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國海軍,主要的軍事力量依然是水面戰鬥艦艇部隊,一方面可以通過航母搭載的艦載飛機對對方戰艦實施轟炸,同時具備良好的防空作戰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發揮水下反潛力量,清除水下的威脅軍事力量。飛機不能在天空持續巡航太久,人機都需要一定的休息時間,水下的潛艇也不能在水下持續巡航太久,人在密閉空間裡太久非常危險,所以,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依然以水面艦艇為主。
世界海軍的發展史,以二戰為重要分界點,二戰前的海軍艦艇大多各具作戰特點、各司其職,在空軍時代還未到來的情況下,主要以水面艦載大炮正面轟擊為作戰手段,噸位和排水量成為了海軍實力的重要標誌。二戰以後,海軍艦艇之間的功能交叉越來越多,海軍作戰方式主要是艦載飛機之間的對決,艦載飛機的數量和性能決定了海軍實力,隨著艦艇的反潛能力不斷增強,而潛艇的下潛深度卻未有顯著提高,使得潛艇在海戰中的作用處於次要地位。
如何構建水面艦艇部隊,使得海軍艦艇種類既能完成國家戰略和國防目標,又能使海軍日常的維護保養費用降到最低,這就成為了當前各國軍事機構對於海軍構成研究的各種方案。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一個國家只需要兩種水面艦艇,一個是萬噸以上的巨大全能艦艇,它以核燃料為驅動力,可以在全世界執行遠洋航行任務,從戰略上最大程度上維護國家利益。
另一個是萬噸以下的輕型驅逐艦,它以常規動力為驅動,它主要負責近海作戰任務,用來保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安全。這樣的海軍艦艇構成,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國防開支,通過簡化海軍艦艇部隊序列,優化海軍的指揮效力,發揮出最優的艦艇戰鬥力。然而,理想化的狀態就意味著,在現實中這樣做困難重重,最關鍵的就是巨大的全能艦艇太昂貴,輕型的驅逐艦無法全面負責近海作戰的戰術意圖。
先說全能艦艇,建造一艘這樣的艦艇費錢無數,後續的保養維護費用更是天文數字,全世界能夠建造這樣巨大戰艦的國家寥寥無幾,而且由於作戰任務要求高,建造技術難度非常高,屬於高精尖軍事領域,掌握這樣高難度軍事建造工藝的國家也是寥寥無幾。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緩衝兩者之間的失衡問題呢?辦法就是,建造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二等軍艦」,在全能艦艇用牛刀殺雞的時候,可以向上補齊全能艦艇的空缺,減少作戰的費用消耗。
在輕型艦艇不足以完成近海作戰意圖的時候,可以及時頂上去,協助完成輕型艦艇完成不了的軍事任務,上下兼顧,完美銜接好海軍構成的空間缺,使得海軍力量結構臻於完善。「二等軍艦」是驅逐艦還是護衛艦並不重要,只要能夠執行相應的海洋作戰任務即可,減少海軍艦艇種類,簡化海軍艦艇構成,優化海軍作戰戰術指揮系統,這時現在各個國家發展海軍的重要思路。
降低海軍艦艇的種類分布,這對於提高海軍作戰能力非常重要,既能有效降低海軍後勤保障的費用消耗,還能大幅提高後勤保障的功能效力,對於快速應對海域突發事件有著積極的作用。其中,歐洲國家對於發展「二等軍艦」最為積極,主要是歐洲國家的遠洋航行軍事任務比較少,近海作戰的軍事任務比較多,發展全能艦艇白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償失,「二等軍艦」可以很好地完成歐洲海軍的軍事任務和作戰目標。
亞洲的日韓兩國則有不同,他們都有具備全能艦艇功能的萬噸驅逐艦,這與他們的鄰國海軍實力非常強大有關,他們必須具備相對應實力的海軍才可以,同時,他們還具備近海作戰的輕型驅逐艦,儘管海軍軍費支出龐大,但因為複雜的地緣因素,使得它們依然保持如此規模的海軍力量。
亞洲的另一個大國印度,發展海軍的道路又與眾不同,印度海軍一直夢想著稱霸印度洋,控制全球海運商路的咽喉樞紐,所以印度海軍的構成非常複雜,從萬噸全能艦艇到千噸的驅逐艦,一共發展了五級型號噸位的驅逐艦。
這時的印度海軍構成五花八門,海軍的後勤供應保障繁重,日常的艦艇維修保養成本非常高,這主要是和印度海軍真正執行的作戰任務不多,實戰考驗的經歷欠豐,印度政府對海軍的期望值過高有關。從長遠來看,海軍力量的結構優化勢在必行,隨著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軍事力量構築思想的形成,過於龐雜的海軍結構顯然不適應現代化快速高效的戰場要求,「扁平化」的構建趨勢不可阻擋。
然而,過度「扁平化」也不可取,只有既能減少後勤供應壓力,又能保障實現作戰目標的海軍部隊,才是未來海軍改革的最優目標,經驗表明,萬噸的全能艦艇、5000噸的「二等軍艦」、千噸的輕型驅逐艦組成的三級化海軍力量構成是最符合目前海軍改革的現實目標。印度海軍的四級化軍事力量構成顯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導致戰場指揮系統的繁冗,進而影響戰場指揮意圖的快速傳達,作戰任務目標的實現。
筆名:阿松