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藍鯨渾水(ID:hunwatermedia),作者:郭楠 王詩博 路暢,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一、關於微信付費閱讀,我們為你提煉了 6 條最有價值的信息
早在 2016 年就初現端倪的微信「付費閱讀」,於 1 月 15 日正式開放內測。
不少人嘆息:「現在才開放這個功能已經晚了」、「免費都沒人看」。
不少人提出:「知識付費」、「付費小說」、「付費音頻」等付費形式,是否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在公眾號後臺「付費閱讀」內測邀請中,最基本的三條要求為:
1、公眾號已註冊超過 3 個月;
2、近 3 個月內無嚴重違規記錄;
3、已發表至少 3 篇原創文章。
除了以上三點基本條件,關於付費閱讀,我們還提煉了 6 條最有價值的信息:
1、目前看到的付費內容都是圖文,音頻、視頻類內容還未出現。
2、目前付費功能只面向個人訂閱號,不支持媒體和政府、企業帳號。
3、付費圖文必須為原創,不支持插入廣告、轉載或讚賞。
4、未付費只能看到其它讀者留言,付費後才能留言。
5、灰度測試期間,安卓端收入全部結算給作者,IOS端蘋果公司會抽取一定費用。
6、付費價格暫不支持自定義,可以在1- 208 元裡的 35 個價格檔位選擇。
二、付費閱讀有哪些應用空間?
在曾經對微信付費內容的猜想中,不少人認為這對已具備付費用戶基礎的深度內容(如財新等媒體)、小說類、知識付費類內容是利好。
但目前的付費規則,已明確不面向媒體、機構號開放,而且需要三個月無違規、至少三篇原創內容。
如此規則下,微信付費閱讀功能會有哪些應用空間?
我們帶著問題請教了「饅頭說」創始人張瑋、無碼科技創始人Fenng、「灰鴿叔叔」創始人 灰鴿、「大西洋鰻魚」創始人 Ciro、「一本黑」創始人黑老師等從業者,以下為他們的看法:
「饅頭說」創始人、「石榴婆報告」聯合創始人 張瑋
「有些聲音比文字收費效果好」
如果換個思路,微信如果對音頻形式更友好些的話,「微信付費閱讀」的想像空間可能會更大些。有些聲音比文字收費效果好,且相對能更防盜版一些。
這個功能也可能應用於「獨立完整的一個個小課程」,比如 5 天帶你讀完一本書、一天一篇讀書筆記。
但這種形態和知識星球又不同,如果增加包月功能、比單篇價格更優惠,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空間。
▲付費內測邀請詳情,圖為「饅頭說」公眾號後臺受邀頁面
「無碼科技」創始人 Fenng
「意味小程序也有可能開通付費訂閱能力」
相對於「付費閱讀」,更想看到 「訂閱」 的形態。
只要有支付的途徑,這個生態裡就會有很多玩法。
微信這個能力做了好久了,如果這個付費能力開通,意味著小程序也會有可能開通付費訂閱能力。
「灰鴿叔叔」創始人 灰鴿
「對小鵝通等平臺可能有直接影響」
對小鵝通等平臺應該會有比較直接的影響,但如果沒有刻意的對主題的選擇,那基本上我圖裡的場景會佔據絕大多數。所以不能定義它為「優質深度內容的變現手段」。它不是一項新功能,但確實是部分製作者需要的功能。
▲「關於付費閱讀,千萬不要做的四種標題」 圖自灰鴿
一本黑創始人 黑老師
「閒魚可能出現一堆 9 塊 9 包全年的盜版」
付費閱讀功能總體來說是對優質內容和讀者忠誠度的考驗。強IP、強人設的號應該會有不少讀者買單,洗稿、轉載的號將會難以應用。
對於小說號來說並不是利好,通常都是一篇文案發在許多公眾號,微信不會讓這種劣質內容長久存在。
但是這一功能對故事類的公眾號有利,比如魔宙,天才捕手計劃等。特別是系列性故事,讀者粘性高,付費能力應該不會差,這個功能會為其增加部分變現收入。
付費的話勢必會對傳播造成影響。大部分創作者不可能每篇都設置付費,會把讀者群變窄。
微信在現在這個節點推出付費功能,另一個點是想讓作者們生產優質好內容,或者說激勵作者產出垂直有用的內容。
另外,對於一些優質內容,閒魚可能出現一堆9. 9 元包全年的「盜版」。
「大西洋鰻魚」創始人 Ciro
「如果有 2000 人願意加入我的收費知識星球,微信付費文章不愁沒有潛在用戶」
對於在垂直類目中,內容有排他性的,作者屬性強的號肯定是利好,比如在內容泛濫的旅行類目,如果能做到有 2000 多個人願意加入我的收費知識星球(目前已經達到),那麼微信付費文章則不愁沒有潛在用戶。
公眾號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牌」這個方向走的越來越深了,不管現在短視頻趨勢,平臺遷移的論調有多麼流行,內容的根基還是持續輸出優質和排他性的原創內容。技術變遷,但圖文永遠不會死。就像報紙死了,但圖文閱讀的習慣仍然延續著。
我在考慮如何將知識星球和微信的付費文章打通,對星球也不盡然是壞事。比如星球用戶能免費看我的付費文章。
關於微信付費閱讀的應用空間,「三表龍門陣」今天發布了一篇 1 元付費閱讀文章,提出了五個觀點、四點隱患和兩個技巧,發布四小時,付費人數近 4000 人。
▲ 1 月 15 日 18 時左右發布,截止22: 05 付費近 4000 人
三、其它平臺的付費功能後來怎麼樣了?
早在 2014 年,新浪微博就陸續推出了長文章付費閱讀、付費問答、打賞等功能。
新浪微博的付費閱讀採用的是會員制,一次性付清一個月、一季度甚至一年的費用。時任新浪微博運營副總經理陳福雲當時談到數據稱,微博單篇長微博被打賞最多的金額居然達到 103 萬元,而付費閱讀作者最高的收入流水有 374 萬元,並稱這個數據是不到兩個月獲得的。
但由於微博以短內容為主,微博用戶也習慣在這個平臺上看段內容,有價值的長內容反而很難在微博上成為主流,所以如今微博的付費閱讀似乎並沒有產生很大的水花。
2017 年,財新網推出財新通(即可通讀財新網全網內容,此外還同時推出數據通、英文通和周刊通)為主的系列產品。
一年後,財新傳媒社長胡舒立在第九屆財新峰會召開前夕,宣布「財新通」上線一年,累計付費個人用戶超過 20 萬,續訂呈增長趨勢。
2017 年, 36 氪推出了付費閱讀產品「開氪」,首批上線的專欄中囊括了關於投資、創業、品牌營銷、海外趨勢、網際網路時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2018 年,頭條號開始邀請運營者開通付費專欄,當頭條號作者進入「創建專欄」界面,可以選擇創建免費或付費專欄,並在專欄下的「添加章節」中設置是否付費。
在「付費專欄」發布時,作者可以選擇設置「限免推廣」,讀者就能在信息流中免費閱讀對應的付費章節,「限免推廣」的文章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推薦。
不少人認為,微信訂閱號推出「付費閱讀」功能太晚了。 2016 年知識付費成為「風口」時,微信公眾號始終沒有在此布局。到了今天,不僅知識付費市場飽和,大部分帳號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打開率坡式下滑。
2016 年 2 月,一張微信公眾號「灰度測試付費閱讀」的神秘截圖引發關注。當時的截圖顯示,免費閱讀的字數被限制在 200 字以內,進行相關操作之後可以設置1- 200 元的金額。
但很快微信官方就對此事做了澄清:付費閱讀功能還未內測,那張圖片可能是開發者的截圖。
四、關於付費內容的四點思考
此外,通過與 100 位新媒體從業者的交流,我們提煉了四點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1、付費閱讀是否會成為知識付費的載體?
2、付費內容與讚賞有什麼區別?
3、小說類內容是否會因此得到進一步發展?
4、付費內容如何應對盜版問題?
付費閱讀與知識付費
基於微信巨量用戶,通過公眾號承載內容,利用付費閱讀功能,可以跑通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麼?
目前知識付費內容大多以音頻作為載體,這與公眾號圖文的內容形式不同。而且,若日後微信開放付費音頻功能,也無法基於公眾號跑通知識付費。
付費閱讀是訂閱號的一項功能,仍然無法擺脫訂閱號固有的頑疾。
知識付費的核心邏輯是流量漏鬥的級級轉化,每一步的轉化率都至關重要,而「訂閱式」的公眾號堆疊列表和低打開率,使得用戶難以發現付費內容,此外,受限於低打開率,系列型的付費內容也難以完整觸達用戶。而受限於功能,用戶也無法便捷找到已購買內容。
就目前而言,付費閱讀功能還很難成為知識付費的載體。
付費閱讀與讚賞
可能有人覺得,付費閱讀和讚賞功能不是很相似嗎?其實不是這樣的。
讚賞是讓讀者「閱後打賞」,但付費閱讀是「打賞後可見」。
這就需要讓用戶對作者有極強的信任度,或者在試讀部分就產生很強的吸引力。
還有從業者認為,這樣一來,內容原創精耕越來越重要了,對於優質內容終於有一種伯樂相馬的感覺,真正是內容為王的天下了。
付費內容與小說
一些從微信生態中導流的小說平臺,通過大量公眾號導流,在h5 網頁端進行閱讀行為和付費變現。往往一家小說平臺旗下,會擁有數百數千的公眾號,這些公眾號最終都將導流至h5 小說網站,完成閱讀行為和付費行為。
如果直接通過公眾號作為載體、運用付費閱讀功能運營付費小說,會面臨著一個問題。付費閱讀的圖文需加原創標,這一功能限制使得付費小說內容只能通過一個公眾號發布。而一個公眾號的流量極為有限,難以支撐內容生產的開銷。
另外,付費閱讀的定價體系也是一個問題。付費閱讀無法自定義價格,最低一元的價格對於單章小說來說過高。如果一元購買數章,則圖文過長,用戶體驗也將降低。而且,付費閱讀圖文功能較為初級,無法支持「包月」、「套餐」等複雜計費規則影響著變現效率,而對於書架、收藏、章節切換等小說網站基本功能的缺失也影響著用戶體驗。
但對於已經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優質原創作家而言,付費閱讀模式或許可以成為另一個流量陣地。
付費內容與盜版
微信公眾號一直是對原創非常友好的平臺,在這裡,內容版權體系正逐漸成熟。原創標識、轉載來源、舉報處理等功能,都為保護付費閱讀的運營打下了基礎。
但付費內容、付費課程都經常被「盜版」。可能會有用戶支付費閱讀文章後,以免費形式傳播、或折扣價售賣。
期待「微信付費閱讀」,能夠針對「盜版傳播」推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對於微信公眾號深度用戶來說,在這個平臺上免費閱讀內容已經成為習慣,要想讓自己付費,那麼內容必須比過去更具有價值。
成也付費敗也付費,如果做成了,原創作者會獲得更多變現機會,否則,很可能因此損失一大批訂閱號讀者。
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流量被瓜分殆盡的當下,讓更多具備優質內容的原創個人號被看到,真正讓「每一個個體,都能擁有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