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級的售價,50萬級的配置,100萬級的油耗,究竟是哪個品牌的車才能有如此「越級」的用戶口碑?沒錯,就是你想的一樣。
納智捷在大陸市場可謂神一般存在,路上見得不多,網上衝浪卻聽不少。由於此前一些車型的油耗高、小問題多等缺點,納智捷一度成為網友們日常調侃對象,例如「百公裡三個加油站」、「加油站戰略合作夥伴」等,於是近年來該品牌的存在感基本是靠著網友們在維持。
不過,廣大網友可能很快就會感到寂寞了,因為有消息顯示,東風裕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於11月13日在浙江法庭申請進入破產清算流程,這意味著納智捷品牌很可能會退出市場,準確來說是大陸市場。而根據當地媒體的消息,裕隆集團已和東風集團達成共識,讓納智捷品牌退出大陸,目前正在商討產品售後等問題。至於最終結果其實仍需等待官方公布,但就現在來看是「兇多吉少」了。
退出大陸市場的原因是為了進一步縮減開支,促進轉型,簡明概括就是品牌銷量不佳,據裕隆集團2019年財報顯示,該企業稅後虧損就高達58.86億人民幣。事實上相比於整個裕隆集團,納智捷也還算一個年輕的品牌,畢竟距離東風裕隆在2011年推出首款車型至今也不足10年,而回顧東風裕隆這些年來的走勢,其實也並非一直處於低迷。
2010年裕隆集團和東風集團正式合資成立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後,很快在2011年推出了首款車型——納智捷大7 SUV,該車可以說是納智捷在大陸市場的「成名作」,在它的帶領下2012年東風裕隆就實現了盈利,同時也讓更多認認識到納智捷。
自此,趕上國內SUV熱潮的納智捷銷量一路高走,在2015年該企業總銷量甚至達到60315輛,同比上漲15.54%,完成了6萬輛的初始目標。
隨後,意氣煥發的裕隆集團更是找到了周杰倫做代言人,並於2016年相繼推出大7 MPV和全新銳3等車型。不過這番投入並沒有成功轉化收穫,2016年東風裕隆銷量僅為4萬輛,而往後幾年間銷量還一直下跌,到了2020年更是受疫情影響,該品牌1-5月銷量僅有43輛,同比下滑92.5%,納智捷真的不行了?
回顧裕隆集團的造車歷史就能發現,納智捷品牌其實來之不易。最初裕隆汽車以「裕隆機械製造公司」為起點,其誕生是響應「發動機救臺灣」的號召,所以裕隆是臺灣製造汽車的先河。
當然了,由於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裕隆汽車在技術方面同樣是落後,因此仍在蹣跚學步階段的它自然而然也從自研走上了合資道路,主要想通過市場換技術,而日產汽車就是讓裕隆汽車往前跑的品牌。隨後在1960年,裕隆汽車正式更名為「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不過兩者合作下的「處女座」就差點讓裕隆汽車陷入困境,因為資源的缺乏首款合資車型裕隆青鳥701僅能在臺灣通過CDK的方式組裝,導致了車型售價和進口車不相上下,市場競爭力不足,後來多虧了計程車公司大批買下青鳥701才讓裕隆汽車脫險。
成功活過來的裕隆汽車在1969年-1981年可謂飛速發展,這期間最有意義的可以說是建立了玻璃、座椅、傳動軸等汽車零件工廠,為往後的造車之路埋下伏筆。然而不幸的是同在1981年,被稱為「臺灣汽車工業第一人」的嚴慶玲患病去世,於是她的丈夫吳舜文便擔起了裕隆集團。
後來,吳舜文為了實現中國造車自出汽車的心願,在股東日產方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毅然推出屬於自己的自主品牌。而回顧整個發展過程,前前後後裕隆汽車經歷過:推出自主生產的「飛羚」系列車型;與「國產汽車」、「東風汽車」、「通用集團」等建立合作關係。可謂一直徘徊於合資與自主發展之間。
而我們如今知曉的納智捷,其實是2008年才有的事兒。進入21世紀後汽車市場保有量逐漸溫和,同時全球經濟萎靡也讓臺灣汽車銷量不振。此時,裕隆汽車再次意識到必須要重新推出自主品牌來救市,所以在2008年成立了納智捷LUXGEN汽車公司,研發和銷售新的自主產品。
不久之後的2010年裕隆和東風再度牽手,雙方正式籤署合資協議,並將LUXGEN品牌引進內地,東風集團決定沿用「納智捷」之名。而東風裕隆汽車公司首款車型戰略則是看重了國內逐漸興起的SUV市場,因此在2011年推出了納智捷大7 SUV,其售價區間為18.8-26.9萬元,有意思的是,該車的售價剛好夾在了自主品牌SUV與合資品牌SUV之間。
大尺寸、四驅、SUV、渦輪增壓這些當時車市時髦的關鍵詞,都讓大7 SUV迅速得到關注,「納智捷」一詞從此也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當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大7 SUV想不火都難。確實,就如開頭所說,大7 SUV為納智捷起了個好頭並促進了品牌銷量提升。
該品牌曾在2012年計劃十年時間內在大陸市場推出11款新車,對此納智捷基本是做到了,其在大陸市場的鋪墊十分廣泛,旗下包括了轎車、SUV和MPV陣容,甚至還有純電EV車型,所以僅從產品豐富性來說,納智捷並沒有太大問題。
然而多生孩子不一定就能好打架,雖說納智捷車型涉及面足夠廣,但市場拼的是車型實力而不僅僅是多少。那麼從原來的銷量還算不錯如今卻淪落到近乎沒人買,納智捷這些年來除了常被倜儻的「油耗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跌落神壇?
納智捷的英文名稱——LUXGEN,是將Luxury(奢華)和Genius(智慧)兩個單詞結合而來,其旨在用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人性化的用車體驗。確實,儘管在那個自主產品以配置豐富、價格便宜為主要賣點的時代,納智捷也能在科技方面表現突出。
THINK+智能資訊平臺是納智捷在2009年發布的車機系統,由裕隆汽車和HTC公司合作開發,而在大陸首款推出的大7 SUV上同樣有它的身影。要知道在2010年那會兒,該車機功能豐富、使用流暢等優勢,不僅將同期國產車型的多媒體系統拉開差距,甚至能媲美不少合資產品,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大7 SUV會讓用戶感到50萬級配置體現的其一原因。
不過就以這款大7 SUV為例,其優缺點也是相當分明,不好的地方則包括油耗偏高、隔音一般、動力響應慢等等,因此它依然身披許多能讓消費者拒絕的理由。當然了,任何一款車型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能否在錯誤之中總結自己,然而,納智捷恰恰就在這點上沒做好。
另外,以大7 SUV為主的納智捷產品,車型小毛病是普遍居多,根據車質網等第三方投訴網站也能發現,即使是最初上市的2011款納智捷大7 SUV,其已在發動機、懸架系統、異響、電子線路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所以,雖然納智捷一樣是主打高配置,但其功能穩定性不太好,最終引來了大量車主投訴。
而到了後來更新的14、15款車型,該車依然在動力系統、車身電器甚至是氣囊方面有著不少問題,因此也能知道,納智捷對於一些重要的核心問題沒能解決到位。
除此之外,沒跟上時代節湊也是納智捷的敗點,如果說在2011年剛踏入大陸市場時,其品牌設計語言還能稱得上大氣的話,那麼多年以後設計不大改也只能乖乖認命了,而對比同期的其他中國品牌更是顯得老氣。
是否還記得,2015年前後是中國品牌SUV的井噴期,如今許多主流車型包括哈弗H6、傳祺GS4等都是在那時候站起來的,它們的優勢正是在因為經歷了一次「蛻變」,無論是設計還是動力都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因此,納智捷與眾多中國品牌相比優勢只減不增,於是從2016年開始品牌銷量開始低走。
另外就是技術方面,納智捷也表現出「不上進」的態度,再以大7 SUV為例子,經歷了汽車市場推崇小排量發動機,消費者注重出行經濟性的時期,大7SUV從2011款車型到2018款車型依然搭載著2.2T排量發動機,而且品牌有不少車型同樣搭載此排量發動機,先不說油耗表現如何,就市場潮流這方面已是脫軌狀態。
再來是一個比較「離譜」的行為,縱觀納智捷品牌各級別車型,低至入門級SUV——U5 SUV,高至售價超過40萬的MPV——MASTER CEO,竟然都是用著後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這一點確實說不過去。
結合以上,納智捷銷量懸崖式下跌是有多重因素的,不僅僅是油耗問題,還有技術不創新、態度不進取等原因。即便近些年納智捷依然試圖挽救市場,其提出新的品牌戰略、展示概念車以及推出全新的SUV車型等,不過正所謂「蘇州過後無艇搭」,有些機會錯過了就真的很難再翻身,特別是品牌遺留下來的口碑難以重獲芳心。
市場總是殘酷的,特別是在中國品牌快速崛起的今天,想要混得好絕非敷衍了事就可以的。此次申請破產的是東風裕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而東風裕隆將何從何去,納智捷的老車主後續養護如何保障,也應該是此階段最需要交代的事情。那麼對於納智捷品牌或要推出大陸市場的消息,各位又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