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賣課收入200萬,內容付費是自媒體的第二春?

2020-12-16 新榜

2016年,內容付費的大門打開之後,人們仿佛發現了「新世界」。內容創業者的偶像變成了暢銷書作家李笑來、著名財經記者李翔、嘴上功夫了得的馬東和胡漸彪、中國最知名的財經作家吳曉波,通過平臺運作、輿論宣傳,他們以單個欄目營收上千萬元的成績告訴這個時代,內容付費的風已經吹起。

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大咖,在微信、微博出現之前已經久負盛名,無論是在一個小圈子還是在大眾面前,他們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顯得順利成章。但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是,那麼自媒體人呢,在這一波內容付費的潮流中,他們有什麼機會?

我們發現,其實自媒體人的付費內容嘗試早已有成功案例。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未來已經發生。

內容付費,到底用戶是為什麼買單?

「Spenser,很多人認為現在大部分付費內容仍然是雞湯,你怎麼看?」

「有道理啊。但是雞湯可能比所謂的乾貨更有用,很多道理其實大家都懂,我們做出改變缺乏的只是一個推動力。」

的確,要自律、多讀書、健康生活、時間管理,這些觀念我們早已熟稔於心,如果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只消動動手指就可以有各種免費的教程。讓我們書到用時方恨少,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的,不是因為缺乏方法,而是缺乏讓我們開始行動並堅持下去的動力。

回答問題的Spenser,本名陳立飛,其同名公眾號「Spenser」已經有50萬粉絲。就在前幾天,他在自己公眾號上推出的單價699元的課程《15天寫作技能升級》,有超過3000人訂閱。也就是說,一門課程營收200多萬。

截至3月2日下午7點,第一課收聽人數已有1.7萬次

問題的提出,首先源於我對「內容付費」和「知識付費」兩個概念的思考。我們在為各種專欄、課程、音頻、講座等等付費的時候,是在為「知識」付費嗎?關於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相關的哲學著作恐怕能夠擺滿幾個書架。

雖然我們不可能在這裡給出清晰的定義,但我認為知識至少要有兩個標準:

第一,客觀的而非主觀的。知識不能是「我認為」的東西。

第二,確定的而非流變的。知識不能是今天正確但明天就錯誤的東西。

如果以這兩個標準來判斷,那麼我們今天為之付費的東西稱之為「知識」是存疑的,以知乎live上的熱門精選講座為例:

除了《撕碎「宮頸糜爛」的騙局》可能主要以相關的醫學和生理學知識為主之外,其它的都是個人經驗、技巧和實踐心得。在客觀性和確定性兩個維度,基於個人經驗的認知都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難稱之為知識。縱觀各種內容付費平臺上的內容,基本如此。

大學教材上的內容更加符合嚴謹的知識定義,但是用戶就是會為此類難以稱為「知識」的內容買單,為什麼?

很多人認為,我們是為知識的焦慮買單。很明顯的是,為內容付費的這波用戶並不是抱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知心理買單的。很多人買完書不開封就扔到一邊,付費專欄看幾期就再不打開,他們圖的只是付費一時爽,潛意識中認為,付完錢問題就解決了。付費的衝動來自於長期不讀書、不學習產生的知識焦慮。

但細想之下,知識的焦慮又是來源於什麼呢?並不喜歡追求真理的國人,希望獲得的無論是什麼,但肯定不是知識。用戶付費,是希望通過一次學習解決一個問題或者獲得一個技能。再往下想,我和Spenser得出一個結論:

內容付費興起的或許來自於我們對命運的焦慮。

「寒門再難出貴子」從學院理論變成社會現實,階層的板結化越來越嚴重。過去三十年間,不斷出現的屌絲逆襲神話正在破滅。但現實之上,逆襲神話仍然在廣為傳播,新媒體上最受歡迎的故事仍然是這類通過個人奮鬥改變命運的成功學。

另一方面,中產階層以及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已經多多少少意識到逆襲的概率越來越小,由此產生的無力改變命運的焦慮,讓他們想要抓住每一個機會。而「知識改變命運」的古老訓誡,仍然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發揮作用。沒有血緣,沒有關係,除了知識還能搏一把之外,我們能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的東西已經很有限了。

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裹挾一切的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每個人內心都有害怕被時代拋下的恐懼。

所以當下付費內容產品,無論想要售賣的是什麼,總要找個理由和改變命運掛鈎,而且越快越好。網上最流行的是什麼?《一小時讀完日本史》《月薪3000的人和月薪30000的人差別在哪裡》《怎麼樣從月入3000到月入百萬》等等。大多數內容付費產品,本質上無非是這些東西的變種。

有沒有用,是用戶自己決定的。Spenser認為,有30%的人是會自己主動改變的,有30%的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的,剩下的40%要看機遇和環境。他所能做的,只是儘量影響更多人而已,但無法保證每一個人參加了這麼課程就一定會變得更好。也沒有人敢保證,除了推銷員和成功學大師。

「Spenser,你覺得自己公眾號上寫得是雞湯嘛?」

「我寫的是認知,雞湯的高級版。哈哈」

從自媒體人到講師

發生在「Spenser」創始人陳立飛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個例。在內容付費潮流興起之後,已經有很多自媒體人行動起來,參與了各種內容付費實驗,並各有斬獲。

如果我們把知乎達人也看作是自媒體人的一部分,那麼從去年5月16號知乎live上線之後,已經有很多人通過線上講座進行了變現。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17年1月12日,知乎已經舉辦超過1500場知乎Live,737 位「嘉賓」的平均時薪達到 10980 元,單場參與人數最多為 12 萬人,單場知乎 Live 的最高收入曾達到 19 萬元。

當然譬如李開復、李笑來這樣的大V,在知乎live上無疑受眾最多,收入也最多。但更多在各個領域的中小V才是知乎live的主力軍,而達到時薪萬元,以9.9元的一般定價來看,只要訂閱人數上千人就能夠滿足。這樣的講座在知乎live上每天都在發生。

與知乎的精英氣質和偏重網際網路話題不同,微信公眾平臺上積累了更加多元化的內容生產者和更加豐富多樣的內容,也已經有一批嗅覺靈敏的創業者,闖入這個領域。

以微信為基礎,目前已經小有成就的平臺不在少數。這些內容付費平臺上,講師主力仍然是各個領域的自媒體人和內容創業者,而且率先出發的探索者,已經收穫頗豐,有的一小時收入十幾萬,有的一堂課賣了幾百萬。

千聊市場總監薛院長給到新榜的一個案例是「丁香醫生」,由著名營養學家範志紅開設的一堂9.9元的講座,累積有1.7萬人次收聽。目前與千聊合作的公眾號已經超過7000個,除了「丁香醫生」,還包括中國微信500強中的「卡娃微卡」「學術中國」「果殼網」等等。

更典型的可能是「一塊聽聽」,這個由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是知識網紅代表的李笑來創辦的內容付費平臺,完全基於微信,所有的功能都搭建在一個服務號上。

去年上線以來,已經誕生多場參與人數超過一萬、收入超過10萬元的講座,講師包括「剽悍一隻貓」的創始人貓老師、「Spenser」創始人陳立飛、有故事的女同學「曲瑋瑋」、知名理財達人簡七等等。

但最有趣的可能是「十點課堂」。更為人熟知的是已經擁有1300萬粉絲的微信超級大號「十點讀書」,當創始人林少決心不再依賴廣告的時候,正趕上內容付費潮流的興起,基於千萬粉絲用戶需求打造的「十點課堂」,可以說是「十點讀書」的一次蛻變。聯合女性大號「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打造的課程《脫穎而出,12堂優質女人成長課》,已經賣出3萬多份,營收約300萬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點課堂」「吳曉波頻道」「Spenser」使用的技術都是由第三方平臺小鵝通提供的。在3月1日上線的2.0版本中,小鵝通有為高階用戶提供的付費專業版本,也有為嘗鮮用戶提供的免費基礎版本。

在這波內容付費中,自媒體人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已經具備,無論是選擇搭乘現有平臺的大船,還是打算建立自己的小船揚帆出海,都已經有基本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下一步就是,你到底要不要下海?

自媒體人為什麼應該嘗試內容付費?

不只是因為,內容付費是一種新的有潛力的盈利模式。

從營收角度而言,多一種新的途徑,能夠讓自媒體人走得更加長遠,更加從容。但更重要的是,內容創業也需要自我迭代,推陳出新,滿足用戶的深度需求。

網際網路創業有一個特點:你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缺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迭代追求完美。這裡面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你的產品必須是和用戶共同成長的,用戶關注你並不代表你就不存在問題了,所以需要不斷更新迭代,把產品做到完美、極致;

第二,用戶的需求也是不斷迭代的。每一個產品都有生命周期,兩三年之後,你的曾經「完美的產品」用戶就是無感了,只有自我革命才有可能留住用戶。

在這個時代,一切都有保鮮期。所謂過氣網紅不如狗,用戶需要新鮮感維持對你的忠誠度。作為網際網路創業的一個分支,內容創業也不例外。

罐頭視頻創始人劉婭楠認為,內容創業的潛力可能不在於內容本身,內容本身是基礎,由內容聚集而來的用戶才是核心,基於用戶的深度需求衍生出的「變種」產品,才是真正具有想像空間的地方。

比如,基於「羅輯思維」的用戶群誕生的得到App,基於「十點讀書」的粉絲群誕生的十點課堂,他們作為一個新產品的想像空間遠遠超過初始的那個公眾號。

用戶關注你,或許是因為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視頻,但閱讀或觀看並不構成一種需求,隱藏在下面的是成長的需求、成功的需求、改變命運的需求或者心靈撫慰的需求。從這些為你的內容而來的用戶身上發現他們真正的需求,打造新產品幫他們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完全有可能長出一條全新的、更有想像空間的道路。

「我一開始以為,定價699可能太高了,預期有500人報名就很滿足了,但最後負責處理報名的助理個人微信被加爆,導致有些報名轉帳因沒有及時處理而過期,最終有3000多人購買了這個課程,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也許內容付費,就是那扇走進用戶剛需的大門。你會試試嗎?留言區等你。

相關焦點

  • UC訂閱號放榜亮瞎公號狗,自媒體能否迎來第二春?
    首頁 > 外聞 > 關鍵詞 > 自媒體最新資訊 > 正文 UC訂閱號放榜亮瞎公號狗,自媒體能否迎來第二春?
  • 一篇公號文章收入16萬:復盤微信付費閱讀功能現狀
    相較而言,付費閱讀內容的整體表現遠低於對應帳號同時期內的整體數據表現,閱讀數下降約23%,而在看數下降約62%;進一步觀察人們的付費意願可知,其付費比例約為閱讀數的8%,即100個人閱讀,僅8人付費;從付費收益來看,單個帳號平均付費閱讀收入為6885元,單篇內容的平均付費閱讀收入為3064元,收益喜人。
  • 軟文暴利付費刷單關注虛高 擠擠微信公號營銷水分
    傳統媒體廣告收入持續斷崖式下滑,而網際網路媒體則成了廣告商和品牌主們的「香餑餑」。   微信公眾號變現,是經營者競相追逐的熱點。艾媒諮詢發布的《微信公眾號媒體價值研究報告(2015)》指出,微信公眾號用戶已佔據整體微信用戶的79.3%。用戶在微信及其公眾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廣大公眾號運營者和廣告商嗅到了無限商機。
  • 公務員能不能開公號、當UP主、做自媒體?
    網友問:我是一名剛入職的公務員,偶然發現有的同事、同學在搞副業,有的在bilibili(簡稱B站)當UP主發視頻,有的開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做自媒體,羨慕之餘我頭上直冒問號,他們這樣算不算違規違紀?比如當年在天涯論壇寫出《明朝那些事》的石悅(筆名當年明月)就是一名公務員,連登四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版稅收入數千萬。運營自媒體與傳統投稿賺稿費的區別在於,創作空間挪到了網上,點對點稿費變為點對面打賞。B站視頻投稿、知乎live講課、各種公號發表文章本質都是內容輸出,有人欣賞才有打賞,全憑實力與同行一較高下。
  • 豆瓣入局內容付費,文化內容付費市場會迎來第二春嗎?
    新春過後,微信付費閱讀即將上線的消息給內容市場再添一把火,也掀起了內容付費的討論。現在,當我們討論內容付費市場時又多了一個例子:豆瓣推出付費內容產品「豆瓣時間」,首期內容為詩人北島和他的朋友們的詩歌課,形式為音頻,收費為128元訂閱102期內容(已更新6期)。對於這款內容,我的感覺是有些陽春白雪。北島的詩歌課程面向特別文藝的群體,有些小眾。那麼,豆瓣為什麼要劍走偏鋒呢?
  • 做自媒體5年,我來告訴你月入過萬的自媒體人是怎麼賺錢的
    二、賣課賣課也算是目前大多數自媒體人主要賺錢方式之一了。有些比較專業的公司專門做課程,還有些個人創作者也會自己寫專欄課,有各種技能培訓課程,或者一對一培訓,比如頭條號如何賺錢?公眾號怎麼運營、活動策劃怎麼做等等。
  • 一篇文章收入近萬,數千人付費!微信付費閱讀如何養活網文作者?
    新榜數據監測到截至 3 月末有 6621 篇付費內容被發布,其中小說連載類內容成為付費內容的幾大主要類別之一。據了解,除了上文提到老魚單篇收入五千,也有的小說作者單篇收入近萬。在公眾號寫連載小說與其他網文網站有什麼異同?付費功能會帶來公眾號連載小說的春天嗎?我們與幾位在公號寫付費小說的創作者聊了聊。
  • 上班族如何抓住自媒體風口,獲得第二份收入
    很多上班族都在抱怨自己每個月都在拿著死工資,想要謀求第二份兼職收入,但又苦於沒有門路。小編帶領的團隊就是做網際網路的,團隊裡很多人都已經涉足自媒體,甚至很多人已經成為了大V,有的同事將自己的工作內容與經驗進行分享,不僅完成了日常的工作任務,還在業餘時間裡玩了一把自媒體獲得了額外的收益,二者之間並不衝突。
  • 音頻、小說、賣課,微信付費閱讀有哪些「錢景」?
    2、目前付費功能只面向個人訂閱號,不支持媒體和政府、企業帳號。3、付費圖文必須為原創,不支持插入廣告、轉載或讚賞。4、未付費只能看到其它讀者留言,付費後才能留言。5、灰度測試期間,安卓端收入全部結算給作者,IOS端蘋果公司會抽取一定費用。6、付費價格暫不支持自定義,可以在1- 208 元裡的 35 個價格檔位選擇。
  • 這麼多自媒體融資千萬!熱錢湧向哪?
    新媒體投資教父汪華對此的闡釋是:「以前我們本質上直接或者說間接的為內容付費,買一本小說,或者買內容本身,或者看免費電視,被迫看廣告,這都是間接的為內容付費。但現在,年輕人是為了參與感付費的,當年的單機遊戲變網路遊戲,從按照時間付費變成了道具收費是一樣的。」
  • 大龍自媒體:自媒體7大盈利模式完全解讀
    隨著做自媒體的人越來越多,好多人會說,做自媒體不賺錢了,做自媒體的這麼多,現在有幾個是能月入過萬的?其實,不論是盈利金額還是渠道,自媒體的潛力都是非常大的,更別說只是月入過萬了。大龍本身就是一個做自媒體的人,平時會接觸非常多其他做自媒體的人,有剛起步的,有步入正軌的,也有很成功的前輩。
  • 自媒體哪個平臺收益高?新手如何選擇自媒體平臺?
    現在的人雖然每天朝九晚五,但是每個月的工資仍然不能滿足家庭的開支,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通過兼職、副業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作為一個上班族而言,平時工作很忙,所以需要一個時間自由、成本低、門檻不高的兼職,那麼自然就有很多人把眼光放在自媒體上。
  • 自媒體賺錢的方式,基本上第一個環節就是做...
    自媒體賺錢的方式,基本上第一個環節就是做付費社群,先從9.9元做起,然後做299,699等。通過付費社群跟粉絲進行連結,培養信任基礎,從中挑選出企業客戶,最後賺大錢的方式一定是賺企業的錢。不管是做股權融資的自媒體人,還是做保險方面的,或者是做短視頻營銷方面,直播帶貨方向的等自媒體人,一般都是通過付費社群來做盈利。
  • 新手如何通過自媒體寫作,開啟第二賺錢職業,實現月收入過萬!
    相信大多數新手剛開始註冊自媒體帳號,都是受了親戚朋友的影響,經常聽到他們說自媒體非常容易操作,原創一篇文章發布在平臺上,就能有收益,拍一個煙花的視頻放在抖音上,就能有幾十萬的點讚。於是,很多小夥伴就開始創作內容,在平臺上發布視頻文章。其實,在新手剛剛接觸自媒體的時候,凱哥是不建議這麼去做的。
  • 頭條號怎麼做?這5種頭條自媒體賺錢方法,新手需知
    現在很多人每天朝九晚五,但是一個月下來賺的錢也僅僅是夠自己日常的房租水電與生活開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通過兼職、通過副業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一個合適又令自己滿意的兼職也不是那麼容易找的,尤其是對於上班族而言,需要一個時間自由、成本低、門檻不高的兼職,縱觀所項目,自媒體是最合適的項目之一了,而頭條號又是自媒體平臺裡面,備受青睞的平臺,所以,今天準哥普及一下頭條自媒體賺錢的5種方法。
  • 輕鬆賺睡後收入,分享9個賺錢的自媒體平臺
    例如,每天只花3個小時就能得到數千元的額外收入。這種事你想做嗎?這種事我身邊有很多小夥伴在做,他們有統一的稱呼自媒體創作者。他們的工作每天都是這樣起床,刷新聞,找一些主題上班路上用手機軟體寫句子框架。下班回來,花兩三個小時完成後,在各自媒體平臺發表。他們的收入來自哪裡?例如,我的一個朋友前幾天在幾個自媒體平臺發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在頭條號和百家號都火了,閱讀量超過100萬,流量分成超過1200。再加上頭條青雲計劃的獎勵1000元,一篇文章給他帶來了超過2000的收益。
  • 自媒體是什麼?小白做自媒體怎麼快速賺錢?
    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趨勢,自媒體平臺也是快速崛起,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頭條、百家、企鵝、大魚這四個主流平臺以外,更多自媒體資訊平臺也進入到我們的視野,比如一點號、搜狐號、網易號、新浪看點、趣頭條、東方號、快傳號等等這些。
  • 科技自媒體的盈利模式,自媒體盈利模式及營銷模式
    如今很多人都在做自媒體,除了個人愛好之外,大多數人還是想通過,畢竟寫作的動力來自收入。那媒體有什麼盈利模式呢?只是粉絲和流量太多,獲取收益的方式太多,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無論是平臺的官方廣告,還是內容帶貨,廣告位,軟文等,都能產生不菲的收入,而且操作簡單,容易。
  • 為生活興趣買單 知識付費的春天來了?
    2月21日晚上,Spenser公眾號創始人陳立飛團隊決定「搞件事情」,試水內容付費,開一場為期兩周共5堂的線上寫作課程,單價699元。「這價格一看就是我沒經驗,說明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想到它會搞大,就想著,一個五百人的社群,大家玩一玩就好了。」
  • 大魚號自媒體如何賺錢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興起了自媒體平臺的新玩法,那有的在做自媒體,有的在做淘寶客。各有各的特點,知識付費、內容電商是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今天就分享一下自媒體淘寶客怎麼做。首先你得有一些自媒體平臺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