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用「能量守恆定律」解釋了《金剛經》,今天我們用「能量守恆定律」來解釋《心經》,相信大家會有所領悟與發現。
《心經》,顧名思義,《心經》的核心就是一個心字。但這個心指的不是人的意識、思想、頭腦或者念頭,而是指萬物的本體,也就是本心與本性,在《心經》裡則被稱為「空」。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指的是一切物質與生命現象的總和,用「能量守恆定律」來解釋,就是:一切能量的不同轉化形式。
空,指的就是一切現象的本質,也就是能量。空的意思不是沒有或者不存在,而是指能量的存在狀態: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
能量無形無相,但卻是真實不虛的存在,自本自根,自在用在,能量具有以下特徵: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在《心經》中,色指的就是能量的不同轉化形式,能量與能量的不同轉化形式本是一體,不可分割,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與意識界,這些都是能量的不同轉化形式,相當於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但是孫悟空卻只有一個,所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只有能量也只是能量。
因此,站在能量的角度看一切,一切都是能量:「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解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不同宗教、哲學或者科學,它們所使用的名相、概念雖然千差萬別,但真相上卻只是一個,就是: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那麼,能不能用更簡單的語言表述呢?是的,能量與能量的不同轉化形式就是宇宙大自然,一切哲學、宗教與科學都是人類對宇宙大自然的認識和解讀,而宇宙大自然永遠都是色與空的統一體,不因人疑,不因人異,不因人移。
願一切轉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