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在的客觀世界中,總是存在相互的兩個量,例如等與不等,而量與量之間的關係也就存在了等式關係和不等關係.在數學中,我們常用符號「 ≠」、「>」、「<」、「≥ 」、「≤」來定義連接兩個數或代數式之間的不等關係.從而說明了含有這些不等號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接下來我們將進行詳細的講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留言、評論指教說明~
例如對於任意的兩個實數a和b,在a=b,a>b,a<b三種關係中有且僅有一種關係成立.在我們生活中,如若我們沒有任何度量工具,卻要確定高矮差不多的甲、乙兩位同學身高之間的不等關係,我們所採用的方法是:讓他們背靠背地站在同一高度的地面上,則這兩個同學身高之間的不等關係便一目了然.在數學世界中,如果我們想要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這時候我們只需要考察它們的差值就可以了,而這種研究不等式的方法我們叫做:作差法,作差法是不等式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初中的數學知識體系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事實上,不等式還具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性質:
需要強調的是:當有幾個同向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相加時,所得到的不等式與原不等式也是同向的.
因而針對於上面的推論我們還可以更一步的進行推廣:
幾個兩邊都是正數的同向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相乘,所得到的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補充說明】
本文Math實驗室原創文章,如果你需要可編輯的文檔文件可以聯繫我,同時如果對本文或相關知識有什麼疑問或建議都可以留言進行指導,我們表示十分感謝,也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