸媽看店,有一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向我問路,她竟然叫我叔叔,雖然當時心裡很驚訝,但我還是淡定地回答了她。
在社交中稱呼是否恰當,是多麼的重要。稱呼別人「老了」,別人心裡會不悅;稱呼別人「小了」,有時會覺得你是在挑釁。稱呼的聲音大了,別人還是會不悅;若你有求於人,不當的稱呼則更糟糕。稱呼是社交禮儀中的一個分支,它又是一切溝通的開始。禮儀講究恰到好處,過頭或不足都算失禮,稱呼亦是如此。
謙卑總沒有錯。首先,謙卑不等於自卑,謙卑是上進的能源,是一種優秀的品質。謙卑使人進步,謙卑可以用來稱己。面對長輩和親朋好友,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或者小名來稱呼自己。面對上級領導,則應用名字加職位來自稱。自稱提倡謙卑,這樣至少不會失禮於他人。
稱呼別人則更要注意恰到好處。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在稱呼別人,別人的感覺好壞取決於你的稱呼是否恰當。面對長輩或領導時,按常理來說大家都會「尊稱」,比方說:張教授、陳博士,劉伯伯等。年齡不確定的情況下,也提倡尊稱。男性可以稱呼對方為「先生」,「哥」這個字則更為親切。女性則可稱對方為女士,「姐」字則更為親切。當然,帥哥、美女也是不錯的選擇。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存在感,和別人說話時,記得一定要先稱呼對方,再去說話。試想一下,有個人上來就問:秋水廣場怎麼走?你會回答嗎?因此,有話想說記得先禮貌地稱呼對方,這樣一來對方不僅會熱情地回答你的問題,而且還會覺得你有禮貌。若沒有禮貌的「稱呼」,則結果可想而知。簡單的一句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怎麼選每個人都應該清楚。
有時還要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和個人愛好綜合考慮。若不確定,可以先聽聽別人是怎麼稱呼的。但無論怎樣,稱呼自己要適度的謙卑,稱呼別人要適度的尊稱,但又不宜過頭。這些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在生活中做到這些並不難,更何況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只要我們多學習,多思考,一切都會棒棒噠!
感謝讀者耐心地閱讀,祝您一切順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